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饮早茶     
《南风窗》1991,(8)
总书记江泽民是扬州人。 5月12日,苏联记者采访江泽民,问及他青少年时代的情况。江泽民说:我是江苏省扬州人。扬州梅花岭下有史可法的“衣冠冢”,冢前有一副对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谁不说俺家乡好!”江泽民多次引用电影《红日》中的这句歌词,表达他对故乡的热爱与思念。他担任上海市长时,曾于全市干部大会上为家乡作“广告”,希望上海的企业界、知识界与扬州开展横向联系,“为振兴扬州帮一把力”。一位《扬州日报》的年轻记者冒昧地上门采访,江泽民十分亲切地接见这位“小老乡”,关切地问起扬州的风土物产、人情民意。他还特别问起“金石之乡”扬州的“金石”现状。“扬州的‘金石’老人怎么样了?是不是后继有人?我个人是很  相似文献   

2.
“厉股份”谈新农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有一批经济学家站在风口浪尖为改革鼓与呼。原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常委厉以宁就是其中之一,而且是影响力最大的经济学家之一,当年“厉股份”与“吴市场”(吴敬琏)并称。去年,“厉股份”转向城市之外,走访了10个省的农村,到民间去寻找股份制的自发版本,为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献言。“两会”期间,《南风窗》在厉以宁主持政协小组讨论之前对他进行了采访。他拒绝了反思改革的话题,只愿意贡献出对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我关心三个问题”《南风窗》(以下简称《南》):您最近的兴趣在哪里,比如在“两会”上的…  相似文献   

3.
声音     
《南风窗》2005,(7)
在中国,我的书竟会畅销“令我惊讶的是:在中国——这个大多数人甚至不吃奶酪的国家,《谁动了我的奶酪》竟然会成为畅销书。”斯宾塞·约翰逊7年前写的“奶酪”,至今仍是最畅销的管理类书籍。在推出新作《礼物》而接受美国《新闻周刊》采访时他说,“有人给了我一份名单,上面列有这本书14个不同的中文版本,甚至在上海还成功上演了取材于此事的戏剧。”  相似文献   

4.
时间的足音,敲响在一个切换点上:回眸’96,关注’97。古希腊戏剧家索福克勒斯说,慎重的人根据过去的事件来判断现在。诗人拜伦说,过去是最好的预言者。米德说,所谓未来就是现在。丘吉尔说,过去给我们以无穷的希望。读者朋友,你,在过去的1996年,感触最深的是什么?对于1997年,你最关注的又是什么?——带着这一话题,本刊派出记者,四处采访了各行各业的人士,得出一些很有意思的“过去与未来”的答案。从这一期起,焦点时空版块的“话题”就与读者朋友见面了,欢迎大家踊跃点题并自荐成为“话题”的发言者。请相信:过去的话题是你成长的印证,未来的话题是你成长的憧憬。  相似文献   

5.
季羡林先生,对采访他的记者说:“要做到内心和谐,就得想得开。我快到100岁了,就是因为想得开”  相似文献   

6.
金秋的一天上午,记者采访到了曾任《北京工人》杂志主编的李学明。交谈中,记者感受到了他对工作对同事的热诚、对杂志的辛勤付出,而房间里“学勤明义人直品正”的条幅正是他人格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7.
“一把手”何为——与长治原市委书记吕日周的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两次记者到长治采访,都没有见到市委书记吕日周本人。第三次到长治,记者打通了他的电话。“总不能让我们三过长治而不见吧!”记者说。吕日周笑了,请我们到家中一叙。吕家的客厅陈设很朴素,墙上悬着范仲淹《岳阳楼记》的书法横幅,桌上摆着毛主席的铜像。一张他和著名劳模申纪兰的合影,  相似文献   

8.
渴望真诚     
广州某报一位女记者某日收到张请柬,有一位公司老总请她赴宴。女记者将请柬锁进抽屉,考虑了一天,最后还是决定不去。 “一不是为工作二没有什么私人交情,请我吃那么贵的饭,必有所图。”女记者说,“我搞不清他有何图,所以不去。” 后来有好事者将此话转告公司老总,老总叹了口气说:“本来只想请几位记者聊聊天交流一下信息,她太多疑了。怎么人与人之间,连这点信任都没有了?”在场者无不感叹。 一位采访过北京亚运会的记者说,北京市为了迎接亚运,  相似文献   

9.
永远无法忘记新疆女子那双眼睛,忧郁,绝望,孤独无助,那双眼睛一直在我的眼前晃着。将近一年前,我刚刚开始关于易性癖和变性人的采访,正值新疆一家报纸记者电话采访我,他问:“下一步准备写些什么书?”我告诉他:“变性人。”在那篇专访见报不久,我便收到你的来信,一封署名“一个渴  相似文献   

10.
表态的学问     
正像有首歌中唱的那样:“最近比较烦,比较烦,比较烦……”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宗家邦,因为在接受河南省电台记者(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委托制作国庆特别节目《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采访时,酒后失态,口出狂言:“焦裕禄精神我一听就烦”,  相似文献   

11.
凌峰,台湾著名电视节目制作人、主持人,海峡两岸电视观众所熟悉的“光头明星”。 趁凌峰来广州为太太贺顺顺新著《台湾媳妇青岛妹——凌峰和我》签名售书之机,本刊记者特地采访他。他幽默的语调,别具一格的视角,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2.
东京那些火柴棍式建筑日本善邻协会的一位友人曾自豪地向记者介绍:“我们协会有自己的产业——一栋大楼”,不过他补充,“不是中国这种大大的大楼,是一个小小的大楼。”当时我以为是老先生中文表达不清楚,说小房子不就得了,叫什么“小小的大楼”。今年到日本参观采访,才明白什么叫“小小的大楼”。一进东京市区,沿街见到大量奇怪的建筑,鳞次栉比,说它小吧,动辄就是十几层高,说它是大  相似文献   

13.
饮食男女,食色性也。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恐怕没有一个男人不关注女人,恐怕也没有一个女人不关心自己。而最大的关注点,恐怕就是一个“靓”(美)字。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扮靓之风,于今为烈。恩格斯说:妇女解放的程度是社会解放程度的一把尺子。经济学家说:靓女是一种分布不均衡的稀缺性资源。至于文人墨客对靓女的追逐描写,更是不计其数。俱往矣。我们不是专家,不是文人,只想以记者的客观心态,作扎实的采访与平实的记录。感谢几十位靓女对《南风窗》的信任,使这组报道得以完成。希望更多靓女参与到这一话题中。  相似文献   

14.
背景:2000年在北京举行的21世纪论坛上,新加坡政治家李光耀大讲如何发挥个人的创造性,而对他坚持了几十年的权威主义一字不提。今年1月底,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上,他鲜明指出,儒家价值观在信息经济时代已经过时。他说:“尊重老人在信息时代似乎管不了什么用。父亲未必最有学问,孙子也许懂得更多。”在接受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采访时他也谈到儒家文化在信息时代的不适应,他说儒家文化扭曲了家长们的雄心,如果有儿子,他们就希望他成为学者,“我觉得这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经济发展”,“我认为要改变父母、叔叔大爷、表哥表姐和外甥侄子的精神状态和价值观念是非常艰  相似文献   

15.
《南风窗》2005,(21)
巴金逝世后,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学勤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谈巴金艺术成就, 我是文学门外汉,不能置喙。我觉得,更值得重视的是他晚年呼吁‘说真话’,而且不停留在呼吁上,而是坚持自己说,至少不参与说假话,说空话,自欺欺人。”朱学勤指出,《随想录》出现在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是这一批文化老人刚刚开始反思的一个标志,是起点,不是高点。其实早在100年前,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赫尔岑在《往事与随想》里,已经把知识分子阵营里面各种复杂、暖昧、交错、重叠都揭  相似文献   

16.
谁的喉舌     
总理朱镕基前些时候视察中央电视台,说《焦点访谈》节目越办越好,并指出:舆论监督非常重要。他留给编辑、记者四句话:“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最引起我留意的字眼,还不是朱总理特别强调的“舆论监督”,而是“群众喉舌”四字——很久以来,不都是说“党的喉舌”的吗? 不过,这也不是朱总理的创新,倒是复  相似文献   

17.
《南风窗》(以下简称《南》):我看你的择业,是讲究对口分配的,你一个记者怎么会是这种专业的?是你自己选择的么?杨继绳(以下简称杨):说起来是40多年以前了,我中学时代的理想就是成为一名记者。那时记者在我心中是个神圣、崇高的字眼,马克思、列宁、毛泽东以及我尊敬的一些历史人物都是办过报纸,写过稿子的人。做记者不仅可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更重要的是能为老百姓伸张正义。上初中时有一次语文老师在班上读了我的一篇作文后说,“杨继绳将来能做记者”,下课时有个调皮的同学弓着腰,撅着屁股,在我面前一边蹦着一边喊“记者,咔嚓!记者,咔嚓!…  相似文献   

18.
在路上遇到一位睽违甚久的文学界朋友,寒暄之余,我问:“最近写些什么?“他很潇洒地说:”在玩一部中篇。“后来,一位故交与我通电话,我又问:“近来干些什么呢?”对方认认真真地答:”哦,在玩英语哩。”终于,在自己成为别人的询问对象时,我竟脱口而出:“在玩《周易》呀。”话一说完,心中怦然一跳——咦,我怎么也说起“玩”字了?而且居然是玩《周易》!  相似文献   

19.
“你要把记者领来,就别怪我不拾你的面子!”王东灵在电话里“威胁”道。听她“威胁”的是河南省三门峡市湖滨区委宣传部长石旭民,他是应本刊记者之托,约请王东灵接受采访的。石部长没想到自己的请求会遭到王东灵的坚拒,一急之下,他说我现在就把记者领到你家楼下,看你见不见面?话音刚落,王东灵便果断地以开头那句话来作回应。此前,记者或托请当地朋友、或直接打电话约访王东灵,已数次被拒。中央电视台和河南电视台记者先后寻访王东灵,均铩羽而归,王东灵连面也没让他们见着。更早前的2005年12月底,王东灵获选“2005感动中原年度十大人物”第三…  相似文献   

20.
德国《南德意志报》记者在德国社民党前主席拉封丹宣布退党并加入“选举替代”①之际,同他进行了一次访谈。在访谈中,拉封丹解释了他为什么要加入“选举替代”,他将如何与民社党前主席居西合作,他如何看待施罗德等问题。这对了解拉封丹乃至新左翼党的纲领有一定帮助。下面是访谈的主要内容。记者:在几年前的一次访谈中,有人问您:“有些同志认为您站在民社党一边。”您那时回答说:“民社党现在变得荒谬可笑了。”而您现在却要进入民社党的开放式候选人名单参加竞选。您自己也变得荒谬可笑了吗?拉封丹:时间已经过去几年了,我们处于一个全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