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法律   5篇
中国政治   4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0 毫秒
1.
残疾人保障是中国人权事业不可或缺的内容.中国古代的残疾人保障,是建立在家国秩序下的一种慈恩模式.近代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受西方的影响,中国残疾人保障形成法治秩序下的一种权利话语模式.目前,国际人权法视角下的残疾人保障,重点拓展了“社会维度”,对中国今后的残疾人保障思路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当前中国法治精神缺失具体表现为:"权力主治"而非"规则至上";"守法机会主义"而非"法律得到普遍的遵守";"选择性执法"而非"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走关系"而非"走程序"。通过对诸种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剖析,文章指出学术界的研究与政治实践本身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化解法治精神缺失问题的必要路径。  相似文献   
3.
诉讼活动是一个严肃的适法活动,而这一适法活动过程的前提和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认定案情。法院裁判,抑或是以调解结案,都必须站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之上,而不能是和稀泥或者是相当然。要做到“事实清楚,就必须拥有确实、充分的证据”,这是我们诉讼学界和司法实践者的通识。但对于何为“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存在着各种意见和解释。在这些不同的意见和解释的指导下,面对同样的证据确实、充分的要求、针对同一的个案,就可能产生相异的甚至截然相反的案情认定和裁判结果,因而,准确理解和把握证据确实,充分的含义与要求是准确认定案…  相似文献   
4.
从1978到2018年,中国人权研究从“姓资姓社之争”到“人权属性之争”“人权主体之争”“人权首要内容之争”“主权与人权之争”,在“批判西方”中逐步走向“对话西方”;进而到以发展权为核心的中国特色人权理论和话语的自主塑造。这是人权研究逐步摆脱阶级话语,克服中西话语对抗,艰难确立中国人权研究主体性自觉的演进过程,也是人权研究“中国/西方”“传统/现代”二元对立的语式和研究方法的建构与解构过程。今后的人权研究仍要极力关注:政治性与学术性的相互交织;“引介移植”与“自主塑造”的辩证;抽象演绎与具体人权研究互为犄角;人权话语与叙事研究的创新。  相似文献   
5.
赵树坤 《现代法学》2006,28(6):62-65
20世纪是中国社会发生转型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法学发生、发展的时期。去岁正来老师的长文《中国法学向何处去》(现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一石激起千重浪,引发了学界无数的思考、论争。邓老师以“中国为什么会缺失自己的法律理想图景”诘问开始,以“必须结束这个受‘西方现代化范式’支配的法学旧时代,并在此基础上开启一个自觉研究‘中国法律理想图景’的法学新时代”的呼喊为终。被邓老师作为“判准”的“法律理想图景”在“中国法学向何处去”的语境下该如何理解?笔者不揣浅陋,将自己的粗浅想法录于此,求教方家指正。如果将中国法学的现代…  相似文献   
6.
少数民族是否应当享有差别化的权利?从差别权利的事实起源、道德证成和政治正当性均可以得到肯定答案。在实施少数民族差别权利政策过程中,现行的禁止歧视、置前优待、置后优待和配额分配这四种政策,效果迥异,褒贬不一,值得予以反思。同时,处理好文化多元和政治一体的关系,乃是少数民族差别权利实践的必然要求,坚持多元文化主义,审慎践行少数民族差别权利制度,也将是理智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7.
赵树坤 《人权》2013,(6):10-13
人权是当代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也是中国法治事业不可或缺的基本价值目标之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就是要实现全中国人民广泛的自由、民主、人权……中国集中力量发展经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坚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都是为了促进中国人民的人权事业。”。  相似文献   
8.
<正>2004年,"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被写入《宪法第4修正案》,我国首次将"人权"上升为一项宪法原则。随后,2005年8月28日通过的《治安管理处罚法》第5条第2款明文规定:"实施治安管理处罚,应当公开、公正,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2012年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第2条指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任务,是保证  相似文献   
9.
法律经历了一个由私向公再到私的转化过程;以主权确证国家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主权观念由弱到强再到弱的过程。立法主体在这一转变中经历了一个从个人担当到国家机关立法,再到多元主体立法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0.
研究当代中国问题虽然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但其中社会转型是一个颇有意义的独特视角。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便开始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艰难转变。尽管其中经历了各种挫折甚至倒退,但人们仍渴望通过社会结构的根本性变革,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与进步。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这场持续了百年的社会变革进入了一个实质性的关键阶段,体现为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学术界对这一变迁也有了学术自觉。广大知识人都开始有意识地从各自学科的视角和立场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社会转型”成为了学者们描述、界定和揭示这一时代特征的普遍用语,但法学界的话语仍然显得比较微弱。法律制度创新不仅意味着政治法律的成功转型,而且也是社会转型目标最终实现的标志和保证。“当代中国转型期的法律与社会研究”课题组从法学理论的几个不同方面,表达了对这一问题的探索性意见和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