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刑嫌调控     
刑嫌调控既是对有犯罪嫌疑的人通过调查控制和立案侦察达到发现、控制、预防和打击刑事犯罪目的的一种从人到案的侦破方式,又是甄别嫌疑,保护无罪人不受法律追究的有效途径。一、刑嫌调控在侦察破案中的地位现在对刑嫌调控在侦察破案中的地位存在两种片面的认识:一是认为刑嫌调控是一种同情报资料、刑事秘密工作和刑事技术并列的侦察手段,俗称"第四大支柱";二是认为刑嫌调控归属于情报资料,是情报资料的主要内容之一。笔者认为以上两种认识都只是抓住了刑嫌调控的某些特点,而没有把刑嫌调控放入侦察破案的大系统中予以考察,因此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2.
刑事案件侦查中的轨迹分析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何刑事案件都有自身的轨迹。轨迹分析法是指根据犯罪行为遗留的痕迹物证及各个信息系统中的信息,确定犯罪行为相关人、事、物的各个时空节点,达到侦查破案目的的一种犯罪情报分析方法。轨迹分析法的要素是时间和空间。轨迹分析法主要涉及案的轨迹分析、人的轨迹分析和物的轨迹分析。轨迹分析法,首先是查找时空轨迹点;其次,是分析轨迹点自身的信息;再次,是分析轨迹点上附着的"痕"。轨迹分析法的应用模式有:由轨迹分析查找符合案件轨迹的犯罪嫌疑人;由轨迹分析查找犯罪嫌疑人的落脚点;由轨迹分析查找案件的同案关系人;由轨迹分析辅助对犯罪嫌疑人的审讯工作。  相似文献   

3.
刑事侦查的目的是通过侦查活动发现并抓获犯罪嫌疑人从而破获案件。一般而言,侦查部门所使用的侦查方式大致分为两种: 第一种方式是“从案到人”——案件发生后侦查部门以现场为基础,综合运用多种侦查措施和手段发现犯罪嫌疑人。这种方法要求侦查人员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现场所反映的信息,通过去伪存真,抽丝剥茧等思维过程从中确认有效信息,并在这种信息的引导下发现犯罪嫌疑人从而破案。犯罪现场所反映的有效信息中有两大类信息为侦查活动所最常用且作用最直接:一类是犯罪嫌疑人的个性信息,包括生理特征、心理特征、行为特征以及社会特征等信息;另一类是涉案物品尤其是损失物品特征信息。在既遂案件中,损失物品特征信息应该在现场之外的某些地方仍然存在。运用涉案物品特征信息破案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寻找现场内外此种信息的重合点的过程。第二种方式是“从人到案”——通过以刑嫌调控为重点的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刑事犯罪分子大范围流窜、跳跃性作案日趋突出,犯罪职业化、专业化日趋明显,有组织犯罪日趋严重。串并案侦察工作作为一种战略性对策,在同刑事犯罪分子作斗争中的作用也显得日趋重要。利用各种方法开展串联并案,是侦察工作中的有效途径。本文就如何串联并案谈几点想法,供同行们参考。1广泛搜集犯罪信息,利用案件信息及时串并犯罪行为的社会性决定了犯罪信息的社会性,其涉及面广、数量大、被侵害的客体和受害的群众相对众多,这也决定了犯罪信息来源的群众性基础和广泛性特点。因此,刑事犯罪信息的搜集,不仅要通过刑事登记、使用刑嫌…  相似文献   

5.
以纹找人,从而达到直接破案的检索方法是指纹档案的正向检索。指纹档案的逆向检索则是——用违法犯罪分子或刑嫌人员的捺印指纹直接检索现场指纹以期破获案件的工作方法。指纹档案的逆向检索相对于正向检索有很大的优越性。一是成效显著,见效快。利用正向检索,即以纹找人,现场指纹与指纹档案的关系是一对一,即面对成千上万份指纹档案,检索一次只能查对一个具体案件。其查出机率最多也只能是一,查出率低。而逆向检索,即以人找纹,它们的关系是一对多,即检索一次可查对所有存档的案件,其查出的机率相对于正向检索要大得多,查出率也高得多。  相似文献   

6.
形成疑难案件的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在现场勘查环节,没能获取认定犯罪的痕迹物证,故而在认定犯罪时,缺乏证据支持;二是在侦察过程中,排查不出作案嫌疑人,工作不能深入;三是对发生在一个区域内的系列性案件,不能有效地展开和推进侦察工作。研究案情,及时调整侦察方向对案件的分析研究,并进一步准确地判明案件性质,确定侦察方向和范围,是侦破工作的关键环节。之所以形成疑难案件,原因之一就在于侦察伊始,仅凭对案件(包括现场)的一些表浅认识就匆匆上阵,而对案件的性质、犯罪分子的可能范围、方向等都缺乏分析研究,不甚了了。这样不仅加长了破案周期,增加了破案难度,而且还会因侦察方向迷失或时过境迁,失去破案条件。对此,只有对案件的基本情况进行认真地分析研究,及时调整侦察方向,才能使侦破工作走出迷津。1989年6月4日,诸城市吕标乡谭家庄村刘红芳及妻、子在睡眠中被杀死一人、杀伤二人。案件讨论时,仇杀、财杀意见不一。侦察中,确定以仇杀为基本思路。经工作,将与刘家所有可能构成仇杀的因果关系都排除后,时间已近两月,侦破处于胶着状态。为此,我们对现场和案件性质等问题重新进行了分析研究,决定调整侦察方向,以侵财杀人为侦破突破口,结果仅几天的时间,就发现本村的苏××有重大作案嫌疑。象这样因现场分析不透,案件性质、侦察方向判断失误而形成的疑难案件,实践中经常遇到,有时甚至连嫌疑人都排查不出来。如1989年3月10日晚,诸城市石桥子镇里丈村一妇女及七岁的女儿被杀死在家中,因妇女的尸体在炕下,全身赤裸,犯罪分子用墨汁在其小腹上写了"本是我的"四个字,所以就以强奸杀人进行侦破,范围确定为本村、死者娘家村以及与死者有恋爱关系的人员。5天后,本村及附近的村有流氓、强奸劣迹的人都排查了一遍,没发现嫌疑人,从死者出嫁前谈过恋爱的、介绍过的对象中,也没发现线索,侦破工作停滞不前。后调整侦破思路和侦察方向,改强奸杀人为侵财杀人进行侦破,工作不到一天的时间,案犯刘火泉  相似文献   

7.
案件系统分析是把案件当做一个系统,对分析目标和构成案件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进行综和分析,全面、综合分析案件的现有条件,从中寻找线索、知情人、证据和犯罪分子。分析的目的是为侦察决策提供依据,因此,分析应是紧紧围绕侦察目标进行的。分析的依据是构成案件的各要素在案件中表现出的规律,所以我们说,案件系统分析的关键是抓住案件要素的规律与侦察目标的关系。一、分解目标侦察的最终目标是查获犯罪人,但是,在侦察过程的各个阶段还有具体的分目标,这就是在分析的不同阶段应抓住具体的  相似文献   

8.
在侦查破案的实际工作中,一起案件的侦破往往经历从信息的匮乏、模糊到逐渐清晰直至真相大白的过程。在侦查初期,多渠道获取“情报信息”,即使是一些比较模糊的信息,也有利于侦查员开拓侦查视野,增加判断资源。这些“情报信息”,大量来源于秘密渠道,如刑事特情、阵地控制、刑嫌调控工作,它是模糊的、秘密的、不确定的、前瞻性高的信息。目前一些地方也开发了刑事特情、阵地控制、刑嫌调控工作的电脑管理软件,但仍是主要侧重于这三项工作的  相似文献   

9.
施华 《犯罪研究》2000,(5):40-41
目前,上海海关走私犯罪侦查分局(以下简称我分局)立案的涉嫌走私毒品犯罪案件总数达49起,其中破获15起,共抓获犯罪嫌疑人8名,已逮捕犯罪嫌疑人6名,3人已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为了提高案件侦查综合业务素质,有必要进行总结与反思。现就走私毒品案件的特点、取证和侦破作一概述,供大家参考:一、邮寄毒品案件的特点:案件特点是分析案情的切入点,必须针对每个个案的不同特点,制定出不同的侦破方案。我分局侦办的走私毒品案件大多是“由案到人”进行侦破。案件受理之初往往只有邮件上留下的寄件人、寄件地址(多为虚假、编造)  相似文献   

10.
处理侦查中疑难个案的指导理论与制度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案件侦查有时会难以为继,实践中往往采用“疑罪从挂”,目前的批评没有考虑到无明确犯罪嫌疑人的案件的处理,存在“一刀切”的现象。侦查条件论为立法和实践上解决疑难个案侦查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在侦查法治化背景下,应当在立法上明确规定处理疑难个案的侦查中止和侦查终止制度的适用领域、原则、条件及其法律后果。  相似文献   

11.
鲁永刚 《法制与社会》2014,(13):133-134
在审查批捕阶段虽然审查案件的时间很有限,但应当充分发挥引导侦查职能,尽可能引导侦查机关全面查找、收集到定罪的有力证据,不要轻易就拿出不予批捕的意见,因为如果对犯罪嫌疑人变更强制措施后,就会有串供、妨害证人作证的可能,使补充侦查更加困难,最终很可能因证据不足使犯罪嫌疑人逃脱了法律的追究。本文以一个案件为例,说明审查批捕阶段引导侦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政法学刊》2019,(4):108-119
犯罪现场环境是相对于狭义犯罪现场的外部条件,不仅是一个延展空间,更是内外在要素与联系的拓展。犯罪现场环境是犯罪嫌疑人犯罪及社会活动的基础。狭义的犯罪现场环境是指发生犯罪行为的场所以外的地理空间环境。广义的犯罪现场环境是指与犯罪行为有关的人、事、物、时、空、信息在具体犯罪行为以外的客观存在。研究犯罪现场环境可以从地理空间环境、时间环境、心理环境、物质环境、数据空间环境等维度来系统构建。犯罪现场环境与犯罪嫌疑人犯罪行为的关系不是直接的因果关系,是一种相关性的"跨界"关系。研究犯罪现场环境可以从犯罪嫌疑人的活动轨迹及外部条件来分析侦查方向和范围,不仅对于个案发现侦查线索和破案证据具有指引意义,有助于犯罪现场分析与重建,也能够从类案或整体上映射犯罪自然和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13.
信息无差错,然而主观臆断、听信,或根据自己的好恶来取舍而误入歧途,因此而形成"盲点"1.因轻信嫌疑人的身份地位不同而轻易否定刑事案件是错综复杂的,社会上各个层次、各种地位的人,出于不同的目的,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能铤而走险、实施犯罪。然而,在我们的侦察实践中,往往会从嫌疑人名单中,将一些有地位、有"头脸"的人轻易划掉,总认为这样的人不会作案,不会犯罪。出现这种情况,有时是指挥人员的武断,有时是侦察人员的不负责任,随意将自己认为无价值的人和事(或线索)丢掉,不作汇报,如某地1988-1990年,连续发生爆炸、破坏、小字报诽谤、侮辱等案件,侵害对象均是村干部,经综合分析,案犯就在本村,可是几次都未能擒住真凶,直到1990年7月案犯再  相似文献   

14.
在侦察实践中,对有些案件,相对多见的是经济犯罪案件的侦察,需要以侦察对象的关系人为突破口,获取线索和证据,敦促或迫使侦察对象如实招供,进而突破全案。那么,如何取得侦察对象关系人的协助,并以之为中介突破案件呢?以亲属、朋友为中介,突破案件在有些案件中,侦察对象的亲属、朋友,尤其是家属,可能知道一些案件情况。即使事先不了解案情的亲友,也有可能提供一些有利于侦察取证的线索。再者,事先不了解案情的亲友,案发后可能成为串供中介人,也可能被要求转移或毁灭证据。因此,取得侦察对象亲友的协助,既有利于获取证据,又可使侦察对象感到"众叛亲离"而摧毁其高筑的心理防线。侦察对象的亲属作为证人时,有两种特别突出的心理顾虑:1.一般不愿如实作证或提供线索而使侦察对象银铛入狱;2.在侦察对象有多个亲属时,知情的亲属若作证,担心受到其他亲属的指责,害怕背负"出卖者"的罪名。在询问亲属时,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打消这两种心理顾虑,使其如实作证。  相似文献   

15.
审查逮捕文书是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部门在审查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及本院侦查部门移送审查逮捕犯罪嫌疑人时所制作的内部工作文书,其质量高低直接关系着审查逮捕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审查逮捕文书的内容包括很多,其中正文部分的案件事实及证据是该文书的中心内容.在这部分内容中,不仅要清楚的将认定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罪的案件事实列举出来,还要对能够证实这些案件事实的主要证据进行全面、透彻的表述和分析,以便检察长准确地对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犯罪事实、能否逮捕,作出一个正确的判断.因此如何对证据进行表述,在这里就显得非常重要.下面笔者拟结合办案实践就证据的表述方法谈一些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16.
侦察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侦察人员依法采取强制措施,将犯罪人或重大犯罪嫌疑人拘留或逮捕,为讯问工作和预审工作创造必不可少的条件。侦察人员执行拘留或逮捕任务时,必然要同犯罪人或重大犯罪嫌疑人进行面对面的斗争。在这一过程中,充满各种各样的危险和危机,侦察人员随时要面临并战胜意料之中或意料之外的种种威胁。因此,研究缉捕心理和反缉捕心理,并将研究成果灵活地运用于侦察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暴力犯罪呈上升趋势的今天,其现实性和重要性愈显突出。  相似文献   

17.
1案件简介 案例1某年10月,某地发生一起某人被诈骗案,犯罪嫌疑人骗取受害人人民币70余万元后携款潜逃,办案单位将犯罪嫌疑人与受害人合用的台式电脑送检,希望从中获取一些犯罪嫌疑人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刀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工具之一,其种类繁多。功能、形状各异:同时它也是最主要的犯罪工具之一。因此。通过推断作案刀具的种类。来查找和确定犯罪嫌疑人。仍然是案件侦察中的途径之一。而本文从刀具制作行业的角度出发。对几类作案制式刀具的功能、外形结构特点、制作材料.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从痕迹检验的角度出发。重点研究了制式刀具的痕迹形态、特点及特征反映.阐述了制式刀具种类的推断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规范化无名尸体的档案,完善公安刑事侦察破案机制,为侦察破案及司法审判服务。方法建立无名尸体信息登记表,并24h内登录上网,同时建立无名尸体信息撤销表,要求12h内撤消完毕。结论可快速查找无名尸体的尸源。  相似文献   

20.
并案侦察就是把一个或一伙案犯所作的若干起案件合并起来,统一组织专案侦察。它是公安刑侦部门在侦破系列性案件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种破案组织形式。并案侦察分为发现串案、认定并案、开展侦察三个步骤。在发现串案,分析认定并案的基础上,公安刑侦部门为了更有效地实施侦察,寻找突破口,首先必须对系列性案件有一个全面准确的了解,熟悉各起案件的基本情况,并通过梳理汇综,分析研究犯罪分子作案的规律特点,据此有针对性地采取各项侦察措施,寻找犯罪分子的蛛丝马迹,最终抓获罪犯,突破全案。这一过程就是并案侦察的一般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