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政治     
中国再挫人权会反华提案 4月16日,联合国人权会第60届会议以28票赞成,16票反对,决定对美国提出的所谓“中国人权状况”的决议草案不予审议和表决。这是自1990年以来,联合国人权会第十一次拒绝反华提案。 外交部发言人孔泉表示,美国再次提出反华提案,没有任何事实根据。中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享受各项权利的水平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2.
从1978到2018年,中国人权研究从“姓资姓社之争”到“人权属性之争”“人权主体之争”“人权首要内容之争”“主权与人权之争”,在“批判西方”中逐步走向“对话西方”;进而到以发展权为核心的中国特色人权理论和话语的自主塑造。这是人权研究逐步摆脱阶级话语,克服中西话语对抗,艰难确立中国人权研究主体性自觉的演进过程,也是人权研究“中国/西方”“传统/现代”二元对立的语式和研究方法的建构与解构过程。今后的人权研究仍要极力关注:政治性与学术性的相互交织;“引介移植”与“自主塑造”的辩证;抽象演绎与具体人权研究互为犄角;人权话语与叙事研究的创新。  相似文献   

3.
人权问题是当前国际政治斗争的一个焦点,西方国家以人权为武器大肆干涉别国内政。邓小平同志科学阐 , 明了人权与主权的关系,揭露西方所谓“人权”的阶级本质及霸权主义实质。强调在中国,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维护广 大人民的人权。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踟年代以来,我国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围绕人权包括罪犯人权问题进行了尖锐的斗争。自此,人权问题便成为理论界研讨的热点问题。罪犯作为特殊的民事主体,享有民事权利“属人权”体系中的许多内容。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罪犯的民事主体地位长期未能引起人们的重视,以至于在实践中常常忽视甚至侵犯其民事权益。切实保障罪犯的民事权利,不仅是保护人权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
中国罪犯人权概念的提出与发展,既是同西方国家进行人权政治斗争的现实需要,又是监狱行刑现代化的必然结果。本文立足现实,分析了我国监狱人权保障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思想观念以及具体措施改进两个角度,论述完善我国罪犯人权保障机制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6.
王哲 《中外法学》1992,(2):32-37
<正> 人权问题是当前国际社会在意识形态领域及政治战线上斗争的焦点之一。近年来西方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以"人权卫士"自居,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所谓人权状况进行攻击和污蔑,妄图利用人权问题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颠覆、瓦解社会主义制度。在这种情况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彻底揭露和批判资产阶级人权观点则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长期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7.
人权的概念虽然产生于西方 ,但人权的思想并不是西方的专利。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大量的人权观念 ,这些观念与西方的人权观念可谓殊途同归。自由观是人权的理论基础 ,中国传统的自由观更强调个人自由和社会利益的协调 ,这种自由正是现代人权观的应有之义。善恶论是人权的人性基础 ,中西方的人性论在本原上都以性善论为基础 ,但西方的性善论在近代被启蒙学者颠覆 ,促成了法治 ,进而弘扬了人权 ,而中国的性善论始终未被颠覆 ,进而无法形成法治 ,人权观念没有变成人权现实。理性观是人权的文化基础 ,这在西方表现为自然法 ,中国古代也有自然法 ,中国的自然法在抽象层面上表现为“道” ,在现实层面上表现为“乐”。“道”中包含了大量的现代的人权观念 ,“乐”所营造的氛围催生了人权观念  相似文献   

8.
人权问题,是近年来国际意识形态斗争和政治斗争的一个焦点,是我国理论界特别是法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哲学界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为了学习和宣传我国刚刚公布的《中国人权状况》白皮书,反对国际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攻势,回答西方在人  相似文献   

9.
90年代初,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了人权研究中心,其任务主要是为完善我国人权保障制度服务,同时也为国际人权保障和斗争服务。在社科院和法学研究所的领导下,研究工作得到国内各兄弟单位,美国福特基金会,英中友好协会和加拿大、荷兰、瑞典、挪威、丹麦、澳大利亚等国人权研究机构的支持,分别开展了人权理论研究、人权政策研究、人权两公约研究、外国人权著作翻译、人权资料建设等工作。在人权理论研究方面,本项目完成并出版了《中国人权建设》、《当代人权》、《当代人权理论与实践》、《人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发展中国家与人权》…  相似文献   

10.
1998年9月13日,英国外交联邦事务部人权政策司司长罗纳德·纳什应我国政府之邀率团到我国与我举行第二次人权对话。 人权问题,一直是十分敏感的问题,围绕人权的斗争也日渐复杂,中国政府在此问题上表现出了很强的原则性。我国曾于去年9月与英国就有关人权问题进行了对话,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英国政府在1998年上半年轮任欧盟主席期间,也积极推动欧盟放弃在人权会议上搞反华提案。所以,此次英国代表团访华有利于我国在国际人权斗争中的有利地位。  相似文献   

11.
“重要论述”国际规范扩散实质上是“重要论述”的国际化,具体表现为“国内人权理念——国际人权理念——国际人权规范”的发展进路。“重要论述”国际规范扩散旨在打破国际人权规范发展的中西方角色固化,有助于增强中国对外政策与行为的合法性与感召力。当前,全球人权治理困境凸显西方自由主义理念与规范的能力赤字,人权异化昭示全球人权治理亟需正本清源,而“重要论述”展现了全球人权治理改革的中国智慧。在推进“重要论述”国际规范扩散过程中,中国可借鉴西方自由主义人权话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规范扩展以及儒家文化被写入《世界人权宣言》的历史经验。在此基础上,中国应进一步凝练发展主义人权观以开展国际规范竞争,运用社会框定策略形成“重要论述”国际规范扩散的社会共识,统筹利用国际和区域制度平台,重视“重要论述”中的人权理念从软法走向条约的谋篇布局。  相似文献   

12.
秦和平 《政府法制》2011,(26):49-49
“人权”是指一公民依法享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人身自由和其他民主权利。人权作为权利的最一般的形式,在刑事诉讼中,其与国家公权力的对抗最为激烈。随着近代人权观念的深入人心,妥善处理刑事诉讼中人权与国家之间的矛盾,成为民主法制社会的必然。本着以人为本和保护人权的理念,我国政府已先后加入了21个国际人权公约,并于1998年10月签署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在2004年3月14日的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上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人宪法。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人权观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的题目是“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人权观念”。这个题目提到“传统”和“现代”这些词语,这是故意的,因为我希望突出“传统”和“现代”的比较。如果题目是“中国文化与西方人权观念”,那么它的重点便会很不同了,即变成“中国”和“西方”一个对比。本世纪著名哲学家...  相似文献   

14.
孙笑侠 《法学》2022,(3):3-20
中国“人权”概念史可追溯到1895年严复的相关评论。此后的30年,民众与学者经历了反专制、抗强权的斗争,这是中国近代人权概念史具有典型意义的最初历程。本文考证了汉语“人权”进入中国最初三十年所经历的三个阶段:从舶来词汇的误解泛用转向一般观念的普及,遭遇严冬,再到“人权”概念及其思想的初春。从中可以看到,学界经历了“人权”要旨从模糊到清晰的探索,从而完成“人权”从理论术语向现代知识的初步转换,并且也发现了曾经为“人权”概念的厘定和发展作出贡献的学者和作品。  相似文献   

15.
干涉与“国际干预”国际法的变与不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程晓霞 《法学家》2002,(5):59-62,45
冷战后,“干涉”、“人道主义干涉”,常被“国际干预”取代。主张“国际干预”的理由或前提或条件,是被干涉地区或国家的人权状况,即在那里出现了严重的人权灾难。为使“干预”顺利进行,须得限制乃至否定被“干预”国家的主权。出现了“人权高于主权”,各……  相似文献   

16.
如何处理自由贸易与知识产权的关系,成为FTA(自由贸易协定,Free Trade Agreement)谈判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尤为关注的焦点问题。自然法学思想倡导“自然权利”和“人权”的基本理念;利益法学的核心概念是社会秩序的背后利益;在FTA确定的法律秩序范围内,自由贸易和知识产权关系的平衡关系各种利益的协调,梳理了东西方FTA与知识产权法哲学辩证关系,提出了FTA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协调路径。  相似文献   

17.
论人权的本原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天赋人权论在西方人权本原学说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它的合理性在于肯定了人的自然属性 ,而非科学性的一面是漠视或否定了人的社会属性。法律权利说和社会权利说也各包含有一定的合理因素 ,但从根本上看是不正确的。中国学者的“斗争得来说”、“国赋人权说”、“商赋人权说”、“生赋人权说” ,其合理与不合理的因素与成分应作具体分析。人权源于人的本性。这种本性包含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自然属性即人性 ,它由人的天性、德性与理性三要素所构成。这是人权存在的目的和意义 ,是人权产生的内因。人的社会性对于人权的意义有两个 ,一是人权存在于人与人的关系中 ;二是社会制度尤其是经济制度的文明程度 ,影响与制约着人权的发展 ,这是人权产生与发展的外因  相似文献   

18.
方向  Liao  Zhenyun 《中国法律》2005,(5):16-18,67-72
充分实现和享受人权,是人类追求的共同理想,也是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理想。促进和保护人权,是各国政府的神圣职责,也是中国政府不懈努力的神圣职责。尽管以个人权利为核心的“人权”概念产生于近代西方,但尊重人、爱护人的人权理念在中国文化中源远流长。人权在中国,是一种理想,也是一种制度,由理想走向现实,标志着并且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历史性进步。  相似文献   

19.
人权问题是当今国际领域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反对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一个主要问题,也是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面对国内外敌对势力在人权问题上的挑战,我国学术理论界进行了针锋相对的、理直气壮的广泛深入讨论。现将其中若干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人权”被宣布为“资产阶级口号”,成为法学研究的禁区。1991年《中国法学》杂志发表评论员文章,率先在法学界号召高举马克思主义人权的旗帜,深入开展人权与法制的理论研究。与此同时,理论界、法学界开始打破禁区,人权成为热门话题。下面是回忆这一禁区得以突破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