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旨在考查网络成瘾与心理韧性的关系。采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和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对北京某高校36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发现:一是大学生网络成瘾率与成瘾倾向率分别为7.7%、15.4%,男生女生;大一网络成瘾率最高,大四成瘾倾向率最高;二是心理韧性与网络成瘾存在显著负相关;三是家庭支持、人际协助、情绪控制三个因子对网络成瘾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
颜艳燕  管静娟 《学理论》2009,(26):19-21
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网络成瘾"的形成往往受到青少年自身、家庭和社会等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单纯的说教、心理咨询和药物治疗等传统方式很难取得根本的实效。作为社会工作传统的治疗方法之一,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从"人在情境中"的理论视角出发,强调个人、家庭与社会相整合的原则,运用专业的理论、方法和技巧协助网络成瘾青少年走出困境,恢复和发展其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入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对其产生依赖,形成网络成瘾,如何防治网络成瘾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大课题。结合调查通过对艺术类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特点、网络成瘾的原因以及干预方式进行了系统心理分析,旨在为有效预防和干预网络成瘾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预防和矫治网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成瘾者对于上网所带来的快感,一直有心理与生理上的依赖;根治网瘾应疏重于堵面对青少年网络成瘾这个非常现实的社会问题,接受采访的专家指出,预防和矫治,是解决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重点所在。正视网瘾青少年比例目前,网络的使用者正逐年快速地增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3,(30)
在电子信息时代的大环境下,人们在享受互联网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深受一些问题的困扰,其中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人数越来越多已成为较为凸显的问题。网络成瘾,不仅是青少年个人的问题,也和家庭及社会息息相关。以典型个案为例,引入系统理论分析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并对该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路径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6.
黄安云 《学理论》2014,(2):259-260
分析一名高职学生接受心理干预的过程,旨在了解目前高职网络成瘾者的常见问题、心理成因和干预措施,为预防和治疗高职学生网络成瘾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案例的具体干预主要采用了认知行为疗法、团体咨询、体育运动疗法等相结合的综合疗法,取得了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6,(5)
我国网络的迅猛发展造就了全世界人数最多的网民,其中又以青少年占最多人数。青少年网络精神文明建设关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国家网络安全和民族发展未来,要形成系统思维,从事前预防机制、行为管制机制、影响诱导机制、事后补救机制四个环节入手,加强青少年网络精神文明建设,营造良好成长氛围。加强源头治理,规范办网;提升全民网络素养,形成合力,督促青少年自觉文明上网;创新网络内容形式、方式方法、途径载体,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的教育引导和网络教育、文化工作;积极开展对网络成瘾、网络犯罪等有失范行为的青少年的救治和心理法律援助等工作。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4,(26)
心理韧性在目前已经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但是以潜能的角度对心理韧性培养的研究却不多。心理韧性是每个人自身所具备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通常会在个体受到不利情境或者危险因素的时候表现出来。青少年学生在学校中,要面对诸如学业、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若这些压力处理不妥当,很可能会产生消极的后果,所以积极探究心理韧性潜能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培养更加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9.
陈海华 《学理论》2010,(21):104-106
青少年网络成瘾无论对其家庭还是对社会而言都具有不可小觑的恶劣影响。对家庭来说,青少年网络成瘾必然会令其家庭不得安宁,令其家长心力交瘁,也会令其家庭经济不堪重负、难以为继。对社会而言,规模化的青少年网络成癔可能会引起社会道德准则的扭曲,反社会化倾向的突现;也可能会混淆青少年群体的是非曲直判断准则,干扰他们的正确判断;还可能会诱发青少年的恶性犯罪,最终严重贻害社会。  相似文献   

10.
陈秀红 《学理论》2009,(21):71-72
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运用系统理论,对上海市阳光中心针对网瘾青少年基于资源的社会工作服务进行了梳理和整合,总结出社工在与社会资源联接的过程中对网瘾青少年社会支持网络的建构,即来自青少年自身、朋辈群体、家庭、政府部门的社会支持网络。最后,笔者概括出了政府推动、社工引导、社会多方参与的网瘾青少年社会支持网络的建构模式。  相似文献   

11.
社交网络成瘾是指由于过度使用社交网络,运用社交网络维护人际关系,对社交网络及社交网络关系产生心理依赖,致使影响个体的日常生活、工作及学业。近年来研究表明,社交网络使用存在潜在的成瘾性,这一行为成瘾会对大学生学习、生活产生诸多消极影响。对此提出对策:加强校园网络和学校活动建设,减少不良网络交际;采用"合理情绪疗法",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引导大学生健康网络使用及网络交往。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的快速崛起和普及,对青少年的社会行为、日常生活、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研究青少年的网络行为和网络心理,对于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倡导网络文明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分析了目前青少年网络行为心理特点,对如何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克服网络心理问题从学生、学校和社会诸方面提出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3.
邹生才 《学理论》2010,(20):261-262
网络是把双刃剑,给大学生提供极大的学习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大学生的网络成瘾问题。分析了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含义、标准和危害,探讨了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提出了防控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对青少年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领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某些负面的、消极的影响,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网络严重地冲击着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导致青少年严重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已十分严重,这也给我们的青少年道德教育带来严峻的考验,成为教育工作者的一大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5.
史玲玲  余林 《学理论》2010,(26):222-223
青少年时期是心理快速发展的阶段,也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心理学研究表明,价值观和心理健康有着紧密的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今中国最核心的价值观,对青少年的成长尤为重要。在这些知识基础上,分析了青少年的社会心理特点,并结合其特点探讨了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期是童年向成年的过渡时期,是青少年个体确立同一性以及产生同一性混乱的重要时期,青少年在该阶段生理和心理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成功度过该阶段受社会环境的深刻影响。不同社会环境如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生活环境、同伴群体环境等对青少年心理有重要的影响,必须优化以上四项社会环境以对青少年心理产生正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孙耀胜  冯晓卡 《学理论》2009,(26):144-146
本文从大学生沉迷网络的现象入手,分析了网络成瘾对大学生的危害,解析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从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高校及其他部门制定相关的对策尽一些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8.
王雪梅 《学理论》2010,(2):104-105
蓬勃发展的互联网和随之而起的网络游戏,超乎想象地影响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今天,网络游戏成瘾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经调查,青少年是网络游戏的主力军,也是网游成瘾的高发人群。青少年网游成瘾在给自身带来多种危害的同时,已经成为日益凸显的社会问题。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的防治,要从家庭、学校、社会全方位展开。  相似文献   

19.
谢芳琪 《学理论》2012,(21):58-59
20世纪的最后25年里,青少年的犯罪数量迅速增长,不言而喻,其反社会行为逐年递增。青少年一直是社会中备受争议的群体,面对这些心智尚未成熟的下一代所表现出的反社会行为,我们必须探讨他们的心理成因,从生理、家庭、社会等方面逐一进行分析,希望可以为青少年形成健全心理状态带来福音。  相似文献   

20.
蔡敏娟 《学理论》2010,(22):203-204
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面临的种种心理问题,通过分析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提出了防治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