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7年,非洲在保持总体政治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态势下,其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力也不断提升,并在联合自强方面再次向世人显示了非洲的力量。  相似文献   

2.
雅菲 《国际交流》2007,(2):11-13
去年是中国与非洲开启外交关系50周年。半个世纪来,中国与非洲政治关系密切,高层互访不断,人员往来频繁,经贸关系发展迅速.其他领域的合作富有成效,在国际事务中的磋商与协调日益加强。中国向非洲国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援助,非洲国家也给予中国诸多有力的支持。去年底中非合作论坛在北京成功举行.被称为是中非外交史上规模最大、级别最高、  相似文献   

3.
宗合 《西亚非洲》2006,(1):10-14
2005年,非洲国家谋求和平与稳定、推动社会变革、争取联合自强的意愿和努力不断增强.政治、经济保持平稳、积极的发展.苏丹、索马里等问题取得突破.多党民主制度逐步成型,并呈现浓厚的非洲特色.13个国家举行选举,未发生类似上世纪90年代初多党风潮的剧烈动荡,也未上演"颜色革命".非洲联盟继续大力推动非洲一体化,主导解决非洲内部事务.各次地区组织完善自身建设,深化区内合作,依托地区大国,努力解决次区域事务.部分非洲国家领导人就成立"非洲合众国"召开研讨会.非洲在联合国安理会改革问题上高姿态参与、重要性凸显.西方国家纷纷打非洲牌,推出力度空前的援助非洲的举措.非洲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呈现可喜势头.非洲经济连续第11年保持增长.上述成就和新气象,只是非洲朝好的方向发展所积的跬步,实现振兴仍需长期艰苦努力.  相似文献   

4.
2013年,非洲主要表现为政治上自主发展意识增强,凸显了非洲自强、自主和对非洲尊严的捍卫;安全上无奈依靠西方的趋势凸显,如何在“自主维和”与“外来干预”之间寻求平衡和最大限度地维护非洲的主权与利益已成为非洲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经济上通过“向东看”政策,并依靠与亚洲等新兴经济体的紧密经济联系,保持了稳步增长。整个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增长率保持在5%-6%之间,大大高于3%-4%的世界经济增长平均水平。2013年也是中非关系平稳推进、继往开来续写新传奇的一年。  相似文献   

5.
良政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非洲开始流行的一个理念。实施良政是非洲谋发展求复兴的不可或缺的条件,日益受到非洲国家和人民的重视。良政与民主和法治结成一体,在一定意义上,良政就是民主施政和依法施政。非洲独创的“非洲对等督查机制”对良政的发展起着促进和监督的作用。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为实施良政而努力,不断取得进步。  相似文献   

6.
进入新世纪以后,非洲经济快速发展,伴随这一进程而不断深化的南南合作成为推动国际格局演变的重要力量之一。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调整对非政策,不断拓展在非洲的利益并扩大自身的国际影响力,大国竞逐非洲更趋激烈。国际政治环境的新特点、中非发展状态的新变化以及大国对非战略的新调整给中非关系的发展带来了挑战,也蕴含着机遇。为此,中国应该妥善应对,谋划未来中国对非洲外交的战略与政策。  相似文献   

7.
自1956年中非开启外交关系以来,现代中非合作就已经开始,当时中非合作的重点是政治领域,中国支持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非洲国家支持中国的统一大业。从1978到1999年,中国与非洲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非合作由此进入了第二个阶段。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  相似文献   

8.
与成熟的民主国家相比,非洲国家往往出现选举失利者不接受选举结果的情况即"输家政治",西方学者多将这归因于非洲自身原因特别是族群矛盾或冲突。作者运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1960-2012年间非洲大选中的输家政治现象,得出了不同结论。研究显示,非洲大选中的输家政治可分为三个时期,即1960-1970年的非殖民化运动成功初期,1971-1991年的政治现代化倒退时期,1992-2012年"第三波"民主化时期。输家政治在三个时期的表现和深层次动因并不相同,总体上族群矛盾不能被认为是非洲输家政治的根本原因。定量研究显示,族群因素仅在第二个时期有统计重要性,但并不暗示明确的因果关系。定量研究还得出一个西方研究者往往试图回避的结论,即在第一个和第三个时期,外部介入都是非洲输家政治的重要诱因,或者说西方在非洲推广的可能不是民主而是"民乱",非洲需要确保对自身政治现代化进程的所有权。  相似文献   

9.
郭佳 《西亚非洲》2012,(5):20-33
截至20世纪70年代末,非洲基督教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并不明显,出于生存的考虑,教会采取与政府"妥协"甚或"合作"的态度;但是进入80年代以后,非洲基督教会在政治上逐渐趋于活跃,并在非洲政治民主化浪潮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内部因素,诸如非洲国家政治经济状况恶化、政教关系发生变化、教会自身实力增强外,同时也受到国际政治气候和国际教会组织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来,非洲政治生态发展呈现新的特征和趋势。西式政体形式与本土政治传承之间的碰撞、磨合是非洲政治发展的一条主线,非洲国家通过自我调适和改良,推动两者之间的融合,缓解了非洲政治中的一些痼疾,多党选举、政党政治以及军政关系均出现积极变化。但是,西式政体和本土政治文化的结构性矛盾短期内难以消除。同时,随着政治和经济社会的加速转型,非洲多国出现"第三任期"问题以及大规模的社会运动,对其政治稳定造成冲击。非洲政治转型的影响也在逐步显现,并在改变、重塑非洲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中国是非洲最重要的域外合作伙伴之一,非洲政治转型的内生性和自主性要求中非关系与时俱进,为中非关系的深化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11.
非洲:全球化还是西方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 ,全球化对非洲的冲击更明显。对非洲而言 ,全球化实质上就是西方式的政治民主化和经济自由化。在非洲的全球化进程中 ,西方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西方发达国家及其所掌握的国际机构利用“援助”力压非洲国家在政治、经济诸方面作出符合西方意愿的“改革”。在政治方面 ,西方的压与诱是促使非洲政治民主化的主要外部原因 ,然而 ,一旦非洲国家实行了政治民主化 ,却不一定能够得到援助 ,在非洲 ,西方式的政治变革常常是不受欢迎的。在经济方面 ,由于西方国家规定的改革模式收效不佳 ,也招致非洲国家反对。非洲的全球化反对者寄希望于联合国的帮助及非洲区域政治经济的振兴  相似文献   

12.
在1959-1962年的中印危机中,印度国内政治扮演着一个悲情角色.官僚政治的权力之争和派系互动,使得尼赫鲁的中印危机管理战略实际上成为国内政治斗争的工具.在中印边界危机事件爆发后,尼赫鲁出于维护自己国内政治地位的需要,决定公布中印两国政府间的一切信件往来,以安抚国内狂热的民族主义情绪,维护自己在民众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从而使自己一步一步成为其反对派和右翼分子的"被绑架者"和"代言人".中印两国间的危机外交形同虚设,印度的危机管理战略只剩下强迫和军事内容,导致中印危机不断恶化.  相似文献   

13.
津巴布韦民族主义领导人西托莱撰写的《非洲民族主义》一书,是非洲人中最早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洲民族主义问题进行全面阐述的重要著作。它重点阐述了战后非洲民族主义的兴起原因、斗争目标和斗争方法,并有力地驳斥了西方殖民主义者的“白人至上哲学”,集中表达了作者的民族主义思想和主张,有其进步性和积极意义。西托莱的民族主义思想基本上是温和、偏右和亲西方的,是战后非洲民族主义温和派的代表,并在以后有了新的发展和表现。  相似文献   

14.
《西亚非洲》2012,(3):3
自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机制创立以来,中非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中国在非洲已成为最有影响的行为体之一。与此同时,当今世界亦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非洲的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仍在探索符合非洲实际的发展道路。西方国家一方面对非践行"新干涉主义",另一方面也无法不从政治、经济和地缘因素出发重新审视和对待非洲。国际社会对中非关系评价多元而复杂,既有赞扬,也有批评甚至诋毁。因此,随着中国对非洲地缘经济与政治版图的重塑,评估中非关系需要将其置于国际环境视野下来考量,要有新视野、新方法、新观点。  相似文献   

15.
世纪之交对非洲局部冲突的再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世纪之交,非洲局部冲突的持续与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及非洲多数国家谋和平、求发展的潮流极不和谐,引起国际社会日益广泛的关注。近几年非洲的冲突出现一些新变化和新特点,冲突之所以持续不断,部族、种族矛盾以及对资源、利益的争夺及联合国维和干预不力等是主要原因,而贫困化又是非洲战乱更深刻的根源。新世纪到来之际,非洲国家加大了解决冲突的力度,但局部冲突尚不能彻底解决。总体缓和与局部动荡并存仍是新世纪初非洲形势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6.
面向21世纪的中非政治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崛起还有赖于对国际资源的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非洲有着可资利用的政治、经济资源.冷战后,非洲在中国外交战略中的角色并未变化.非洲是中国整个外交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国家利益至上应成为中国对非政策总原则.中国对非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要有全局观念并注重整体性;应处理好连续性与灵活性之间的关系;应有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的通盘考虑.  相似文献   

17.
2000年以来,中国和美国对非洲的贸易、投资及援助等均不断增加.但是,中美在非洲没有寻求互补、互敬、互利的合作模式,而是互相指责对方在非洲的行为.同时,中美对非政策的差异性也日趋明显.两国在非洲的冲突主要体现为意识形态斗争和认知上的战略冲突.中美两国在非洲的存在实际上是互补、互利的,都有益于非洲的发展,双方理应加强对话,增进合作.  相似文献   

18.
王南 《亚非纵横》2014,(6):74-82
非洲工业发展和工业化进程是颇受非洲和国际社会关注的问题。非洲工业发展现状不尽人意,电力短缺和电力工业落后是重要原因之一,也是非洲工业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主要现实挑战之一。电力短缺并不是一个易于解决的问题,它涉及资金、技术、社会、政治甚至外交等方面。为了应对电力短缺对于工业和经济发展的挑战,许多非洲国家已将电力行业作为优先发展的领域,并为此出台了电力发展规划和优惠政策着手进行合作。随着电力短缺现象的逐步缓解,以及电力行业的不断发展,非洲工业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推力也会持续增强,并且有望迎来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19.
张永蓬 《亚非纵横》2014,(6):103-113
中非关系的发展在政治、经济上提升了非洲的能力和地位,同时也在不同程度和意义上刺激和带动了西方国家和其他地区国家重视和发展对非关系。从基本层面看,中非关系对非洲国际地位的提升有三个直接原因:一是作为发展速度最快的新兴经济体、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国对非洲国家诉求和利益的一贯重视及双方间的互动;二是中国因素刺激大国在非洲竞争,在客观上提升了非洲地位;三是西方对中非关系的无端苛责客观上形成某种“炒作效应”,反而提升了中国与非洲的国际影响力。中非互为推动,从而实现了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20.
艾博 《西亚非洲》2000,(4):15-18
影响非洲民主化的因素可以概括为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冷战结束为非洲民主化提供了一个契机,苏联的解体、美国和法国对非洲政策的改变是促使非洲政治改革的外部因素。但与国际环境的改变相比,非洲国家内部人民要求改革的呼声和为此而采取的实际行动则是非洲民主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内外部因素相互作用使有些非洲国家的政治改革走向成功,但有的却没有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