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春梅 《公安教育》2012,(10):32-35
<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各民族真正实现了民族间的团结融合和平等发展。但是,由于民族间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上的差距仍然存在,宗教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磨合尚没有达到水乳交融的程度,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相互交织影响,加之,当代国际政治风云变幻,因此,从民族宗教的角度来看,我国治安形势依旧比较严峻,公安工作也依然面临诸多挑战。一、民族宗教问题视野下,  相似文献   

2.
《安南志略》是元代安南人黎崱写的一本越南历史著作,从这部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安南与统一多民族中国的历史渊源关系、文化渊源关系、民族源流关系,还可以看到,黎崱力图要摆脱安南与统一多民族中国的历史渊源关系、文化渊源关系、民族源流关系的矛盾与纠结。  相似文献   

3.
姚新良 《求索》2007,(11):127-129
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如何走出文化迷误,如何整合我们的文化资源,从而在与西方文化融合中构建当代最具代表性的主流文化却是我们面临的难题。本文主要从主流文化定位,主流文化与民族文化多元性,主流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考察辨析中提出当代主流文化的构建模式。将主流文化置于开放性的结构中思考,让当代主流文化构建获得一种更为理性的,成熟的视野。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随着“文化产业”概念的提出和文化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各级政府和一些文化企业已开始对我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经济潜能有了新的认识,并采取了一些市场运作方式来开启这一潜能。但是目前人们对我国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的思路还是比较狭窄,需要进一步拓宽。要拓宽我国传统文化的资源开发思路,首先需要拓宽我们的视野,认识我国传统文化内涵及形态的丰富性,看到它们与当代社会生活的紧密关联。我国传统文化,除了大家都盯着的历史文化遗址外,至少还有以下几类重要形态:文献形态。浩如烟海的历史文化典籍,蕴藏着中华各民族的历史发展、社会…  相似文献   

5.
廖悦 《当代广西》2010,(12):53-53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文化跨国交流日趋兴盛:但随之而来的文化多元化倾向,在为各国民族文化发展提供良好机遇的同时,也对各国民族文化的兴衰存亡提出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我们认为,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民族文化发展的基本策略选择是“正视、坚守、创新”。我们既要看到经济全球化对民族文化的冲击影响是历史必然,又要看到在全球化面前坚守民族文化的个性是民族义化的生命所系,还要看到不断创新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活力所在和走向世界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少数民族作家对本民族的书写,是我们了解中国当代民族的重要途径。这期我们对话的佤族作家布饶依露,其成长、写作和思索,显然也为我们了解佤族的历史、文化,以及当代发展,提供了某种"内部视角"。布饶依露出生于佤山,成长于昆明安宁的工厂社区,30岁前后,也就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文学创作,90年代中期成为"北漂一族",全面转向佤族文化的书写与报道,其佤族作家的身份意识也正式确立。这一成长轨迹,颇有代表性,反映了少数民族作家与乡土、都市、现代文明的复杂纠葛,也反映了少数民族文化从传统向当代的巨大转变。布饶依露从佤族史和她个人的家族史中,发现了一种极其珍贵的家国情怀。她的外公刘国用是1934年沧源班洪地区发生的抗英事件的重要组织者之一,是被历史铭记的佤族爱国者。其先祖吴尚贤,是清乾隆年间从云南内地(石屏)迁徙到边疆,从事边疆经济、矿产开发、促进民族文化融合的著名先驱。其联合当地佤族同胞创办的"茂隆银厂",一度是中国最大的银厂,100多年后,这个银厂还成为英缅侵略者入侵中国沧源边境的重要目标。布饶依露对历史的兴趣,超越了历史本身。作为一个关心当代佤族社会发展的作家,她希望通过历史的梳理,为当代佤族文化提供一些精神滋养。  相似文献   

7.
我们党和国家关于民族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是:维护祖国统一;坚持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友爱;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逐步消除历史上遗留的民族间在经济、文化方面存在的不同程度的差距,实现各民族事实上的平等。正是由于实行了这套正确的民族政策,我国民族间出现了历史上最好的平等、团结、发展的新局面。正如江总书记指出的:“我们党的民族政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的基本理论同我国民族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在我国的具体体现。”“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新中国的民族政策是最好的。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我们的民族政策也是最成功的。”但是,社会在发展,民族之间在发展中必然会产生新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按照党的政策去解决这些新问题。东西部发展差距拉大,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新的不平衡。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差距,实现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党的民族政策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共同目标。西部大开发就是走向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康庄大道。新疆作为少数民族地区,从全局意义上讲,其全部工作实质上就是民族工作,因此,新疆的大开发,也就是民族经济文化的大发展,民族的大进步。我们要向人民群众宣传西部大开发...  相似文献   

8.
周洪宇 《政策》2013,(7):8-12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相对于物质而言,精神文化有着穿越千古的强大生命力,历经岁月洗礼而能愈发沉淀和积蓄,散发出智慧气息的芬芳,承载起民族繁衍生息的脊梁,更能让人从中汲取奋然前进的力量。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精神文化是魂魄、是根基,一切物质终将消逝,而精神文化的生命力亘古常青。纵览人类历史,我们看到,一个民族无论面对多  相似文献   

9.
王建新 《求索》2005,(7):55-57
趋同论仍是目前国际上十分流行的一种理论。趋同论的出现绝非偶然,而是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演变过程。我们在从本质上否定趋同论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趋同论作为与全球化相联系的理论所具有的两面性。趋同论对当代文化的冲击意义是我们所必须正视的,它引发了文化多元化和一元化的论争。故当代中国的和谐文化建设应该以全球化为背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做到民族性与开放性的和谐统一。民族性是文化的灵魂,开放性是文化发展、创新的必由之路。坚持民族的、开放的方向,是应对全球化挑战、发展中国和谐先进文化的必然选择。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以民族性和开放性为基本取向的中国和谐先进文化必将成为世界的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10.
建设民族文化大区,是内蒙古自治区提出的一项重要的战略目标。在民族文化大区建设中,我们应当把发展农村牧区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一项重要建设工程,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不断满足各民族农牧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提高农村牧区的文明程度。在民族文化大区建设中发展农村牧区少数民族文化,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抢救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随着时代更迭,许多民族文化沉积于历史当中。几十年来,在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发展变迁中,民族文化已经改变了历史上自然的、渐进的发展进程,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影响越来越大,许多珍贵的民族文化消失和正濒临…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的魂。 当我们从“文化”的层面来面对和审视常平村和常平集团的时候,我们不难产生这样的印象:沸腾火热的厂区让人感受到的是常平人渴求富裕生活的心脏的律动,山水的秀美、村容的秀丽让人看到的是常平人由衷的笑脸,那么,激越雄浑的山乡锣鼓和欢歌曼舞,则会让人捕捉到深深植根于常平人心底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因和精神。  相似文献   

12.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为一定的历史条件所制约。在阶级社会,剥削阶级推行民族压迫政策,造成民族不平等、民族隔阂和民族矛盾,这就是民族问题的实质。在当代,“民族问题是关于消灭民族压迫和民族不平等的问题,关于附属国和殖民地被压迫民族摆脱帝国主义枷锁问题,关于建立各民族间真正平等及各民族的友谊合作和互助的问题。民族问题是工人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和自然的等多方面的原因,地区间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从目前看,这种差距呈现拉大的趋势。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对于我国生产力的均衡布局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是不利的,而且制约了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与进步。因此,我们应正视这种差距...  相似文献   

14.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在边疆、中原和古都北京共同见证了相互学习、互助进步的历史必要性,不断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五大宗教文化,与我国社会发展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积极作用,关于这方面的文物、文献和研究资料很多。《历代王朝与民族宗教》一书的问世又一次给我们提供了我国民族大家庭的光辉历史知识,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温暖和自豪。这几年,从北京市政协领导到  相似文献   

15.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民族关系已成为当代多民族国家社会和谐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族际伦理是对民族关系的伦理学研究,它蕴涵在不同民族的生活历史、生活经验和各种文化活动之中,存在于民族交往和民族认同的生活实践之中.少数民族的人生仪式、传统节日和日常生活是族际伦理生成的文化基础,对这些交往场域的观察与分析,能够发现存在于民族关系中的伦理样态和道德类型,认识各民族在协调民族关系过程中所采用的道德思维模式、所运用的道德化手段与方法,从而提炼出对协调民族关系具有普遍意义的民族间伦理共识.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的文化建设和发展由表及里、由点到面,润物细无声地滋润着全区各族人民,让新时期的边疆老百姓在享受国家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也享受着和谐的文化雨露。新疆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文化灿烂。作为中国地域文化一翼的新疆文化,虽几经历史变迁,但始终与中华文化血脉相连。当代新疆文化在历史承袭、演进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独特的文化渊源。新疆文化因其独特的地域、民族、语言等特点,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形式。新疆处于古"丝绸之路"中段,是民族迁徙的走廊,是东西文明对话、交流、碰撞的地方。世界四大文明、三大宗教在此交汇,留下众多的古迹遗存,以"木卡姆艺术"和"三大史诗"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世代相传,各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风情,都给新疆文化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和内涵。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在不同的生产、生活背景下创造了本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这些音乐文化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美好民族记忆。传承并创新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对实现民族文化传承,加深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实现各民族大团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民族间人口流动是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一种历史现象,具有必然性。历史上,民族间人口流动的原因多种多样。在当代,经济因素是推动民族间人口流动的根本性因素,并且经济性流动是主要流动形式。民族间人口的合理流动有效增强了少数民族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推动了国家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加强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性,有力促进了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各个部分,都贯彻着国内各民族间平等友爱和互助的精神,这是我们宪法的一个极重要的特色。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以外,还有几十个少数民族,聚居、杂居或散居在广大的国土上。各个少数民族和汉族一样,都是勤劳勇敢的民族。各民族人民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相互间的团结合作,创造了各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对我们伟大祖国的缔造都有重要的贡献。但是在过去很长的历史时期中,因为反动统治阶级一直实行着民族压迫政策,各民族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少数民族人民的痛苦,较汉族人  相似文献   

20.
中国各民族和各民族相互关系的形成与发展,有自己独特的历史过程。从古代分散的格局到形成为统一的国家,绝不是一种偶然的现象,而是同中国几千年复杂而特殊的历史环境和民族间的内向联系密不可分的,有其必然的趋向和规律性。对此,本文拟从中国民族发展史的角度,做一点历史的分析。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数以百计的大小民族。从东西南北中,历史考古学家都陆续找到了中华各民族起源与发展的历史的摇篮。不同地区的民族形成以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生着分化、聚合、迁徙和交溶的演进过程。不论是哪一种考证从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