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拒绝客人进门叫作让客人吃闭门羹。“闭门羹”是什么样的“羹”呢? 相传在唐代,宣城女子史夙才貌双全,于是很多年轻男子纷纷慕名拜访她,但是不少人却很难见到她。因为她会客时,有一条规矩:首先要求客人献上一首诗,她看中诗文后,才愿意与客人一见。如果客人不会作诗,或者献上的诗文不被她看中,她就叫家里人在门口以一碗羹相待,婉言拒绝会客。天长日久,来访的客人们见了羹,也就心领神会,主动地告辞了。人们便把这羹,称为“闭门羹”。这个故事流传下来之后,人们便把“闭门羹”作为拒绝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2.
紫藤 《党建文汇》2006,(4):49-49
初露锋芒。发现商机。32岁的杨开华能当点菜大师,还得从2003年她到广州的一家酒店当服务员说起。那天,她照例招呼几位客人入座。递上菜单,请客的人让客人点菜,客人却一个劲地推辞,“东家”捧着菜谱翻来翻去,很是为难:贵了承受不住,便宜了又过意不去。他借故把杨开华拉到一边,悄悄说:“我给你10元钱,你帮我点一下菜。我今天请客人有两点原则:一是六个人中有一位不能吃辣;二是价格控制在500元以内。既要好吃又不丢面子。”多年的“贪吃”经历,早让杨开华对菜有了一番领悟。她对客人说:“听口音你们是东北人,我按东北菜系给你们配菜:笋干拌鸡、黄金烧猪手、剁椒蒸鲩鱼,素菜来个蟹黄豆花……”  相似文献   

3.
李大伟 《廉政瞭望》2012,(10):68-68
古时饮食事大,主客之间戏谑也多。如把客人留在厅上,主人潜入吃饭。客人发觉,大声道:“好一座厅堂,可惜许多梁柱,都被蛀坏了。”主人忙出曰:“在哪里?”客曰:“他在里面吃,外面如何知道?”  相似文献   

4.
彝族三道酒     
《党建》2003,(3)
彝族对人诚恳,待客热情,每有客至,必以酒待客,“三道酒”是彝族接待贵客的礼节。第一道酒为栏门酒,即在门口迎接客人,彝家人吹响长号、唢呐,弹起月琴,载歌载舞,欢唱“迎客调”,客人一下马,就由盛装的彝家姑娘捧上一杯美酒,如果酒杯内放有木叶,则表明要客人当场回唱一首酒歌。第二道酒为祝福酒,即在酒宴上向远方尊贵的客人敬上双杯美酒,同时还要献上祝酒歌。酒歌有现成的曲调,声调热烈高亢,唱词内容有传统词,也有即兴发挥的创作,根据客人的身份唱一些祝赞、吉利的话语。敬酒唱一些祝赞、吉利的话语。敬酒歌可一人独唱,也…  相似文献   

5.
江海 《广东党史》2008,(4):51-55
“孙中山故乡人民欢迎您”!一条热情洋溢的欢迎语,耸立在京珠高速中山城区入口处旁边高高的山坡上,在苍翠掩映下,红色的大字显得格外耀眼醒目,让过往的客人尤其是来到伟人故乡的客人倍感温暖、亲切。  相似文献   

6.
刘霄  舒炜 《廉政瞭望》2014,(3):18-20
喝不喝茅台,刘华泽这两天一直在纠结。 “县里来了重要客人,听说对方老总就总爱这一.口,但这次怕是要得罪客人了。”这名西县接待办主任在廉政嘹望记者面前‘诉苦’,“上次人家来,是好酒好菜招待着,真是为难呀。”  相似文献   

7.
侗族合拢宴     
侗族是一个民风古朴、热情好客的民族,每当节庆日来了远方的客人,就要请吃“合拢宴”,这是侗族人民招待客人最隆重、最高贵的礼节。  相似文献   

8.
江思 《党建文汇》2001,(8):30-30
日前的一个夜晚,在繁华的浙江省台州市街头,有3辆人力三轮车载着6位客人在街头穿梭。当地的商贩以为他们是来“兜风”,但当客人们不时下车问商、问路、问政情、问社情时,才知道客人是来搞调查研究的。  相似文献   

9.
6月23日,南川水江镇宣传文化中心来了一批特殊“客人”——来自该区各行各业的网友。  相似文献   

10.
周湘智 《学习导报》2013,(12):11-12
从去年8月开始,浏阳在全市开展了"文明餐桌行动",大力倡导文明、节俭用餐。客人点菜时,服务员会提醒客人适量控制点菜数量,就餐结束时,服务员会提醒客人打包。这些餐饮机构还推出了"半份菜""大、中、小盘菜""公务套餐"等新菜式,既照顾了顾客的“面子”,又为顾客节约了“票子”,深受顾客喜欢。  相似文献   

11.
田维进 《当代贵州》2011,(25):21-21
连日来,贵州省思南县亭子坝乡盆丰村唐家湾组迎来了一批又一批参观当地“抗旱机”的客人。  相似文献   

12.
两位元帅的“清贫”1961年,我国经济处于最困难的时期,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人也和全国人民一样,过着十分艰苦的生活。有一次,陈毅、贺龙等同志来看望班禅,大师用苹果招待客人。起初,大家都很客气,谁也不动手,班禅就亲自递给他们,客人们便一口一口吃起来...  相似文献   

13.
如果说巡视组是千里眼、顺风耳,那派驻纪检机构就可以说是监督“天眼”,撒豆成兵,无处不在。但这个曾被寄予厚望的制度设计,一度却面临“广种薄收”的尴尬局面。“在驻在单位是外人,到纪委来是客人,久了就成了陌生人”,一句玩笑话,留下诸多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14.
“保温杯”的思考顾群,刘晓琴一天,一位朋友拉我去帮他挑选几只保温杯,说是要送给几位重要客人。我心里直纳闷,保温杯有什么好挑选的?都什么年代了,送给客人一只保温杯,是不是太小家子气了。朋友把我带到商店的不锈钢制品柜台前。看着那琳琅满目的不锈钢做成的保温...  相似文献   

15.
陈正府 《当代贵州》2007,(23):36-37
2003年,在贵州省清镇市,来了几位客人。他们操着一口浙江话,在一个叫站街的地方停住了。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几个人,随后发动了一场水泥生产的“贵州攻略”,创造了贵州的“水泥速度”。  相似文献   

16.
白求恩请客     
1939年春天,注甘宁边区的生活很困难。一天,负责白求后生活的管理员好不容易买回了几斤肉,心想,这一下可以让丈夫改善一下生活了。白求名看见了买回的猪肉也很高兴,自言自语地说:“要是只有一只鸡就好了。”管理员便到集上买来一只鸡。白求恩平时一贯生活俭朴,对自己要求严格,今天对吃如此讲究,大家不免有些纳闷。便问:“今天是不是有客人?”白求恩微笑点头:“对!”并诙谐地补充了一句:“是很重要的客人,我要亲自上灶。”不一会,白求恩把亲手做的菜都端上来了。他招呼他的工作人员坐下,伸出大拇指说:“我今天要请的,就是…  相似文献   

17.
相逢1922年10月初的一天,在李大剖的家中,一位操着南方口音的小个子客人正和主人一边吃茶,一边愉快地交谈,这位客人就是来自上海经北京要到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四大”的陈独秀。在谈到莫斯科的党员时,李大制提到了霍秋白:“你到北大那一年,他是北大旁听生,说起来算是你的学生。当年他就入俄文专修馆学习。五四被捕的学生中也有他。”李大利说话时拿出一叠《晨报》,在“莫斯科通信”专栏里,清一色地刊登着溜秋白从莫斯科寄来的文章。“他是什么时候去莫斯科的?是C.P吗?”陈独秀急急地问,“你到上海那年,他就去莫斯科了,当…  相似文献   

18.
电话营销     
阿红 《党员文摘》2007,(1):20-20
一位客人在机场坐上一辆出租车.这辆车着实不一般:车的地板铺了羊毛地毯。地毯边上还缀着鲜艳的花边;车的玻璃隔板上镶着名画的复制品,车窗一尘不染。客人惊讶地对司机说:“我从没搭过这么漂亮的出租车!”  相似文献   

19.
请您评刊     
1944年,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出现重大转折。在太平洋战场,美军全面转入反攻。就在盟军制订“地毯式轰炸”日本计划的前夕,司令部迎来了一位特殊的中国客人。  相似文献   

20.
雅园之路     
1987年 11月 11日,郑健美女士和她的弟弟郑勇、郑强租下了贵阳市中华北路 228号门面,开办了其后被称为“筑城餐饮业一道风景线”的雅园酒家。当时这家小小的店堂只能容纳 7张餐桌,每日营业额仅数百元,但郑建美姐弟却率先引入真正的“宾至如归”、“顾客就是上帝”等观念。他们为了让客人吃得愉快,延长打烊时间;让客人喝得称心,原装的瓶酒可以拆零出售;努力学习其他酒家的独特风味,让客人享受到舒适的服务。到 1992年,雅园企业在贵阳市先后创办了天马酒楼、海外酒家、莉都饭店、花溪雅园等饭店。邓小平同志南巡后,全国各地出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