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波拿巴主义     
田磊 《南风窗》2012,(7):13-13
1848年,法国爆发了二月革命,被驱逐出巴黎的马克思躲在伦敦郊区,冷眼旁观各路政客在法国政坛上的表演,写了一篇《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因其目光如炬而流传于世,直至今天,读来依然光彩烁烁。在马克思笔下,当时法国当权的是"秩序党",由波旁王朝的拥护者大地产主连同它的僧侣和仆从,以及奥尔良王朝的金融贵族、大工业、大商业和他们的随从——律师、教授和传媒业者两大势力组成。他们虽也帮派林立,互相倾轧,但在经历了100多年的革命后,  相似文献   

2.
新自由主义的性质和前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国《当代马克思》杂志2006年第2期出版了关于新自由主义的专刊,它的首篇文章是《什么是新自由主义?》,它就新自由主义的性质,新自由主义同全球化、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关系,新自由主义秩序的特点和矛盾,是否存在超越新自由主义的可能性等问题与萨米尔·阿明、乔万尼·阿瑞吉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探讨了保罗·巴兰和保罗·斯威齐的著作《垄断资本》所引起的争论,试图为经济剩余概念及与之相关的积累理论提供一种更为透彻的解释,同时纠正20世纪70年代"回归马克思"的思想运动所导致的对巴兰和斯威齐分析的错误理解。作者回顾了垄断资本主义理论研究的历程,分析了巴兰和斯威齐著作遗失章节的内容,明确了金融资本在《垄断资本》一书中的地位,指出了帝国主义在当代的延续性及其向金融垄断帝国主义转变的新动向,论述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性,倡导回归经典马克思主义并重构全面的批判,认为在资本主义现实与理性的革命性对抗中终究会走向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4.
认知暴力     
“认知暴力”这个词是美国后殖民批评家斯皮瓦克在《三个女性文本和一种帝国主义批判》这篇文章提出、并在其后的著作中经常提及的,它比较集中地表达了斯皮瓦克对帝国主义殖民话语的批判。在斯皮瓦克的使用中“,认知暴力”指帝国主义以科学、普遍真理和宗教救赎这样的话语形式对殖民地文化进行排斥和重新塑造的行为。一方面,这种方式配合了帝国主义对前殖民地的政治和军事占领,为其辩护,并且使这种赤裸裸的暴力合法化;另一方面,也使得殖民地人民丧失了自己的文化主体性,失去了表达自身独特经验的可能性,从而被迫处于依附状态。帝国主义对前…  相似文献   

5.
雨果的《小拿破仑》认为波拿巴用诡计、金钱收买和欺骗舞弊"赢"得大选,并玩弄议会制度,之后发动政变使用暴力镇压共和派人士,取得独裁权力复辟帝制。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则认为是法国农民阶级保守愚昧、工人阶级发育不充分,以及资产阶级的摇摆和分裂造成了波拿巴复辟帝制。雨果的文章有丰富的史料价值,有些分析有助于我们对马克思文本的理解。但他的分析远不如马克思的深刻,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批判雨果"英雄造时势"的唯心史观,运用科学的阶级分析方法揭露各阶级代表的物质利益,从而进一步阐释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和人民群众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2006年11月2日http://www·jourdan·ens·fr网站发表了法国著名左翼经济学家热拉尔·迪梅尼尔和多米尼克·列维题为《阿根廷不可持续的增长路径:新自由主义时代的帝国主义体系的中心和外围》的文章,认为新自由主义时代的帝国主义演变出一种新形态———新自由主义—帝国主义混  相似文献   

7.
英刊《反潮流》2006年1—2月号刊登了大卫·麦克纳里题为《认识帝国主义:新老统治》的文章,在列宁、卢森堡、布哈林等经典理论家的思想基础上,结合当今著名左翼学者艾伦·M·伍德、大卫·哈维和利奥·帕尼奇等人的近期著作,分析了战后特别是冷战后帝国主义不同于战前帝国主义的  相似文献   

8.
承继与延展:列宁的"均势"理论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均势"一词一直被视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特有话语,然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列宁也多次在他的论述中论及"均势",构成了其"均势"理论。列宁对"均势"的论述承继了欧洲国际舞台的某些传统,同时,又与其"帝国主义论"、"一国胜利论"和"和平共处"思想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列宁的"均势"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它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实践始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列宁虽然也像马克思、恩格斯那样没有明确地提出和使用过"全球化"的概念,但是却不仅有世界历史理论,也有全球化思想,而且还极其丰富。列宁全球化思想的形成,离不开作为其理论基石的马克思、恩格斯的全球化思想即世界历史理论,离不开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帝国主义时代第二轮全球化发展的总体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离不开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对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实践活动的尝试和探索。这些构成了列宁全球化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全球化时代背景。  相似文献   

10.
德国历史学家埃卡特·克尔将社会和经济力量引入对第二帝国海军问题的研究,针对传统兰克史学所遵从的"对外政策优先"原则,提出"国内政治优先"的论断。克尔在德国国内政治和社会经济基础上,揭示海军扩张与帝国主义政策这两个问题与当时德国的社会经济状况、阶级结构、利益集团和政党政治之间的紧密联系。克尔的研究侧重社会史,强调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决定性作用,重视阶级分析方法的使用,有很强的马克思主义色彩。克尔的研究表明,外交史和国际关系史的书写在档案之外还应关注更广阔的经济、社会力量,兼顾国际关系与国内政治,综合社会、文化、经济和观念诸方面并展现它们相互影响和交织的立体图景。  相似文献   

11.
恩格斯重新发表马克思的著作和编辑《资本论》的原则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觉得不言而喻的是,他要利用生命最后12年中的大部分时间来重新发表他和马克思共同撰写或马克思撰写的著作,先从《共产党宣言》开始,并发表《资本论》未完成的第二卷和第三卷。这方面的工  相似文献   

12.
对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意识形态话语进行文本考察,构成把握其意识形态概念源初语境的直接方法。意识形态概念透视场景及其内涵的不断变换,表征着马克思思想的不断跃迁。交互作用构成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建构的主要方式,通过旧词新用和异质视域的接合,马克思赋予意识形态概念丰富的规定性,从而建构了极具张力的意识形态概念和颇具理论统摄力的意识形态分析架构。  相似文献   

13.
"政治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流派,它通过回顾资本主义历时数百年的演变进程,揭示了其固有的发展逻辑。"政治马克思主义"从民主幻象、政治权力私有化以及政治乌托邦三个维度对当代资本主义进行了批判。在"政治马克思主义"看来,资本主义的衰退与危机早已被马克思所揭示,虽然经历了从农业资本主义到工业资本主义、再到殖民帝国主义、最后发展为资本帝国主义的转型过程,资本主义扩张和控制世界的手段有所改变,但其追求资本增殖和利润最大化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因此,只有对资本主义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才能消除资本主义给世界带来的危机,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的复兴。  相似文献   

14.
和法国哲学家路易.阿尔都塞一样,意大利政治哲学家安东尼奥.内格里(AntonioNegri)也是以重读马克思的著作作为其理论的出发点的。在马克思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客观法则的强调之外,内格里重新探讨了马克思在社会主体方面的理论贡献,认为资本主义是一个有着两种主体性的社会体制,其中一个主体(资本)通过强迫劳动和强迫剩余劳动支配另一个主体(工人阶级),工人阶级不是资本主义发展的衍生物,而是一种真正对立的主体,它能够通过自己的斗争打破资本的逻辑和资本的统治,建立一种新社会。对工人阶级主体性的探讨是内格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他的这一研究也是跟当代意大利的政治生活紧密相连的,意大利的区域政治和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都为其理论创新提供了现实基础。《超越马克思的马克思》作为内格里的代表作,为我们提供了其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出发点,有助于我们对内格里后来思想发展的认识。这里编发的是《超越马克思的马克思》一书的英文版由吉姆.弗莱明撰写的前言和由三位译者哈里.克利弗、迈克尔.瑞安和毛里齐奥.维亚诺分别撰写的导论部分,希望有助于国内对内格里思想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
在马克思的思想和理论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和谐"思想以及"和谐"的价值取向。在马克思的早期、中期和晚期著作中,对"和谐"有着多重论述。对这些文本和理论资源进行梳理、整合与分析,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和谐"思想的内涵与源流,深刻理解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意蕴,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亦具有重要的价值与启示。  相似文献   

16.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关于国家的学说与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任务的著作,泰克西埃在《马克思恩格斯论革命与民主》一书中解读了该书的第一章。在国家的本质与职能、国家与阶级的关系、民主制与民主共和国、国家消亡等观点上,泰克西埃批评列宁违背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政治思想。泰克西埃的批评是中肯的,但是他对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政治思想的理论区分、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时代条件下国家权力的增强、列宁研究国家问题的方法等方面的批评又是值得商榷的。我们不仅要重视研读经典原著,用发展的眼光正确对待经典作家的思想,更要结合中国的实践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7.
保尔·拉法格不仅是法国共产党的创建人之一、马克思的女婿、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生和亲密战友,而且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革命实践家,被誉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最有天才、最渊博的传播者之一”①。他一生中写了许多论文和著作,主要包括:《马克思的经济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8.
本手稿探讨了马克思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关系。作者试图突破那种认为马克思与西方传统思想或完全同一或彻底断裂的简单化思路,阐释马克思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之间既有继承又有断裂和超越的复杂关系。手稿第一部分"断裂的传统之维"在澄清了关于马克思的种种误解之后指出,对马克思思想的严肃探讨会不可避免地涉及西方思想传统面临的真实问题和困境,而马克思试图解决这些问题和困境,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劳动问题和历史问题。第二部分"现代对传统的挑战"从马克思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暴力是历史的助产婆"、"奴役他人者皆不可能自由"这三大命题入手,结合现代性裂变,特别是欧洲工业革命、法国和美国政治革命、对普遍平等的追求这三大标志现代性开端的事件,探讨了马克思的思想如何回应现代的挑战和问题,这些回应的方式在哪些方面超越和突破了传统,在哪些方面仍然处于传统的制约和影响之下。  相似文献   

19.
约翰·B.福斯特认为帝国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帝国主义势力仅仅是"资本主义各方面综合发展的一种表达……",它的政治形式是次要的。这一观点是不正确的。如果帝国主义仅仅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表达和开展,如果它没有独立的尤其是政治上的含义,那么在政治分析中,它不是一个有用的术语。帝国主义是一个政治统治体系--不一定是直接统治,而是某种意义上的统治:帝国从它所创建、  相似文献   

20.
王佳玲 《法制博览》2015,(6):290+289
自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种让人为之神往、为之期待的境界。而政治自由更是关乎每一个公民同国家的关系,它涉及到平等、权利及权力。马克思理论中包含有大量的政治自由思想,马克思对其有着丰富详实的诠释,他终其一生,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之政治自由目标而奋斗不懈。马克思的政治自由思想有别于其他流派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他主张针对弱者的自由,从本质上散发着大众化、平民化的特征。同时,马克思尤为强调个体的自由在现实社会中的实现,他的政治自由思想包括作为权利的政治自由之内容和作为结果的政治自由之实现。马克思认为政治自由是可求的,是实质的,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形而上的政治自由。其理论拥有的实践特征是同其他政治自由思想最本质区别。马克思惯以于批判中创新和创建,他在批判卢梭、康德、洛克、黑格尔等人的政治自由思想的基础上,创建了其迥然不同的政治自由思想。其思想本体看似不如康德等人的哲学思想系统性、体系性强,但纵观其著作,不难发现马克思政治自由思想在其著作中是一以贯之的。马克思的政治自由重视人本身,把政治自由的实现定位在从生产力的变革到生产关系变革的基础上,用其他自由的实现来推动政治自由,又用政治自由来保障其他自由。马克思政治自由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这也正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最终归宿,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马克思的政治自由思想因其呈现出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特征,内容具有现实性、广泛性的特征,对于指导我国当代政治文明建设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因此,值得我们不断的深入发展和挖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