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画既是创意又可表现,承载了民族文化内涵,心象笔墨的表现及审美揭示了中国画的成因,其对中国画的图式价值、语言特征有重要作用。心象笔墨在中国画创作中的重要性以及中国画笔墨心象在实践中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张琦 《今日中国论坛》2011,(5):81-83,80
上世纪初以来,百年中国画的发展,风风雨雨,从来没有安静。受西方文化的冲击,这种动荡在改革开放以后达到高潮,文化虚无主义愈演愈烈,"中国画穷途末路"之说盛行。但也恰恰在那时,我坚定了自己研究传统,发扬传统的创作信念。中国画的思想是"合",西画的思想就是"取"。西画主要关注对实际物理空间的获取,画家绘画如此,观众看画也是如此,西画对观众来说是向外走的;中国画则关注对虚幻心理空间的获得,画家绘画如此,观众读画也是如此,中国画是牵引观众向里走的,观众被画带到更远的地方,观众最后与天地宇宙合而为一,这就是中国绘画的最高境界。中国画强调文史性,她不同于油画那样是强调数理性的绘画,所以中国人讲究笔墨,讲究画外之意,这是其他绘画所无法替代的。中国画自有她强大的生命力,她是中国人以视觉方式对人类认识世界的特殊贡献,所以我从来没有后悔过自己的选择,作为一名中国画画家,仍然是我觉得最骄傲的称呼。我对中国画的未来抱有希望。  相似文献   

3.
中国画的发展深受中国古典哲学的影响,从技法到精神都来源于中国哲学,它是经验的、感悟的、归纳的。中国画家的笔墨与空白处理,对画的成败得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画面物象与所留空白是同出而异名的,这是中国画哲学性最重要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恭敬陶世风貌见长──记孔奇和他的画化夷当今中国画坛特别是国画领域,崛起了一批中青年画家,他们有着坚实的中国画功底,又不囿于传统的笔墨程式,着意在墨与色之间追求变化,捕捉灵感,用自己的艺术实践,开辟了中国画的新天地。湖北画家孔奇,就是这其中的佼佼者之一...  相似文献   

5.
韦国 《青年论坛》2000,(2):75-76
笔墨是中国画的最根本要素 ,笔墨精神决定绘画生命的全部 ;色彩乃绘画中流动的生命 ,笔墨精神与色彩成为中国画线脉的分水岭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成为中西融合意识的理论框架 ,换句话说 ,即艺术当随时代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人物画发展较快,而高等美术院校中国人物画直接借鉴和引用西方美术教学体系为框架,结合中国画技法规律建立了一种"新体系",并融合西法成为人物画的主流,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同时,50余年的艺术教育抹煞了中国画教育的"特点",影响到传统中国画的发展。因此,希望建立以"笔墨"为主、符合中国画传统"特点"的艺术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7.
正作为传统画种,中国画在今天承载着很大的历史使命:不仅要面对自身存亡和再发展的问题,更要应对当代社会文化的新要求。因此,今日中国画的创作,不仅关乎传统笔墨的承续和创新问题,而且要出于现实的文化思考。而后者,在普适性的当代艺术状态中似乎更为重要。如此,对笔墨的理解就需要基于当下的问题意识去理解和充实它的历史概念。在这个基础之上的中国画创作就不仅仅承接了笔墨传统,而且回应了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8.
中国画历来有"师古人、师造化"的传统.清末以来不少山水画家坚持文人画传统,众多的文人士大夫滋生了厌世和逃世心理,将绘画作为个人进行精神上自我调节的手段,没有了"师造化"的精神.20世纪提倡艺术面向生活、面向现实,亚明先生五十年代率领"江苏国画工作团"外出写生的创举,不仅促使"新金陵画派"的诞生,成就了自己在现代美术史上的地位,更重要的是有力地推进了中国画在整体文化精神和笔墨艺术上的变革.此后,亚明先生多次出国访问写生,努力尝试使外国风情同中国画笔墨融合,又一次推进了中国山水画的变革.  相似文献   

9.
"花富贵致,风采神韵",这其实是个泊来的题目,引用了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先生对沈杰松牡丹作品的点评。国画的语言体现是"笔墨",什么样的笔墨语言,就体现了画家什么样的创作境界。它能直接传递画家的艺术观和世界观,体现画家的才思和感情。所以,笔墨的驾驭能力是对画家很深的考验。沈杰松的牡丹,在线条和着色上,力求通过构图反差和墨色浓淡来达到深入浅出的视觉审美效果。他的笔墨不奢华,却很"高贵";不婀娜,却很"幽美";不艳丽,却很"华美"。沈杰松更多的是通过内在的笔墨语言来体现牡丹的"内涵美、深邃美"与"雍容"的结合。  相似文献   

10.
王鹏 《前沿》2013,(3):191-192
蒙古族题材水墨人物画是以中国传统水墨人物画独特的水墨韵味结合蒙古族特有的民族精神和地域特征,用内敛、含蓄的中国画特征与粗犷豪放的北方游牧民族风情形成强烈的对比,用中国画的笔墨线条,施以大量浓彩、皴擦,把人们心中对于蒙古民族人物画的那份激情渲于画幅,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表达着一个民族所独有的思维方式和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11.
笔墨语言是中华民族的创造。由笔墨语言构成的中国书画是一个自成体系的文化形态,有其它文化中所不具备的独特性。中国画不重写实的"心象"观、强调人格品操的"中正"观,与西方造型艺术风格迥异,就像两条大河源流不同,各自归海。  相似文献   

12.
正全国政协常委、广西艺术学院院长郑军里教授,作为一位在当前中国画坛较为活跃的人物画家之一,在写意人物画领域成绩斐然。他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觅到了表现自我情感的艺术语言,既继承了中国画的传统精神与内涵,又给传统中国画赋予了新的语言,创作出前人未有、笔墨意趣相结合的作品。郑军里早年主攻工笔人物画,20世纪80年代左右开始专心研究写意人物画,并创作出了120幅优秀的历史人物画。  相似文献   

13.
正潘公凯出生于浙江宁海,作为国画大师潘天寿先生次子,得其衣钵,又先后担任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的两院院长,对中国画的形态发展皆具有长远广阔的视野。潘公凯长期潜心于创作实践和理论之间的思考与体验,深入研讨中西绘画传统,反思当代美术界全盘西化的思潮,将中国画传统独立性和完整性的体系提到相当的高度,寻找中国画自身的艺术规律,认为如何接续传统才是现在中国画的关键。潘公凯专注于花鸟画的创作和探索,以文人绘画气息为根底,以写意笔墨为语言,拓展传  相似文献   

14.
自1990年陈世光调入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任职以来,我们常有工作上的联系与协作。他文质彬彬,话语不多,但办事实在,考虑周密。不久,得知他的水彩画连连入选全国美展,于是我认定他是一位出色的西画家;又过几年,频频见到他中西结合的水墨动物画,尤其画马颇有艺术个性,这在当下画马者林立的状况下更为不易。其作品流泻出耐品味的书法意趣和笔墨气韵,而且与造型传神相融合,实令我刮目相看。在当代中国,兼长中西绘画者大有人在,然而像他那样深入把握中国画审美物质,乃至达到痴迷程度的,却并不很多。在与他长谈并览读了大量作品和相关资料后,我才明白此中自有渊源。  相似文献   

15.
陈国平 《理论月刊》2005,(8):120-122
与西方传统音乐相比,中国传统音乐具有“和”的精神、“虚”的意境和线的形态的美学特征,即体现出中和之美、无言之美和行云之美。本文从儒家伦理准则、道家哲学观念和汉字笔墨趣味等三个方面阐释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系统的审美结构。  相似文献   

16.
《今日浙江》2013,(21):60-60
孙韬成是一位极具创造性和开拓性的花鸟画大家,早年得益于潘天寿、吴弗之、陆维钊等一大批民国遗老,力主发挥中国画的传统笔墨和大写意精神,同时不懈探索传统绘画形式中的现代基因,使作品彰显出奇崛泼辣、生气蓬勃、写意挥洒的笔墨情趣及敏锐不羁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7.
张琦 《两岸关系》2014,(8):66-69
正顾平,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民盟中央美术院常务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硕士生导师、文化部重大课题《中国画院史》执行主编。曾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院长、教授。顾平是中国当代逍遥山水画的倡导者,主张文者具备鲲鹏气派、云霄胸怀和豁达坦荡的人生价值观,竭力表现人与自然融和相悦的艺术镜像——天人合一。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华名篇名著的绘画创作,力求用当下的笔墨语境再现中国古代先贤先哲的人文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8.
余洁 《观察与思考》2005,(17):60-63
<正> "大块本造化,雕琢况天工。灿烂漫世界,元气混沌中。"周沧米先生的这首题画诗,道出了中国画艺术更深的层次……六、七十年代他那屡变屡奇的《牧趣图》,就赢得了美术界的广泛赞誉;八十年代以来,其艺术触角则向着山水画伸展;九十年代初,他远离城市的喧嚣,而结庐故乡雁荡,寝昧于清泉怪石茂树闲云之间,开始了山水画的创作。他又在故乡雁荡山下的一块大石上造了个画室,近几年大约有一半时间是在雁荡山的画室中度过的。在山里隐居,他如鱼得水,画出了许多佳作巨制。他的中国画创作,向来以其造型谨严、笔墨畅达、情趣充盈而引人注目,他的写生稿数以万计。在当代的中国画坛,可以说,很少有哪位画家能像周沧米先生那样,对中国绘画的执  相似文献   

19.
陈向迅     
马锋辉 《今日浙江》2012,(19):60-60
陈向迅作品个人风格强烈,又具有浙江中国画重视形式和笔墨的文人画传统。在极具装饰味的彩墨图式中,营造出一种淳朴、清雅而不失浑厚的艺术气氛;造型夸张、变形,强调韵味,对固定程式进行调整和重组,意在形成新的画面次序;在重视形式的同时又坚持对笔墨意味的把握。  相似文献   

20.
正广西,不仅有美丽的山川河流,不仅有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风情,还有绚烂多姿的南方地域特色花木,共同构筑了广西的魅力风情。我偏爱着美丽南方的地域特色花草树木,因为她们无论在山脚溪边,或是街头巷尾,或是公园,或是野地,都默默地映衬和装点着家园乡土。她们或许只是配景,却无法让人忽视,为此我描绘她们,通过画笔,探索研究用中国画的线条、笔墨、色彩去赋予她们时代的地域气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