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中国工运》2008,(4):7-7,10
近年来,部分企业特别是一些非公企业随意提高劳动定额或压低计件工资单价,企业员工为完成生产任务不得不超时劳动,严重侵害了职工的合法权益,影响了职工的身心健康,也不利于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据全国总工会调查,43.5%的职工认为计件工资单价偏低。56.6%的职工经常加班,其中四分之一是由于不能完成劳动定额造成的,每天需要加班2个小时以上才能完成劳动定额的职工占被调查人数的27.6%。  相似文献   

2.
对“拒付加班工资”出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军  徐利祥 《工友》2006,(6):20-21
教工友一招:用人单位严重违反《劳动法》经协商拒不纠正的,职工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劳动者一方主动提出解除劳动关系,用人单位也应按实际工作年限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江苏省一家企业,以实施综合计算工作时间制为借口,拒不支付职工超时加班工资。职工王某据此向公司提出解除劳动关系。并通过诉讼,得到了2万余元经济补偿金。  相似文献   

3.
追求利润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许多企业都在积极探索降本增效之路。据了解,有些效益较好的企业,为了追加产量,安排工人尤其是技术工人加班加点非常普遍。一些企业为了减少支出,对职工加班(包括在国家法定假日加班)仅仅折换成工休时间,安排补休了事,而不支付工人任何加班工资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白领群体因频繁加班导致的"过劳死""抑郁症"现象层出不穷,白领群体的"加班"已经成为当前职场中的常见现象。近些年又出现了"无薪加班""自愿加班"等一些新的加班现象,极大地影响了白领群体的生活质量甚至身体健康,因此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其中,"民办教育机构课程咨询员"的自愿加班不容忽视。调查发现,种种"自愿加班"背后其实隐藏着难言的"被迫手段"。研究选取T市一家大型民办IT教育机构的课程咨询员作为调研对象,利用布洛维的"赶工游戏理论"和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同时引入"关怀文化"的概念对加班的维持方式进行探索。研究得到三个结论:1.民营企业管理者在制定"游戏规则"时,"后台规则"是导致加班的根本原因;2."关怀文化"是缓解两种规则冲突的调和手段;3."自愿加班"现象虽然看似是员工极具奉献精神的体现,但实际上背后是由一整套制度逻辑所"推动"的。  相似文献   

5.
彭联 《工友》2006,(8):10-10
河北省总工会对全省各类企业2005年执行最低工资标准情况进行专项调查,结果触目惊心:在所调查的1021家企业中,42%的企业未执行最低工资标准,76%的职工在节假日加班未享受到国家规定的加班工资。这一调查结果在当地媒体上披露后,记者前往河北省总工会进行深入采访,总工会相关负责人却不愿意向记者提供调查文本。他说,媒体披露的信息是准确的,但当地媒体报道后,省劳动部门有意见,现在省总工会决定不再把这一“负面”信息提供给任何媒体。既然企业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问题普遍存在,而且工会的统计信息也是准确的,工会就应该理直气壮地向媒体披露…  相似文献   

6.
今年4月30日,通畅公司生产部发出通知,要求所有职工“五一节”期间加班,理由是为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当青工贾某、胡某、崔某等三人提出加班应按劳动法的规定支付加班费时,遭到了生产部经理牛某的严厉批评。贾某等人据理力争,指出“五一节”是法定假日,如要求职工加班,必须按照劳动法的规定支付加班费,否则,我们有权拒绝加班。牛经理当即表  相似文献   

7.
《工友》2009,(12):38-39
加班,对于不少劳动者,司空见惯。 但恰恰是如此常见的事情,现实生活中却频频引发争议。对于加班,你了解多少呢?单位让你延时工作,肯定属加班没错,可如果是你自愿“加班”,能得到单位的承认吗?恐怕很难说了吧,请看——  相似文献   

8.
《工友》2006,(9):25-25
今年6月15日,《第一财经日报》发表了《富士康员工:机器罚你站12小时》一文,成为大陆率先报道富士康普遍存在员工超时加班现象的媒体。近日,事件主角富士康旗下的深圳某企业以名誉侵权为由,将《第一财经日报》的记者王佑和编委翁宝告上法庭,并提出高达3000万元的天价索赔。两当事记者称,他们的个人资产包括房产、汽车和存款都已被法院冻结。  相似文献   

9.
职工加班享受哪些待遇?编辑同志:我厂属连续生产的化工行业,每年都有一段设备大检修时间,多则三四十天,少则二十余天。这期间,厂里下令公休日、节假日一律不许休息。对此,职工基本上是理解的,但对加班的补偿方面有以下问题:1职工加班是给加班工资还是给补休,...  相似文献   

10.
解晨 《工友》2014,(2):18-20
正在昌硕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昌硕"),为了多拿加班费,许多工人"自愿"加班,有人将之称为"软强制加班",如果说"软强制"的加班环境,对应的是重复繁重的工作,那么内心的孤独无助则让这些年轻的打工者陷入了无所依靠的精神困境。病死员工宿舍空无一人难寻室友2013年11月21日,史强(化名)选择了从昌硕辞职。这里留给他的回忆如同梦魇:他的一个同村老乡、年仅16岁的史召坤,进厂后仅工作了1个月,就因重症肺炎去世了。史强至今记得,事发当天是10月9日,他正在上班,突然接到了史召坤家人打来的电话,说是史召坤病重,需要抢救,让他尽快赶到曙光医院(东部)帮忙签字。  相似文献   

11.
日本企业员工曾经以工作狂闻名于世,但这种工作狂的名声却是与日本企业对员工的加班要求联系在一起的,因而它并非完全出自员工的自愿。日本企业的员工加班问题原来与企业的终身雇佣制相联系,而现在则因为终身雇佣制的终结而遭遇越来越严重的困难。由于经济长期不景气,日本企业的员工加班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从而导致日益严重的矛盾与争论。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行的工时制是每周40小时,《劳动法》明确规定劳动者每天加班时间不得超过1个小时,特殊原因,在保证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情况下,可最多延长到3个小时,每月累计加班时间不得超过36个小时。这一法律虽然已颁布多年,但一些老板不惜以员工的身心健康为代价,强制超时加班,致使员工心力憔悴,有的身患严重的“疲劳综合症”。  相似文献   

13.
近日,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某些企业在制定一线职工劳动定额时,随意性大,不考虑职工的承受能力,不仅伤害了职工的身心健康,损害了职工切身利益,也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利益和社会稳定。例如某轻工企业,在实行减人增效、下岗分流工作后,规定的劳动定额职工加班加点也完不成。加班加点按照国家法律规定应支付职工加班工资,但企业领导却说是职工技术不熟练,干不出活来,企业不承担职工延时工作的费用。有的企业领导则以“干不了下岗”相威胁,不顾职工身心承受能力,工作方式简单粗暴,引起职工不满,成为引发社会不安定的因素之一。为了合理规定劳动定额,…  相似文献   

14.
近日,笔者在某基层单位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企业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多次实行大幅度的减人提效措施,由于人员精减过度,出现在岗人员紧张。职工的公休假、探亲假都不能保证,甚至有的时候连双休日都安排加班。笔者认为,这种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基于制度理论采用多层广义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并阐释了《劳动合同法》对职工劳动报酬 权益的保障效应及机制。结果显示:《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显著降低了职工被拖欠工资和加班工资的可能性。《劳 动合同法》实施后,职工所在省份失业率、所在组织成熟度和个体文化程度对职工被拖欠加班工资可能性的影 响趋于消失,但是个体的户籍身份仍然显著影响职工被拖欠加班工资的可能性。此外,文化程度和户籍身份对 职工被拖欠加班工资可能性的影响分别受到职工所在省份失业率或所在组织成熟度的跨层调节作用,即在低失 业率省份场域,不同文化程度职工被拖欠加班工资的可能性存在显著差异,反之则差异不显著;在低成熟度组 织场域中,不同户籍身份职工被拖欠加班工资的可能性存在显著差异,反之则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孙卫红 《工友》2006,(7):46-46
武汉石油化工厂工会以做好工会保障工作为切入点,积极推动企业建立补充保险,兴办职工互助合作保险,为职工构筑多层抵御风险的屏障,维护了职工合法权益。兴办职工互助保险不仅起到了为行政分忧,帮助职工解难,而且增强了工会的凝聚力。职工互助补充保险是一种由职工自愿参加,资金  相似文献   

17.
白天亮  杨柳 《时代风采》2014,(24):18-19
产能过剩、雾霾频发,钢铁、建材等行业进入大幅压缩产能、深度调整结构的阶段。淘汰落后、转型升级的方向毋庸置疑,但这也意味着不少职工的饭碗受到影响。 企业的稳岗压力有多大?工人转岗难在哪儿?实现再就业,企业和职工最需要什么支持?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18.
《工友》2009,(3):36-37
企业通过安排劳动者加班提高产量.而部分劳动者也希望通过加班加点来增加收入。问题是,实际上不少劳动者加班了.  相似文献   

19.
最近在一家有一定规模的私营纺织企业调研时了解到,该企业员工们对加班加点、超负荷工作反映较大。企业主对此的解释是:员工加班是给加班费的,企业员工的总收入已经高于当地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该企业主如此理解工资标准实在令人惊异。同时也说明了问题:政府为保障职工获得劳动报酬权不受侵犯而制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在有些私营企业中却成了侵犯职工权益的“挡箭牌”。这个问题必须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现在有的企业千方百计在劳动定额上作文章,想办法压低职工的劳动报酬。在部分纺织企业中加班加点成了“家常便饭”。职工虽然经常加班,…  相似文献   

20.
红颜添乱 《工友》2013,(2):44-45
六年前,他曾经在南方某家报社记者部试用。此前,他在河北老家的日报社做过多年的记者,为了发展,他来到了南方。想想自己三十多岁了,还在职场上过着"试用期",他的压力非常大:如果试用期通不过,那就太丢人了……每个周末,他都会主动去报社加班,经常加班的还有一人:一个刚从大学毕业的女硕士,她也处于报社"试用期"。报社有两部热线电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