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共中央总书记赫鲁晓夫访问匈牙利时,在一次群众集会上说,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大家就可以经常吃"古拉什"了。国内媒体在提到"古拉什"时采用了意译的方式,根据其主要原料和烹饪方法,翻译出了一个很接地气的名字——土豆烧牛肉。现在看来,这个译名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古拉什"只是土豆烧牛肉的一种做法,与其说是菜不如说是汤,与其说是"烧"不如说是"炖"。"古拉什"起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阐发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提出了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问题。这对中国共产党迎接21世纪新挑战具有重要意义。温故而知新。今天,我们回顾苏共丧失政权的教训,对加深“三个代表”的理解,是很有益的。 1991年,苏联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解体了,具有70年资历的苏联共产党不复存在了,但是,社会主义没有在地球上消失。以中国为支柱的五个社会主义国家,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依然在发展壮大。从历史长河来看,苏联解体、苏共亡党是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次挫折,但它和宏伟的共产主义事业相比,  相似文献   

3.
告读者     
何琳:对我来说,共产主义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从读小学至今,十几年的读书生活中,这个词是经常可以看到的。况且,从上高中开始,我就是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这么多年的耳濡目染,共产党人以及共产主义的概念在我的脑海中刻下了抹不去的印迹,至今,我还在积极追求和信仰这一人类社会的崇高理想。但有一个解不开的结是,我所接受的关于共产主义的教育,更多的是空泛的  相似文献   

4.
俄罗斯的共产主义政党□吴锡山苏联共产党解体以后,在俄罗斯相继出现了一系列由原苏共党员建立的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旗帜的政党,它们在政治主张、纲领目标和组织形式上,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大体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坚持社会主义,对过去苏共的纲领主张既有...  相似文献   

5.
廖钺 《广东党史》2005,(3):16-18
我和孙孺同志的友谊是随着80年代来临的脚步同时开始的,“相见恨晚”了。为了打开一扇科研的大门,历史把我们推到同一个工作的平台上,这里还得首先感谢卓炯教授的推荐。“侨”情满怀的人“文革”的坚冰已破,80年代和熙的春风吹暖祖国大地,冰雪融化的热土上万物滋生,欣欣向荣,华侨历史的一门新的学科也在萌动  相似文献   

6.
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就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确定为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搞》中,马克思把共产主义区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是最初的、带有平均主义倾向的“粗陋的共产主义”;第二种是“还具有政治性质的共产主义,即民主的或专制的共产主义”;第三种是“废除国家的,但同时还未完成的,并且仍然处  相似文献   

7.
美国第28任总统威尔逊离任后,一些企业家仰慕他的才华,仍旧经常带着各种生意上的难题前来讨教。一次,佛罗里达州农场主雷蒙找上门来,向威尔逊请教说:“今年全国土豆大丰收,我所产的土豆售价打了对折也卖不出去,您有什么办法帮帮我吗?”  相似文献   

8.
苏共解散,苏联解体,存在了70多年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发生了如此重大的历史性的衰变,是出乎人们预料的。于是,国内外非议“苏联模式”的声音不绝于耳。不仅对传统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甚至对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亦颇多不逊之辞。特别是那些资产阶级的代言人兴高采烈地叫嚣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遭到了“大失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选择是“历史的误会”。可见,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苏联模式”是一个关系到人类社会向何处去,马克思主义还灵不灵,社会主义有没有前途的带根本性的原则问题。本文试图就此谈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联邦共产党重建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愚君 《党建》2006,(12):13-14
俄罗斯联邦共产党(以下简称俄共)是俄国最有组织、最有影响的一支左翼力量。十多年来,这个党经历了苏共崩溃、苏联解体、俄罗斯动乱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冲击和考验,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谋生存求发展,取得不少令人振奋的阶段性成果,同时也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困难和挑战。为党的名誉和权利英勇抗争俄共成立于1990年6月。当时,苏联还没有解体,苏共还保持着表面的组织统一,甚至还保持着形式上的执政地位。但实际上,苏共已被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严重损害,已全面接受“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自动放弃了在政治生活中的领导作用。苏联…  相似文献   

10.
马晓明 《红旗文稿》2012,(19):32-35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发表秘密报告,对斯大林进行了全盘否定,摧毁了苏共意识形态的核心与支柱,破坏了苏联社会高度统一的以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主导的价值观,开启了社会意识深刻分化的进程。受苏共二十大自由化思想影响成长起来的"六十年代人",后来成  相似文献   

11.
12.
“善”积“人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下人脉一词常被人使用.何谓人脉?人脉即人际关系、人际网络,体现人的人缘、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3.
李永忠 《党史纵横》2004,(10):21-21
今 年是 邓小 平 百 年 诞辰 ,又值 中 华 人民共 和 国建 国 55 周 年 。 从 报刊 、广 播、电视 、网 络 大 量 的 文 章 节 目 中 ,从 人 们 对 他的 真 切 怀 念 中 ,我 感 到 ,作 为 改 革 开 放 总设计 师 的邓 小平 同 志 ,似 乎 从 来就 没 有 离去,他其 实一 直 就在 我们 中 间。 25 年 的 改 革 开 放 ,使 “中 国 式 ”的 社会主 义 ,从横 向 看,既 不 同于 世 界 别 国;从纵向 看 ,也有 别 于自 己过 去 。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 之所 以 成 功 ,我 以为得 力 于总 设计 师 邓 小 平 “做 模 型 ”、“建样板 间 ”的方 法 …  相似文献   

14.
说"诚"道"信"     
"诚",是儒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庸》中说:"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古代的思想家从天地生养万物的自然过程中,看到了天地真实无妄、自强不息的特征,就把这种特征称作"诚",并由此推出人的行为准则:"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宋代理学大师程颐曾提出:"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自心而自弃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曾国藩也说:"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圣贤之德业,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也.故曰: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精诚所至,金石亦开,鬼神亦避,此在己之诚也".所有这些都对人的本性、人的价值、人的使命提出崇高的要求,并激发人们用"至诚"的标准来规范自己,协调人与人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的道德进步.  相似文献   

15.
年轻时,他首创亩产皮棉超百斤纪录,是远近闻明的"棉花刘,离休后,他带领农民科技致富,使老百姓的腰包鼓了起来,村民们争着抢着让他去讲课搞培训,人们又开始叫他"抢手刘",他就是彰武县离休老干部刘承福.  相似文献   

16.
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成为我们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判断标准.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三个代表",解决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不仅对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质和任务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也成为衡量我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的根本标准.党的两代领导核心,分别在不同的历史时刻,从不同角度,对当代中国的同一历史性课题--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出了判断标准,其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是一致的,两者相互联系,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7.
“三个代表”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在我们认真学习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要着重把握“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根本要求和历史地位等。为此,需要回答“三个代表”与“两个先锋队”的关系。“两股进步潮流”与“两个先锋队”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没有按照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的“五种社会形态”的顺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开始,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课题:…  相似文献   

18.
“历史周期律”作为反映历史、社会、国家、民族、政党、政权的兴盛衰亡的一种历史现象,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思考和探索的共同课题。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重温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记毛泽东同志当年倡导的“两个务必”,牢  相似文献   

19.
“三个代表”的重大意义和生命力在于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现实问题,对“三个考验”的挑战作出了适时而有力的回答。  相似文献   

20.
~~“三山计划”与“南进政策”@李海涛 @张成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