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德文 《欧洲研究》2012,(2):1-20,159
"民族国家"是诞生于欧洲的国家形态①,主要通过专制君主国转型和封建帝国解体而来。欧洲民族国家兴起过程中,"民族"起到整合国民认同、赋予国家合法性的作用。但从根本上说,"民族"只是建国的理由,民族国家在欧洲兴起的深层原因是推翻封建制度。欧洲民族国家的出现是历史进步,但建构过程也使世界付出沉重代价,两次世界大战均与其有关。同时,由于"民族意识"具有持久性,欧洲民族国家建成后,多数仍然面临"民族问题"困扰。当代欧洲,民族国家正在发生新的转型:各国的民族构成由单一向多元发展,国家主权行使方式在欧洲一体化和全球化中改变。本文认为,民族国家建构、欧洲一体化和全球化是一个进程的三个方面。到目前为止,民族国家仍是多层治理体系的核心与合法性的来源,不应得出其弱化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熊炜 《德国研究》2006,21(2):22-28
施罗德政府的欧洲政策表现出两面性的特点,它一方面努力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而另一方面在财政预算、就业政策等领域,又特别强调国家利益,在很多问题上表现出不愿迁就盟国的态度。本文通过对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欧洲指导理念和其欧洲政策约束条件的分析,认为德国社会民主主义的欧洲理念和现实中的政治困难导致了施罗德政府欧洲政策的两面性特点。这种现象反映出德国社会民主党欧洲政策面临的一种困境,即社会民主党无法用欧洲理念来动员民众,其欧洲政策不得不退守到就业、社会等规定性政策层次,而在规定性政策协调上又面临着短期内难以克服的困难。  相似文献   

3.
聚焦德国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围绕美国对伊动武政策 ,欧洲和美国之间以及欧洲国家内部之间分歧日增 ,危机频发 ,欧美关系呈现出复杂、松散、多元、多变的特点。聚焦德国问题 ,将有助于世人在当前扑朔迷离、令人眼花缭乱的外交纷争中清理思路、明辨方向。伊拉克危机是一个重要的标识和信号 ,表明统一德国已经重新步入世界政治大国行列。新起的世界政治大国必然会对现有世界秩序与格局形成冲击 ,德美关系已经陷入深重危机 ,欧美关系以及欧洲内部出现的分裂也都与德国有着直接关系。德国为什么会在国际关系中居于重要地位 ,显示出巨大的冲击作用 ?其重新获得的世界政治大国作用的实质内容是什么 ?将对国际关系产生何种影响 ?这些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吴志成  常婧 《德国研究》2008,23(3):26-30
德国是欧盟的创始成员国,也是欧洲一体化不断扩大和深化的轴心.德国的欧洲政策直接反映了德国政府对欧洲事务的战略与态度,也体现着德国的根本国家利益,成为德国对外政策的基本支柱.德国统一后,由于国际背景和国内环境的变化,德国政府的欧洲政策在保持基本稳定的基础上,对欧洲一体化支持的内在动因、具体目标和实际政策都进行了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5.
<正>中德关系在中国对欧关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德国不仅是中国在欧洲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德贸易额相当于中国同英、法、意三国贸易的总和,而且是中国从欧洲进口技术产品最多的国家。德国在华投资在欧洲国家中也名列前茅。中国一贯同情和支持德意志人民谋求统一的愿望,而联邦政府从阿登纳时代起就奉行"一个中国政策",这是中德关系  相似文献   

6.
从文化共同体到后古典民族国家:德国民族国家演进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解朴 《欧洲研究》2012,(2):33-48,160
长期封建割据造成德国民族国家的形成晚于英、法等传统西方国家。其建立民族国家的路径是先有民族,后有国家。德国民族国家是建立在由血缘、历史、语言、文化等要素构成的"文化共同体"的基础上,这一文化共同体同时也构成了德国民族认同的核心要素。受到历史和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德国民族国家的发展道路较为特殊,这也决定了其融入西方过程的曲折与漫长。20世纪90年代,两德重新统一后,德国与其他欧盟成员国一样进入后古典民族国家形态,将主权部分地让渡给超国家共同体。德国民族国家目前需要解决的是欧盟治理结构中的"新德国问题"。  相似文献   

7.
张金岭 《欧洲研究》2012,(4):123-136,8
自2010年以来,文化多元主义在欧洲多个国家"被宣告"失败,深刻地反映了欧洲社会在文化多样性问题上厚此薄彼的态度——积极支持欧洲本土文化的多样性,却消极对待以移民群体为代表的非欧洲文化的存在;文化纠结是当代欧洲文化多元主义实践中的一种真实心态,折射出他们在国家与民族认同层面上的价值诉求;欧洲国家不应当仍旧把持"单一民族"国家的观念去治理和应对一个实际上已经"多民族化"的国家现实,"多元一体"应当成为未来国家与民族建构的指向。  相似文献   

8.
连玉如 《德国研究》2006,21(1):15-20
“德国的外交与欧洲政策”是女总理默克尔2005年11月30日向德国联邦议院发表“施政声明”中有关外交政策的提法,它将欧洲政策从传统的外交政策范畴中剥离,具有了独立地位。本文主要从欧洲联盟的发展及其性质、德国外交政策身份认同的演进、德国政治精英对施罗德政府外交政策的论争等方面入手,系统阐释默克尔政府对外关系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连玉如 《德国研究》2003,18(1):10-16
"迟到的民族国家"与"超前的民族国家"乍看起来是一对相互矛盾的概念,但对于21世纪初的德国来说却是一个和谐的统一体.用这两个概念来探讨"新德国问题"的发展前景,是本文作出的尝试.  相似文献   

10.
郑春荣 《欧洲研究》2012,(5):1-16,1
德国在应对欧债危机中从最初的犹豫走向后来的独断,这一表现既与德国的经济治理理念有着紧密关系,又是德国国内各否决玩家钳制的结果。虽然"欧洲的德国"依然是德国的行动框架,但是通过欧债危机的分析可以清晰看出德国的欧洲政策自两德统一以来呈现的若干新变化:德国的欧洲政策日益为内政所驱动;德国的"欧洲使命"日益衰减;德国正在成为地缘经济强权,等等。这些新变化进一步加剧了来自欧盟其他成员国对德国欧洲政策的外部期待,以及德国社会的内部约束之间的张力,增加了德国欧洲政策的不可测性,也给欧洲一体化的未来前景增添了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1.
德国安全政策的转向是中长期和短期因素共同驱动作用的结果,国家崛起和“时代转折”的双重动力推动德国出台首部国家安全战略。德国国家安全战略基于综合国家安全观,提出多元化策略,界定德国在当今世界的角色,并突出了制度竞争要素。该战略文件针对内外安全风险,具体从加强防护性、加强韧性和加强可持续性等三方面布局实施路径,在体制建设上尚未构建系统的国家安全政策体系。无论是战略文件的制定过程还是核心内容,都充分体现出德国与其他欧美国家的战略联动。该部战略不仅给欧洲安全格局带来新变化,而且全方位影响德国与主要大国的关系。不过,德国安全政策的转型仍旧面临若干现实问题和瓶颈,这限制了德国在欧洲乃至全球领导力的发挥。德国首部国家安全战略更多地聚焦原则立场,外界更应当关注其后续转化和实施。  相似文献   

12.
刘立群 《德国研究》2005,20(4):F0002-F0002
本刊讯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会第11届年会于2005年10月26-28日在上海同济大学举行。 夸年恰逢德国研究会和同济大学德国问题研究所成立20周年,双喜临门,年会因此十分隆重而热烈。 在开幕式暨报告套上,同济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周家伦、中国欧洲学会会长裘元伦先后致辞;德国研究会新任名誉会长、前驻德国大使梅兆荣作主题发言,德国驻华大使史丹泽博士作题为“德国在扩大中的欧盟”的报告。 来自中国社科院欧洲所、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世界发展研究所、北大、清华、人大、经贸大、同济大学等约30家单位近百人出…  相似文献   

13.
福利社团主义曾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德国福利社团的游说活动。福利社团主义与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自由市场逻辑之间的冲突,使得"欧洲化"在一方面威胁到了德国福利社团在国内的独特法律地位,另一方面也弱化了福利社团主义对福利社团游说功能的限制作用。为了全面理解"欧洲化"对德国福利社团游说功能的复杂影响,需要扩展"欧洲化"研究中关于"适应性压力"的分析框架,以包含政治层面的适应问题和自下而上的变革机制。根据欧盟治理的形态和目标、福利社团针对欧盟的政治战略以及该战略对它们在国内政治中的游说行为的影响,可以将德国福利社团游说功能的变化分为三个阶段:防御阶段、进攻阶段和"双向现代化"阶段。  相似文献   

14.
刘洪 《新民周刊》2012,(37):23-23
专家认为,欧洲现在要么走向"政治统一",要么最终结果就是"瓦解、分裂"。130多年前,面对斗争频仍的欧洲,法国大文豪雨果大声疾呼:"总有一天……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雨果憧憬的"欧洲合众国"之梦,在过去百年中趔趄前行、...  相似文献   

15.
金玲 《欧洲研究》2012,(5):17-28,1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推动并放大了德国在欧盟的地位和作用。欧盟成员国出于不同的政策理念和利益诉求,对德国在危机中的表现持不同期待和评价,反映出巨大的认知差距。其中,"专制领导"、"犹豫领导"以及"法德主导"是三种典型认知。上述多重认知是欧盟制度缺陷、法德行为方式以及成员国利益分歧等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欧盟建设当前处于关键节点,德国如何应对上述认知,进行政策选择,对于欧盟建设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约稿启事     
《欧洲研究》2015,(3):153
<正>《欧洲研究》(双月刊)创刊于1983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主办,为我国独家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门研究欧洲问题的学术刊物。1996年以来,本刊作为国际政治类的中文核心期刊,在国内学术界和相关政府机构中享有很高的声誉。《欧洲研究》设有"国际政治经济评论"、"欧洲一体化研究"、"国别与地区"、"中国与欧洲"、"专题研究"、"书评"、"学术动态"等固定栏目。近年根据欧洲问题研究领域的拓展,又增设了"欧洲社会政策研究"、"欧洲文明研究"等  相似文献   

17.
秦海 《新民周刊》2012,(30):82-83
曾经有人说过,国内企业追求产品品质,最值得学习的就是德国企业,"德国造"是令人信赖的代名词,而中国这个"世界工厂",正在力求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德国精神里的执著、严谨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元素。德国菲特,国际公认的高端压片机制造龙头;德国双仕公司,世界一流金属检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一方面旨在探究全球化和欧洲一体化对民族国家社会标准以及社会政策行动空间和分配空间的潜在影响;另一方面概述发达民主国家在过去二十年里社会政策的核心发展趋势,并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即改革结果到底是由全球化和欧洲一体化这些外部条件变化促成的、还是因社会经济现代化进程以及社会福利国家自己造成的问题状况等内因导致的,或是所有上述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最后本文简要阐释在欧盟层面进行社会政策再规制的可能性。讨论这一问题之所以具有重要意义,是因为很多学者将国家间和超国家的社会标准看作是维持西欧福利国家成就的救命稻草,这尤其因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已经无力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9.
2008年"3·14事件"促使一些学者开始反思和深入探讨国外非政府组织在对外文化交流、推动外部世界认识和了解中国、从而塑造国家"软实力"方面的地位和作用。而欧洲国家很早就开启了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非常引人注意的一个现象就是非政府组织在这些国家的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重点从非政府组织自身在文化交流领域的先行作用、政府给予非政府组织的强有力支持和非政府组织独立性的保持与发挥等三个方面探讨为什么非政府组织能够在欧洲国家对外文化交流中承担主要工作;列举了英国、法国和德国的非政府组织如何成为这些国家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念、从事文化外交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20.
冷战时期曾一度影响西德对外关系、特别是与东欧邻国关系的"哈尔斯坦主义"(1955-1970年)一直尚未得到系统的研究。它在战后重建欧洲和平与安全中到底起到了哪些作用?波恩政府坚持这一原则时,阿登纳及其幕僚是否考虑到他们有限的能力与影响?实际上,由于在外交实践中陷入困境,"哈尔斯坦主义"到1963年就开始失去意义。将"哈尔斯坦主义"置于整个西德外交的视角下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哈尔斯坦主义"不仅未能实现西德外交的预期目标,而且也反映出德国人在外交理念上的传统风格,即在对现实政治目标的追求中带有焦躁与鲁莽的心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