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欧亚经济联盟作为新型区域经济一体化机制已经客观存在,并对中国及欧亚周边地区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运行五年来,欧亚经济联盟并未实现大的发展,但也未半途夭折。文章通过分析欧亚经济联盟理论基础和运行实践得出:欧亚经济联盟是欧亚地区自身特点与欧洲一体化先进经验的结合体,组建其的重要经济动因是在长期低油价情况下,能够共同拓展经济发展空间,解决本国宏观经济增长乏力的困境。以欧亚经济联盟为机制载体的欧亚一体化更是俄罗斯强国战略下的"引领式一体化",是俄罗斯面对东西方地缘政治经济压力,为拉紧周边中小国家而推行的"维系式一体化",也是俄罗斯周边中小国家的"追随式一体化"。欧亚经济联盟在中短期内将继续保持低速前进,从商品共同市场逐步向能源共同市场迈进;从长期看,其一体化发展水平将低于欧盟,但高于东盟和南方共同市场,国际影响力将大于独联体。因此,在百年未有大变局中,面对新生的欧亚经济联盟,中国在欧亚战略选择中应充分认识到:首先,在与发达经济体实现"良性脱钩"的过程中,欧亚经济联盟是可以争取的支持力量,而在处理与其他新兴经济体,尤其与欧亚新兴经济体的关系时,欧亚经济联盟及其主导国俄罗斯是需要战略协作的对象;其次,与对美关系不同,俄罗斯则是中国最重要的战略伙伴,中俄关系是中国大国外交的"压舱石"。中俄关系始终是推动"一带一盟"对接合作,营造良好周边环境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2.
李兴 《俄罗斯研究》2012,(6):151-174
普京在竞选总统期间提出了欧亚联盟的思想,引起俄国内外学界与政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设计中的欧亚联盟,将更有效益地使用成员国总体自然、经济和人力资源,是更深程度、更高层次的一体化,是拥有超国家机构的主权国家的联盟。它将被打造为世界经济和政治中强大的、独立的一极力量,从而摆脱欧亚中心地区在世界经济政治中的边缘地位,实现俄"欧亚强国"的梦想。欧亚联盟的思想可以说既是普京的总统竞选大纲,也是普京当选总统后的国家大战略。欧亚联盟的提出具有自身的背景、机遇、历史和现实基础。普京已经规划了该联盟实施的路线图,并为实现该联盟做出了实际的努力。欧亚联盟的最终建成取决于许多因素,其前景具有不确定性,但其主要成员毕竟是中国的近邻,中国理所当然应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3.
后苏联空间的欧亚经济一体化,是俄罗斯加强和巩固其世界地位的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同其国家发展前景息息相关的问题。从实践上看,欧亚一体化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根据欧洲一体化的经验,一体化的建立和完善是需要财政支持的。俄罗斯要主导欧亚一体化进程,势必也要付出相应的代价。那么,俄罗斯有付出这个代价的能力吗?回答是肯定的。对俄罗斯外汇储备的性质、来源、结构和规模、常规作用的分析表明,俄罗斯的外汇储备是超储的。在一定条件下,外汇储备可以为俄罗斯推进欧亚经济一体化提供财政支持。同时,外汇储备在这个方向上的支出,也可能是俄罗斯提高外汇储备使用效率的一种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4.
试论欧亚联盟的未来前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独联体地区一体化整体形势停滞不前和全球经济危机导致世界形势新变化的大背景下,俄罗斯总理普京于2011年10月3日撰文称,将在俄白哈三国关税同盟和统一经济空间的基础上,遵循平等、主权和自愿的原则,与各成员国共同建立欧亚联盟,将其打造成世界格局中新的一极。欧亚联盟的建立,是原苏联地区重新一体化的客观需要。虽然目前建立欧亚联盟已具备了一些条件:俄经济崛起对独联体国家吸引力增强,以新欧亚主义思想为主的理论基础,普京以其魅力、魄力和能力建立起了广泛的社会与政治基础等。但该构想的实现也面临着不利因素的制约:独联体各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各国立场尚未达成完全一致、部分国家态度摇摆不定,以及西方国家外部势力百般阻挠等。因此,欧亚联盟在2015年前最终建成的可能性较小。但从长远来看,不排除在2020年后世界将出现一个与中、美、欧四分天下的新力量中心——欧亚联盟。  相似文献   

5.
俄罗斯的新欧亚主义思潮与欧亚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罗斯的欧亚主义思潮经历了古典欧亚主义、古米廖夫欧亚主义和新欧亚主义三个阶段。以杜金为代表的新欧亚主义宣称用现代地缘政治学思想、传统主义、“保守的革命”新方法论和“第三条道路”经济模式丰富了欧亚主义。“欧亚党”把新欧亚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属于中派政党,在政治上支持普京总统。但是普京的观点与新欧亚主义并不一致。新欧亚主义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内容。新欧亚主义和欧亚党在俄国面临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6.
针对俄罗斯归属于欧洲还是亚洲的问题,传统上公认的解说有:俄罗斯是一个欧洲国家;俄罗斯不同于亚洲;俄罗斯是一个欧亚国家。这些观点各有道理,但需细化。下面几个论题将有助于对俄罗斯属性的进一步认识:1)俄罗斯不仅是一个欧洲国家,而且是一个欧洲帝国。2)激进的欧亚主义者不反对俄罗斯的欧洲性,但反对认为俄罗斯是一个帝国。3)欧亚主义者宣称俄罗斯—欧亚不是亚洲的一个部分。欧亚主义者将欧亚理解为与欧洲或者亚洲完全不同的文明。4)欧亚主义者重新将俄罗斯—欧亚视为一个潜在的殖民地,而俄罗斯的使命是反殖民的领导者。  相似文献   

7.
中亚国家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处于国际劳动分工和国际经济中不利的"外围"地位。国际经济危机使得外围国家有了一个很好的突破机会。中亚国家超越"外围"地位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在独联体欧亚一体化空间内的合作,特别是中亚国家间的次区域合作来实现。中亚国家目前面临着严重的社会与经济问题,单个国家无法有效解决。中亚地区经济一体化是一个客观、自然的进程,符合中亚各国的国家利益。中亚经济一体化的优先领域是:水和能源、贸易与经济、交通等。中亚各国的政治意愿以及财政资源能力,是中亚能否从外围到中心、能否在中亚地区一体化上取得成就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东亚或者按现行术语来说的东欧亚,在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地区内部关系的性质方面面临着重大变化。21世纪初形成的北太平洋地区“双边关系”正在经历转型。莫斯科正将其议程从亚太地区重新定位为“大欧亚”,俄罗斯东部地区再次回到东亚和欧亚地区双边缘的地位。如果莫斯科真想改变俄罗斯东部边缘地区的命运,就必须认识到亚太地区发生的结构性转变的深度。欧亚一体化的东北平台从幻想变成现实,需要中国和俄罗斯发挥推动和协调的作用,同时建立东欧亚地区国家多边政治对话机制。太平洋俄罗斯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变化的地缘政治局势为其创造了新的机遇,意味着将有新的尝试来改变地区的命运。本文原载于俄罗斯《全球政治中的俄罗斯》(双月刊)杂志2018年第5期,经作者授权在《俄罗斯学刊》中文发表。  相似文献   

9.
潘广云 《欧洲研究》2005,23(1):116-130
自独联体成立以来,与整体一体化停滞不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独联体框架内的次地区经济一体化积极推进,形成了多水平、多速度、多层次的一体化局面。普京执政后,这一局面更有加剧之势并呈现出新的特点。这一方面表明独联体整合能力的低下,另一方面表明集团内部正在形成更紧密的一体化关系,同时也反映出独联体一体化当前仍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在可预见的未来,次地区经济一体化仍将是独联体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主流,"四国统一经济空间"将有望成为独联体经济一体化新的轴心,"亲俄集团"将出现新的组合,但独联体内仍将是以俄罗斯为核心和主导的经济格局。  相似文献   

10.
中央欧亚国家面临着一系列内部挑战和外部威胁,保障经济增长和社会安全稳定需要各个国家间的协同合作。中国意在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完成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并同时解决其西部地区和欧亚大陆中部地区的发展与稳定问题。俄罗斯则利用欧亚经济联盟框架下统一的关税空间和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保护参与国的经济安全与军事安全,提高成员国内部的经济社会稳定性和国际竞争力。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的推动下,拥有资源优势的中央欧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投资吸引力。中央欧亚国家间的协同发展既需要"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投资能力,也离不开欧亚经济联盟制度框架下已成型的一体化项目。"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一体化项目将成为中央欧亚发展的驱动力,二者的对接与合作将改善该地区的基础设施状况,促进中央欧亚交通物流领域乃至整体经济的发展,维护该地区以及各国内部的安全与稳定。  相似文献   

11.
普京开启总统第四任期以来,俄罗斯面临政治稳定的挑战与经济增长的压力。2019年,在政治领域,普京直面政权党"统一俄罗斯"党在2018年地方选举中受挫的现实和普京民意趋势走低的挑战,在治国理念上从官方层面倡导"普京主义",并坚决抵制西方政治干预,确保在2019年地方选举中基本完成预定目标,维持了政治稳定的局面。在经济领域,面对经济停滞不前和民生水平下滑引发民心思变的社会情绪,普京治下的俄罗斯曾寄希望于"突破性发展"战略的有效推进,但由于经济结构、投资水平、劳动力人口等因素的影响,俄罗斯的经济发展成效有限。在外交领域,着眼于国家利益,俄罗斯对外政策的主要目标依然是深化欧亚地区一体化进程,管控与西方矛盾,采取了一系列积极外交举措。2019年,中俄关系继续向好,稳中有进,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入新时代。总体看,俄罗斯国家特质呈现动态均衡性的特点,但发展面临的挑战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2.
当前欧亚地区一体化的进程引起诸多争论,多数学者认为,欧亚一体化进程并不现实,但欧亚经济联盟等地区组织的崛起及功能性合作的深入开展,使欧亚一体化的发展并非形式主义,欧亚各国在推动一体化合作方面虽然各有想法却并不反对。2014年在欧亚大陆出现的两场危机,改变了欧亚经济联盟的发展轨迹。乌克兰政治危机不仅让欧亚经济联盟的主导国俄罗斯遭遇西方强烈的敌对和经济制裁,也让欧亚各国认识到加速欧亚一体化一体化的风险。俄经济危机造成的影响也有可能扩散到欧亚各国,反过来加速"危机驱动一体化"。但欧亚地区一体化并不因为两场危机而加速或者减缓发展速度。欧亚经济联盟在一些领域还会继续保持一些功能合作,但在其他领域的合作则又变成形式化和仪式性。由于未来发展的不确定因素较多,欧亚地区一体化的发展前景并不明朗,欧亚经济联盟的未来也是相当不确定的。  相似文献   

13.
地理空间对俄罗斯民族和国家而言,一直有着特殊的决定意义。自立国以来,不断进行领土扩张就成为俄罗斯国家历史的一部分。纵观历史,俄罗斯地缘政治态势变动的频度和幅度,在世界大国中可以说是最为激烈的。正是横跨欧亚的独特地理位置和不断变化的地缘政治现实,促进了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并对俄罗斯国家的对外政策和发展走向形成影响。冷战结束后,从普里马科夫的多极化构想到普京的欧亚战略,伴随着对国家利益的讨论和认识,俄罗斯对外政策的调整,还是回归到了欧亚大陆本身。普京的"大欧亚伙伴关系"计划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有很多契合点,拓展了两国合作空间,但全面欧亚伙伴关系的设想,还需要深入研究和系统评估。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尝试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方法论,对欧洲一体化的形成、进程及面临的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文章认为,欧洲一体化引领的地区一体化是全球化进程的一个阶段。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充斥着多个对立统一的矛盾,最为突出的是国家与超国家、扩大与深化两个基本矛盾。  相似文献   

15.
1920-30年代,有一批俄侨知识分子务实面对苏维埃化了的俄罗斯,力图重建关于俄罗斯帝国——苏维埃国家之认知,因而出现了欧亚主义运动。以特鲁别茨柯依为代表的欧亚主义思想家们,并非在海外闭门造车,而是立足于复杂的历史经纬,具体论述了欧化治理方式的不合时宜性,包括俄罗斯文化和欧洲文化之差别、俄罗斯东正教与欧洲基督教之不同、俄国地理位置的跨欧亚性等。他们还以此来证明苏维埃制度的合法性,肯定其终止欧化进程的必要性和意义。俄侨知识分子的构成复杂,关于欧亚主义的相关论述也充满了矛盾。数十年间,欧亚主义思潮在苏俄境内默默无闻,可是在后苏联时代,随着白银时代和俄侨文化遗产的再发现,以及俄国融入欧洲的过程困难重重,它却在俄联邦各阶层又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苏联解体至今的俄罗斯对乌克兰政策的演变表明,将乌克兰纳入俄罗斯主导的欧亚一体化进程,使之成为俄罗斯实现大国崛起的战略依托,一直是俄罗斯的核心目标,这也是俄罗斯强硬应对乌克兰危机的动因。俄罗斯对乌克兰政策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俄罗斯不能为乌克兰转型提供一种有成效、有吸引力的发展模式;俄罗斯发展模式及其主导的欧亚一体化在与欧盟和北约的竞争中日益失去吸引力。普京政府对乌克兰危机实行"以压促变"的政策,主要目标在于使乌克兰实行联邦制,或者至少中立化。目前看来,乌克兰东部地区局势将向"德左模式"发展。但是摆脱乌克兰危机的可靠出路,只有政治解决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出发考察有组织劳工尤其是欧盟层面最重要的跨国工会组织"欧洲工会联合会"(ETUC)在金融危机前后对欧盟机构经济和社会治理政策的影响。文章认为,"欧洲工会联合会"大体上是在欧盟机构"新自由主义妥协"的思想和物质权力结构影响下开展活动的,在思想和行动上对欧盟机构存在着较大的依赖。工会虽然希望建立一种新的欧洲社会模式,但却并不质疑欧洲的新自由主义一体化方案,也不挑战其社会经济基础,因而严重限制了其斗争的成效。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介绍了罗坎的"中心构成"理论和巴尔托里尼的"系统程序"理论,利用这些理论分析了欧洲民族建设与国家建设这两个不同的历史进程对民族国家领土空间中各种"中心"和"系统"的不同贡献,讨论了这些"中心"和"系统"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不同表现形式,进而指出:民族国家中的经济和法律等机制来自于国家建设历程,它们遵照功能性规律向欧盟层面转移;民族国家中的社会文化等机制来自于民族建设历史,它们根据民族性逻辑而滞留在民族国家层面;受到民族和国家两种力量双重推动的经济社会机制则在民族和国家"错位"的情况下被置于肢解的状态,转移的只是其中功能性的部分。欧洲一体化因此表现出一种"犬牙交错的国家转型"进程。  相似文献   

19.
一个国家内部政治制度与社会结构会深受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影响,这一影响可称作跨国社会化。对中东欧国家而言,"欧洲化"是欧盟依靠其规则与价值观使其成员国社会化的方式;而东盟成员的社会化依赖的主要是"东盟方式"。简言之,就过程和方法而言,中东欧和在东南亚地区的社会化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反映了一个事实,即任何伴有跨国社会化的区域一体化都有它自己独特的哲学和现实根源,只有建立在这样基础上的一体化才可能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20.
自从欧债危机爆发以来,实现国家统一已经20余年的德国广受国际社会的关注、质疑和诟病。"德国的欧洲"还是"欧洲的德国"问题又在困扰德国、欧洲与世界。对此问题,本文认为:"德国的欧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德国处于怎样的状态,其对欧洲乃至世界格局的冲击作用一直存在;二战以后的欧洲一体化致力于"欧洲的德国","接纳德国"同时又"防范德国",已经取得巨大成效,德国开始奉行一种具有"‘文明国家’内核的现实主义的‘贸易国家’外交政策",至今未变;在21世纪新的历史条件下,德国在"欧洲的德国"(原则层次)框架中推行"德国的欧洲"(操作层次),包括发展同中国等新兴大国的关系,是着眼于国际政治的结构性变化,迎接全球化的挑战,势之使然,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