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近日,云南省各地壮族同胞以多种方式,欢度"三月三"传统节日。4月16日,由云南省壮学会和文山州壮学会主办、砚山县壮学会承办的中国·砚山壮族"三月三"文化活动,以专场文艺汇演方式欢庆节日。来自文山市、师宗县、马关县、广南县、西畴县、丘北县、砚山县、河口县、富宁县、屏边县等壮学会带来了《壮家风情》《姑娘淘米在河边》《壮乡美》《芦笙舞》《醉在三月三》等民族歌舞,展现壮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砚山县彝族同胞同台表演了弦子舞、苗族同胞表演了芦笙舞。原省  相似文献   

2.
芦笙文化是苗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苗族的社会生活中具有文化认同、增强不同父系家族间社区组织的凝聚力、传承乡土知识等社会功能.但由于苗族分布面广、方言土语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因而在不同地域里以芦笙文化为主题的节日活动仪式中呈现出"区域性板块"结构的特征.本文通过对贵州省从江县岜沙社区苗族芦笙节活动仪式的符号系统及其文化象征意义的研究和分析,从人类文化的视野中初步地揭示了苗族芦笙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特性.  相似文献   

3.
贵州黄平谷陇芦笙节诞生于苗族先民乞求丰调雨顺农耕文化体系,具有崇尚巫术的内涵。谷陇苗族芦笙节节日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其中的赛芦笙、斗牛、赛马、民族盛装展示、狗肉汤锅、对歌、做客芦笙场等场景,承载浓厚着苗族的传统文化底蕴、民族精神、价值观念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苗族芦笙节也在世代相传中不断变迁,使黄平苗族传统文化以外显的、物态的形式得到展现和升华。  相似文献   

4.
《今日海南》2016,(4):2-3
正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是海南民族地区一年一度最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2006年,海南黎族"三月三"节被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经过多年发展,"三月三"已成为传承和弘扬海南黎族苗族优秀传统文化、展示民族地区经济成就、促进商贸旅游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盛会。2016年海南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主会场设在素有"养生天堂"之称的白沙黎族自治县。节  相似文献   

5.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境内的苗族有白苗、青苗、汉苗、花苗四个支系,自称分别为“蒙豆”、“蒙是”、“蒙刷”、“蒙陪”。据2007年统计,全县共有苗族17010户,76458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1%。一年一度的马关苗族花山节(又称踩花山)具有独特而浓郁的民族风情,是苗族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灿烂的山花。  相似文献   

6.
李会娥 《思想战线》2012,38(2):141-142
贵州雷山郎德上寨,是一个拥有五六百年历史①的苗族村寨,主要依靠传统农业为生,全寨有耕地约287亩,140户,568人,全是苗族。自1987年以来,当地以"苗族风情博物馆"之誉对外开放,至今已有3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近百万人慕名前往。而值得注意的是,呼应于外界对其"民族风情浓郁"、"民族文化保存完好"等评价,当地村民也逐步树立起广泛而深入的"文物般的文化保护理念",②从而也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7.
正自古以来,"三月三"(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海南黎、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也称"爱情节"。这是黎、苗族人民悼念祖先、庆贺新生、赞美生活和歌颂英雄、歌颂爱情的传统佳节。为了进一步加强对黎、苗族地区的民族文化建设,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和旅游事业的发展,海南省政府决定,从2008年起将"三月三"活动作为全省重要的活动之一,每年由全省六个市县民族自治县和三个享受民族待遇的市县轮流设立主会场,其他市县设立分会场。通  相似文献   

8.
苗族"鼓舞"是黔东南部分苗族村寨举行祭祖、祈求、驱逐等仪式时的一种形式栽体,由于它具有观赏性和娱乐性,民族文化旅游的经济活动中,"鼓舞"也开始变成一种文化资本和商业演出.这种功能的转换从内部改变了"鼓舞"的文化性质.在提倡文化发展和文化保护这两种现实的情况下,关注和理解民族文化事象的文化变迁是有意义邋的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黔东南苗族、侗族"干栏"式民居建筑差异溯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黔东南苗族"吊脚楼"起源于我国古代"穴居"文化系统,侗族木楼起源于我国古代"巢居"文化系统,为我国古代北、南两大文化类型的不同代表.文献学资料、苗、侗民族底层语言以及苗族、侗族原始民居方式遗存等均从不同角度留下了历史的痕迹.  相似文献   

10.
苗族民间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古歌与民间长诗.古歌中,流传于贵州省施秉县的"刻道"为急待保护的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刻道>是一部具有浓郁民族气息的苗族婚姻叙事长诗,更是一部规模宏大、历史悠久的苗族古籍.保护和研究刻道,时于系统地了解苗族进入氏族社会后婚姻制度的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发掘苗族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及价值.  相似文献   

11.
吴俸学 《当代广西》2008,(13):55-55
年年坡节,今又坡节。自从隆林各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成功地举办了“2000年首届隆林德峨苗族跳坡节”之后,农历正月初九就成了隆林各族自治县的跳坡节。过了除夕过大年,过了大年等跳坡。过去民间的坡节是大年初二到正月十五,正月十五元宵节又是隆林民间的“了年”,因此,不过跳坡节,隆林的春节就没算过完。隆林各族自治县的苗族跳坡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凝聚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承载着民族繁衍的特殊使命。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世界话语为背景,运用当代话语理论阐述了苗族文化研究的三个主要观点:苗族文化是世界第三种经济文化类型;苗族文化是由一个文化母体演绎而成的复杂文化系统;苗族文化超越许多世代具有极大的历史穿透力。文章并根据这些观点分析了苗族文化的若干事象。  相似文献   

13.
浅析黔东南苗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族体育是苗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瑰宝。苗族传统体育萌生衍传于苗族同胞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并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满足苗族人民的社会需求,不断地显示出它特有的社会文化价值,成为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文化娱乐方式。认真调查研究苗族体育文化的变化发展过程,对于促进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民族素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欢乐的节日     
包罗万象花山节 屏边是云南省唯一一个苗族自治县,苗族花山节自然成为屏边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花山节又称"踩花山",苗语则称为"奥道","奥"意为吊唁或祭奠,"道"意为山坡,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三至初七举行. "花杆"是花山节的重要标志,一般要选细高笔直的树,立杆以确定地点、树立标志,立花杆时,花杆顶端必须朝东,从东方往上直立起来,表示苗族的发祥地在东方.  相似文献   

15.
苗族花山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睿  韩亿国 《今日民族》2009,(7):66-66,F0003
我国苗族人口有900余万,云南苗族约有104万人.花山节是云南苗族最为隆重的节日,参与范围最广、规模最大、活动项目最多。往往一地举办,四面八方的苗族同胞都会赶来,气氛热烈,场面壮观。  相似文献   

16.
文章是从苗族服饰中的日月星辰纹样入手研究,调查了其服饰中图案来源、图案造型、文化内涵和文化变迁的过程.引入雷德菲尔德的大小传统理论,分析了太阳纹、月亮纹、"卍字纹"等图案从精英阶层流向平民阶层的历史过程,同时,通过访谈也发现了服饰图案存在小传统逐步发展演化为大传统的现象.由此得出,苗族服饰图案表现下大传统向小传统或小传统向大传统转化并赋予新的文化内涵,表明了苗族服饰图案与当地人的宇宙生成观、苗族历史记忆和文化生成的联系,解读服饰图案的文化生成系统也有助于解读中华文明发展演化的历史过程.基于此,对服饰图案的解读,也有助于探索苗族服饰的发展规律并对其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潘琦 《当代广西》2011,(19):56-57
每一个伟大的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文化必定要有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独特性,同时又要有与其他文化相通的地方。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一种文化使一方山水风光无限。广西素称“歌海”,是因为在八桂大地无处没有歌。无人不会歌,无事不唱歌,唱歌已经成为广西人民的生活必需。而“歌圩”是歌海最典型、最集中的表现形式。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共有50多个县有歌圩流行,如壮族的“歌圩”“圩蓬”、侗族的“花炮会期”、苗族的“跳坡节”、瑶族的“达努节”、仫佬族的“走坡节”等,尽管叫法不同,但在形式上都是以集体对唱山歌为主,结合进行各种各样的文娱、体育活动。  相似文献   

18.
地处“湘渝黔结合点”的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成立于1956年,是我国5个苗族自治县之一,有汉、苗、土家、仡佬等24个民族,其中苗族群众占总人口的42.5%。近年来,松桃县在地方文化建设中,以民族文化活动、城市规划建设、市场化运作和民族语言教育为主要载体,巧借“民族力”,打好“文化牌”,将具有浓郁地方风情和丰富民族特色的松桃民族文化艺术进行全面展示和推广,使之成为松桃县一张通行全国的靓丽名片。  相似文献   

19.
苗语一些俗语蕴含着丰富的苗族文化内容,体现出明显的苗族文化特色。本文对 体现苗族乡土观念、男女地位、生育观和人口观等几类俗语进行了文化分析,论述了一些俗语运 用比喻的民族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20.
苗族文化中的数学智慧——兼谈与古典数学的共通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鉴人类学和数学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深入苗族聚集区域访问调查,整理苗族生活中所用的基数、序数和相关运算、度量衡和几何知识的运用,以及数字习俗文化。发掘苗族生活中形成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包括数学符号化、"筹算"中的推理过程和随机思维决策模型等。对苗族文化中的数学与古代典籍《九章算术》、《几何原本》和《周易》的共通之处作初步的探讨,促进多元文化的健康发展和交流、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