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颖 《重庆行政》2016,(1):60-62
正近年来,以"宁夏公交爆炸"等报复社会事件时有发生。由这些事件及其社会反应所折射出来的,实际是一种威胁到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的社会风险,笔者把它称之为"报复社会型风险"。"报复社会型风险"是"社会风险"的一个部分,指在社会运行的过程中,某一个体或群体的诉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对社会产生怨恨,从而采取报复社会行为的可能性,以及对社会发展所造成的威胁。  相似文献   

2.
王现伟  李全喜 《前沿》2009,(2):102-104
近年来,在人和自然关系上无论学术界还是社会都存在“自然报复论”的思想,把生态环境问题看成自然时人类的报复。文章分析了自然报复论的思想内涵,反思了自然报复论引发的现实问题。认为所谓的自然报复是人类行为后果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3.
"报复社会型犯罪"是指一种无指向性的犯罪行为,是面向公共群体的暴力恐怖报复。这类案件的行为指向不特定对象,严重地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因此研究报复社会型犯罪的特征、原因等若干问题,并提出有效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报复型犯罪是犯罪人在报复心理的支配下实施的犯罪行为。刑事被害人在遭遇犯罪侵害后,由于种种因素可能实施报复犯罪,从被害人转化成新的犯罪人。刑事被害人报复犯罪的预防对策:建立被害人心理干预机制;加强对被害人诉讼权利的保障,提高其对自身主体地位和诉讼结果的认同度;充分运用诉讼保全与先予执行措施,提高刑事被害人的受偿度;建立国家救助与社会援助制度,缓解被害人生活上的物质窘况。刑事被害人报复犯罪预防的实现路径:制定专门的被害人基本法,明确被害人权利和保障程序;成立被害人事务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被害人的救助和犯罪预防;发展、完善社工制度,加强对被害人的社会救助;建立稳定的资金渠道,确保被害人工作的有序发展;建立健全预防犯罪的道德教育体系,削弱、清除报复犯罪的内因。  相似文献   

5.
个人性格缺陷,家庭矛盾频繁,妻子突然出走,数万元存款离奇失踪,一桩五年也未告赢的官司……种种变故和不顺,使一个普通村民产生了仇视、报复社会的危险心理,用种种极端手段报复社会。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出发,探讨了自然的报复和人的报复对人类过去和未来发展的灾难性影响,分析了报复产生的原因,阐述了自然的报复与人的报复之间的辩证关系。如果我们无视人与自然的平等,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如果我们无视人与人的平等,就会遭到人的报复;如果我们同时无视人与自然的平等和人与人的平等,那么,我们就会遭到来自自然和人的双重报复。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近几年及“十一五”期间面临投毒、爆炸、杀人、劫持等报复社会型风险。这些风险严重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破坏社会稳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应对这种风险的措施有:讲求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多管齐下,健全社会支持网络;加强法制教育,培养公众的“侵犯焦虑”;“疏”、“堵”结合,控制报复社会型犯罪渠道;运用大众传媒,进行必要的信息控制和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防卫,保护重点人群和场所,管理好外来人口。  相似文献   

8.
论下岗、失业人员与社会治安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定平 《湖湘论坛》2003,16(3):83-84
在城市体制转换过程中 ,因下岗、失业而产生怨恨、仇视社会及他人的心理 ,出现采取盗窃、抢劫单位或他人财物 ,报复社会、故意伤害企业领导人等方式影响社会治安的现象。从根本上控制这类社会治安问题就必须提高社会整合力 ,采取积极的社会支持政策  相似文献   

9.
报复社会型犯罪对我国社会危害程度大,现存犯罪预防理论无法提供一种有效的理论上的预防模式。而"安全阀"机制的引入,旨在降低此类犯罪对社会秩序的冲击,降低社会的承受成本。  相似文献   

10.
报复社会型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是由单个行为人策划、筹备、实施,以报复社会制造公众恐慌为目的,企图伤害不特定多数人,在同一时空区域内突发,手段特别残忍,后果特别严重的暴力犯罪。通过对近期国内此类案件的整理与分析发现,犯罪人核心表现为仇恨情绪,情绪的背后是未被满足的缺失需要,由于扭曲的认知使得犯罪人提出了不正常的诉求,最终导致需要不能被满足,结果不断强化仇恨情绪,最终导致犯案。本研究根据犯罪人的作案特点提出对重点人员、时空的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11.
向雅萍 《理论月刊》2008,(4):143-146
WTO争端解决机制中的报复措施是解决成员间贸易争端的最后救济手段.尽管WTO框架下的报复制度相较于GATT的有关规则有了较大的改进,但十多年的司法实践证明该制度仍存在诸多缺陷.多哈回合中,成员们提出各种议案以期完善报复制度,但至今未达成协议.有必要对这些修改建议进行深入分析,在尊重法理的基础上,探索不同利益集团都能接受的报复制度的完善方案.  相似文献   

12.
江西靖安警方在依法办案的同时,向胡曼伸出了温暖的援助之手,陪他千里寻医,帮他讨工伤补偿,为他点亮一盏驱散心灵阴霾的明灯,由一个仇视、报复社会的人,转变为自食其力、对社会有益的人。  相似文献   

13.
吕宁  韩强 《理论月刊》2003,(10):116-118
乌拉圭回合谈判后成立的世贸组织所取得的一个重要突破就是在争端解决机制中引入交叉报复的做法,其目的就是要加强裁决的执行力度,使成员方遵守有关协议。但是这一做法会否取得如设计者们所预想的效果呢?本文从交叉报复在运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实现目的的有限性两个方面对此作出分析,认为交叉报复并不是较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只因妒忌便行报复。这是一起挟私报复的恶性案件。一个国营医院的药剂师“下岗”与人合办诊所。产生矛盾分道扬镳,原伙伴独开诊所生意红火,药剂师眼红心妒行为扭曲,作出一系列的报复行动,害人之后最终害己。  相似文献   

15.
在全国范围的"打黑除恶"专项运动中,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生存空间遭到前所未有的严重挤压,一部分顽固不化的黑社会性质组织进而转变成带有恐怖主义性质的组织,伺机对社会进行报复活动。因此,必须通过深挖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综合原因,进一步提出预防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防控对策,促进社会的法治进步。  相似文献   

16.
李瑞清 《前沿》2002,(4):2-4
伴随着自然对人类愈加严重的报复和人类社会自身内部矛盾的不断激化 ,人类的生态意识、类意识、人文意识日渐觉醒 ,进而宣告了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物质主义、经济主义社会发展观的终结。人类社会要走出困境 ,必须确立一种新的社会发展观。新的社会发展观在近 2 0年的演变使其内容上具有多维性和多重属性 ,它的建构和确立 ,对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7.
国际法上的反措施与传统的报复制度一脉相承,但与报复制度存在明显区别:其不以惩罚责任国为目的,也不以武力为手段。受害国实施反措施没有任何疑问,而受害国以外的国家是否有权采取反措施存有争议。从法律确信和国家实践两方面分析,受害国以外的国家实施反措施并没有获得习惯国际法地位。尽管如此,受害国以外的国家采取反措施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尤其是在国际法缺乏强制管辖权和执行力的情况下,受害国以外的国家也可以通过反措施维护国际社会的整体利益。  相似文献   

18.
死刑由兴到衰 ,经历了报复、威慑、等价、矫正、折衷时代 ,其根本动因在于经济的渐进性发展。适应当代国际社会死刑轻缓化的趋势 ,在中国建立科学的轻缓的死刑制度 ,对于健全社会主义刑事法律制度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就为一双鞋     
纪萍 《民主与法制》2014,(34):38-39
“嫉妒”二字都用女字旁,古人认为,女人善妒。西方古代壁画上吐着舌头的毒蛇象征嫉妒报复的女人。嫉妒报复是把双刃剑,戕害他人的同时也必然祸害自己;嫉妒报复是把张开的弓,一旦拉开,难以收回!  相似文献   

20.
问:最近中美知识产权谈判未取得进展,美国已单方面宣布对华贸易报复措施,中方也宣布了反报复措施。这是否会影响最惠国待遇问题及未来中美关系的发展?答:美方无视中方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有目共睹的进展,执意公布对华报复清单,这是中方决不能接受的。中美在对等基础上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是一种互惠的安排,是两国进行正常经贸交往的基础,符合双方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