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故事”作为具有特殊意义的符号、内容、载体和工具,是国家形象的呈现,成为建构国家形象的要素和传播国家形象的途径与方式。主流媒体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短视频故事化叙事使大众对信息易于接受,但短视频故事化叙事存在政治性与娱乐化程度难平衡、同质化内容溢出、语境差异导致的“对空言说”困境、故事化叙事策略有待优化等问题。因此,重视“道”与“技”的双重实现;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优化素材选择;增强故事创意创新力;通过翻译转化突破语境之困,从而不断化解短视频故事化叙事的困境和难题。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8月19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加速对外宣传方式的创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讲好中国故事"作为习近平关于对外传播工作的系统思想,是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价值表征,只有在实践中创新故事内容、创新讲述方式、创新传播渠道,才能取得良好的创新传播效果,从而发掘出"讲好中国故事"对当前我国提升国际地位、实现国际间无障碍沟通、树立良好国家形象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新型政党制度是基于中国政治实践的伟大政治创造,蕴含深厚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讲好政党制度的中国故事,增强对中国政治制度的阐释能力,其出发点和立足点是坚定制度自信、推动制度发展、实现有效传播,增强软实力和话语权。对此而言,目前的短板可能不在“故事”而在“叙事”。本文拟从历史叙事、现实叙事、理论叙事、交流叙事等多维叙事视角,探讨推动新型政党制度话语建构与传播力建设的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4.
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在提高中国故事精准国际传播能力时,地方应提高主动性,增强域外网站及平台的传播主动性;创新传播形式,发掘更多的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态地讲好中国故事;尊重“他者”的文化传统及思维习惯,推进区域国际形象的区域化及分众化表达;灵活运用信息传播技术,提高国际传播的效度和精准度。陕西通过讲好中国故事、陕西故事、丝路故事,作为陕西外宣工作的重点,也是中国故事精准国际传播区域性实践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讲好“伏羲画卦故事”,传播“伏羲文化”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更高要求。本文通过梳理历年媒体对“伏羲”的报道,开展新闻叙事分析,探索构建新媒体时代的“伏羲”新闻叙事,从而更好地推动有关新闻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6.
文化国际传播能力与文化软实力密切相关,讲好中国故事是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面对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必然需要、重塑中国国家形象的政治需求以及自身传播力不足的现实问题,讲好中国故事是历史的必然、现实的使然与问题的应然。为此,在明确讲好道理、事实、情感与形象的文化故事内容基础之上,需从外媒合作、影像传播与文化产品的打造三方面着手,以探寻讲好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策略,致力于在国际社会中形成我国文化传播的国际力量。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民族史叙事结构中包含区域史、族别史和中华民族史等几个部分。从叙事演变脉络来看,随着中华民族由“自在”“自觉”走向“自信”,中国民族史叙事也在发生转向。目前的中国民族史叙事以20世纪的“区域—族别”、关系论与整体论叙事为基础,三者在方法论上验证了“小历史”与“大历史”的相互补充、弥合和一体化进程。中华民族社会史是当代中华民族史叙事的新方向。可以通过“地理—人文”“话语—制度”“语言—符号”与“生活—实践”叙事等几种内容得以呈现,成为“小历史”与“大历史”双向联动、多线转化、相互弥合的实践机制和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8.
<正>民族团结是民族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讲好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是讲好云南故事、中国故事的题中应有之义。融媒时代,为做好新时代民族宣传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作为云南省民族工作宣传的主力军、主阵地,《民族时报》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放在重要位置,致力于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交流民族工作经验、普及民族文化知识、反映各族干部群众心声。近年来,《民族时报》不断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努力创新宣传方式方法,积极以与时俱进的融媒体方式讲好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国际传播的视角下,结合叙事学的理论,对“新疆反恐”系列纪录片的叙事特点进行深入剖析,并从主动讲好新疆故事,提高对外传播力度,增强政治攻势时效性几个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为新疆对外宣传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高校统战工作的“治理”转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因应高校统战工作的现实困境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代动力,高校统战工作应从社会管理的组成部分转向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和路径。治理现代化的多元主体性、责任自治与共治、协同共治的总体性理念,为高校统战工作从单一主体走向多元主体、责任他治走向责任综合治理、教化与管理走向"协同共治"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现实动力。"治理"转向后的高校统战工作,既推动着统战工作的科学发展,也助推了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教育治理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正>舆论热点话题具有“偶发性”,“云南亚洲象北迁南返”这一事件就是典型的偶发事件,在媒体重点关注下成功转化为一场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云南故事的主场外宣活动,成为我国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一个经典案例。本文以此次事件为例,从培养新闻敏感性、内容为王、融合多种媒介的传播渠道和连续、全面的报道四个方面,对如何引导舆论热点话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进行当代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是新时代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中国共青团具有"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优良传统,理应主动承担起当代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时代责任。当代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不能紧紧依靠国家主体,而需要诸多主体的协作,中国共青团就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传播主体。事实上,多年来的积极探索使中国共青团具有巨大的价值观国际传播潜能。为实现当代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预期目标,不断提升当代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有效性,中国共青团需要学好科学理论、讲好中国故事、用好各方力量。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暗流涌动,其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内容系统化、传播受众大众化、传播载体多样化、传播效果裂变化;在多个层面威胁国家安全,在思想层面消解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在政治层面动摇党的领导,在文化层面消解文化认同,在历史层面扰乱历史共识。对此,要敢于善于斗争,构建战斗堡垒;讲好历史故事,筑牢历史根基;抓好重点对象,夯实群众基础,旗帜鲜明地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14.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思想。伴随着话语形式的演变,中国的政治话语走过了一个历时发展的历程。在叙事内容、讲述方式和意识形态等方面,中国的政治话语在国际话语生态中表现出很多独立性的特征。将"中国的声音"对外传播,翻译是重要的发声方式,其实质是用译释手段对政治话语内涵作出二度叙事,实现新一轮的话语建构和价值诠释。政治话语的国际化表达必须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形成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达到主动宣示自我的特征,从而在国际政治话语生态中保持自我价值并获他者认可,使来自中国的声音不仅被"听到",还要能被"听取"。  相似文献   

15.
大运河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播是“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的重要一环。当前沧州大运河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播存在传播主体单一、传播内容匮乏、传播媒介利用不充分,传播效果不明显等问题。针对青少年群体的大运河文化传播应整合大运河文化教育资源,打造特色思政课程;拓宽大运河文化传播渠道,实现新媒体互动传播;依托大运河文化旅游资源,设计“IP+文旅”青少年研学活动,以此来推动大运河文化高质量传播,引导青少年实现新时代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论坛》2023,(10):61-61
《社会主义论坛》杂志于1986年创刊,由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主管主办,以“讲好社会主义故事唱响社会主义主旋律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为办刊宗旨。《社会主义论坛》杂志抓好选题策划,注重融合传播,探索理论宣传融合传播的路径和方法,以“软”故事讲“硬”道理,使理论宣传不失温度,全媒联动打造“大理评”宣传格局,共奏理论宣传大合唱。《社会主义论坛》杂志发行在不断扩大、巩固做好省委、省政府以及各厅局、各州(市)、各县(市、区)的发行工作之外,重点覆盖16个州(市)党校,129个县(市、区)党校,全省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发行更加精准,覆盖面更加广阔,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相似文献   

17.
海外统战工作讲好中国故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以实践系统论为出发点,通过剖析中国故事的内在逻辑和实践逻辑,系统搭建出中国故事的"四梁八柱",进而阐述海外统战工作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意义。在实践系统论的视角下,从国家统一、中华文化和民族振兴三个维度系统诠释海外统战工作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要求:讲好中国故事,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树立中国自信、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推动中国故事"知、讲、行"合一。  相似文献   

18.
主体间性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中凸现的一个概念。在干部教育中引入"主体间性"这一方法原则,主张在教员和学员间建立主体间性的关系,目的是倡导用交往的精神来创新现代干部教育,使现代干部教育更科学、更具有人性化。根据主体间性教育的主体的交互性等特点,当前干部教育培训应从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在教育理念上,从单"主体"走向"双主体";在教育方法上,从"独白"走向"对话;在教育形式上,从"一元型"走向"多元型";在教育内容上,从"单一性"走向"丰富性"。  相似文献   

19.
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智媒图像化传播要求共生、价值耦合、内容交融的关系,能够充分体验二者融合同构的时代旨趣。智媒图像化传播下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形塑个人伦理和培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云平台",是凝铸中国精神和实现民族复兴的"驱动器",是增强文化自信和走向宏阔世界的"智联网"。优化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路径需要充分将传统文化与智媒图像化传播相融合,完善视觉图像融合过程,挖掘传统文化价值符号;提升图像传播主体能力,催生传统文化思理情致;激发生动鲜活传播话语,丰富传统文化叙事手段。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开启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大众化传播的新阵地。但同时也带来许多新的挑战,多元传播主体致使异质社会思潮和网络谣言肆意泛滥、娱乐化传播特点冲击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养成等。新媒体时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注重用活细小叙事话语,增强先进典型事迹的网络传播内容转换;加强"微监管",净化价值观传播的网络环境;开展素养教育,激发青年成长成才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