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专项治理行动是目前我国公安机关普遍采取的行政执法方式,这种行政执法方式属于不同于制度性执法的运动式执法。尽管作为运动式执法的专项治理行动遭到法治主义者的批评,但是,从公共治理的视角审视公安行政专项治理行动,我们发现,公安专项治理行动能够充分整合行政资源,有效实现社会动员,大力推动政府部门和机构间的行政合作,是适合目前我国现实国情的执法方式。同时,为实现行政执法的长效机制,必须对公安行政专项治理的行政执法模式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2.
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有独特的内在逻辑。由于特定国内外环境影响,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模式本质上可归结为"中国运动式治理",民主政治形态主要呈现为"运动中的民主"。中国运动式治理给民主政治的发展带来了双重影响,体现出民主进程的二律背反。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必然要求治理模式实现从"运动中的民主"到"民主中的运动"的转型。"民主中的运动"模式综合"运动式治理"和"制度式治理"的优点,实现了政府治理有效性和合法性的有机结合,是中国政治发展自然和自觉选择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3.
城市社区治理的发展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宏山 《传承》2011,(4):49
卡尔·波拉尼指出,现代社会的源泉和基础是市场经济,现代社会的各种变化受双重运动支配,即"市场的持续扩张以及这一运动所遭遇的在特定方向上制约其扩张的反制运动"。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改变着经济和社会结构,而且会对政府治理构成挑战,并促使政府重构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这一发展逻辑为理解中国城市基层治理变迁及面临的挑战提供了较好的解读视角。  相似文献   

4.
社会动员是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政治传统和重要法宝。在改革开放时代,国家对社会动员的"路径依赖"表现为"运动式治理"。从国家能力角度来看,社会运动不仅是国家应对绩效压力、实现既定目标的一种手段,更是国家治理能力的关键维度和重要体现。动员及引导社会力量贯彻政治决策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对现代国家而言,社会动员能力的构建需要围绕国家引导、社会协同和"互联网+"思维三个维度展开,同时必须克服社会动员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张力。  相似文献   

5.
陈文胜 《求索》2015,(2):193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成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12月本书立足于中国城乡一体化不断加快的时代背景,根据"两型社会"建设的总体目标,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纳入到"两型社会"建设和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大格局中,在深入把握国內外现代农业发展的前沿变化和时代要求的基础上,突出中国特色和"两型"主线,沿着"多重目标→实现途径→制度创新"的分析路径,着力于资源环境约束下转变中国农业发展方式的多重目标、內生动力、实现途径、支撑体系等问题研究,以湖南长株潭"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和"农村信息化示范省"的实践为实证,以实现国家粮食安全、资源节约、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农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6.
治理是一种新的学术范式,意味着对传统管理方式的挑战和创新。公共治理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方略的概括凝结,是指导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武器。其以符合中国国情、为了人民幸福生活、实现公平正义为价值取向,内容涵括政党治理、民主治理、依法治理、以德治理、系统治理、全球治理等方面。习近平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是继我国"四个现代化"提出的第五个现代化发展战略,折射出中国当代公共管理模式的变革与发展特色。  相似文献   

7.
杨宏山 《传承》2011,(2):49-49
卡尔·波拉尼指出,现代社会的源泉和基础是市场经济,现代社会的各种变化受双重运动支配,即"市场的持续扩张以及这一运动所遭遇的在特定方向上制约其扩张的反制运动".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改变着经济和社会结构,而且会对政府治理构成挑战,并促使政府重构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这一发展逻辑为理解中国城市基层治理变迁及面临的挑战提供了较好的解读视角.  相似文献   

8.
社会存在决定治理,有什么样的社会就有什么样的治理。中国社会治理的目的不在于对社会管理技术名词上的革新,即"统治""管理"向"治理"的飞跃,而在于努力实现中国社会稳健发展,维护人民和国家的最根本的利益。在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现阶段和全球化情境下,谋求做到国家、政府"治理社会"向国家、政府和社会共同治理、相互治理转变,将社会治理社会成为国家治理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9.
特大城市的社会治理模式转型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议题。目前,特大城市的社会治理普遍面临治理理念、权力结构、供给方式等多方面的治理"碎片化"问题。面对我国特大城市社会治理的"碎片化"困境,可以尝试引入整体性治理理论,重新梳理与整合特大城市社会治理体系的各要素,借助理念与工具的统一来整合社会治理能力;加快组织结构、权力结构与制度结构的转变来优化社会治理结构;完善运行主体、供给方式、服务流程的运作来重构社会治理过程,以有效弥补特大城市社会治理"碎片化"缺陷,构建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10.
新国家安全观的提出昭示着国家安全治理逻辑从"维稳"向"维安"转换,具体体现为国家安全治理目标由"国家政权稳定"向"社会整体安全"转换,国家安全治理取向由被动式"防止社会暴乱"向主动式"保护整体安全"转换,国家安全治理目标群体由"弱势群众"向"强势群体"转换,国家安全治理主体由"国家政府"向"社会全体"转换。这种治理逻辑转换要求国家安全治理方式和手段全面提升,由单一性方式向综合性方式提升,替代性方式向自主性方式提升,集中化方式向集成化方式提升,对立性方式向协同性方式提升,从而将新国家安全观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1.
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带来了政府治理方式的革新,以大数据、"互联网+"、区块链等为代表的"云平台"为政府治理效能的提升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途径。充分发挥并利用好"云平台"的技术优势,创新政府治理手段、提升政府治理效能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2.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现代国家治理能力体系问题,其本质是对国家权力存在方式的追问。在中国语境下,现代国家治理伴随有经常性的"行政审批",其特征在于"长官意志"的利己偏好,期望最大限度地控制资源,同时也要遵守制度边界。"长官意志"对接现代国家治理能力,公务人员需要打造人格魅力,积极履行职责;立法方面要完善法律规章,理清权力界限;各部门要疏通权力梗阻,强化制度执行。  相似文献   

13.
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执法检查是各级人大常委会常用的主要监督形式。随着《监督法》的深入实施,听取报告→执法检查→提出审议意见→"一府两院"研究处理→报告处理情况→向社会公布,逐渐形成了一个工作闭合路径和综合运用监督形式的有机体。审议意见越来越多地使用,已成为人大常委会议事决策成果的表现形式,督促本级"一府两院"整改工作的书面交办方式,成为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或常委会有关工作机构跟  相似文献   

14.
县域治理在国家治理中居于基础地位,而基层社会的犯罪治理直接关系着国家的长久治安。以浙江龙泉为例,纵观新中国成立后基层社会犯罪治理的发展历程,其治理模式大致经历了"全能主义治理""综合治理""合作式治理模式转型"等三种类型的更替。犯罪治理的变革主要表现为治理主体、治理方式、治理内容与治理模式的变化。70余年来,基层社会犯罪治理一些特有的机制得以延续,成为了当前犯罪治理的基本特征与经验,主要包括国家主导与地方探索、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综合运用、常规治理与运动式治理并存三个方面。未来,应当创新社会治理,推动犯罪治理的良性运行。  相似文献   

15.
9月12日,省政府办公厅召开专项治理"红包"动员部署暨廉政党课大会,传达了省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有关文件精神和省纪委召开的全省开展党政领导干部违反规定接受和赠送现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问题专项治理活动动员部署电视电活会议精神。省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张勇主持会议,作办公厅"红包"专项治理部署讲话,并受省政府党组成员、秘书长,办公厅党组书记谭晓林的委托为  相似文献   

16.
社会治理是人类社会管理领域发生的一场全球性改革运动,作为一种过程与模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佳路径选择。探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治理结构应从以下方面着手:实施多中心的治理格局;从共同面临的问题出发确立目标体系;形成正式与非正式制度化的行为准则;确立社会治理的方式。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党通过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决策是其实现领导和执政的最基本、最重要途径。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全会决策文件进行分析,中国共产党走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历程经历了"定方向,选路线"、"举旗帜,建体制"、"立目标,促和谐"、"绘蓝图,深改革"四个阶段。十九届四中全会做出的《决定》具有"承上启下"的战略性"节点"意义,既是对既有探索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也为今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基本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这一目标,关键的一步是从政治学的视角对"国家治理"的理念有一个正确认识和价值评判。当前,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政界对"国家治理"的认识存在着种种误区。必须历史地、全面地、准确地理解"国家治理"的丰富内涵,深刻认识从"统治到管理再到治理"的演变是一种进步的历史趋势。惟其如此,才能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对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要放眼长远,总结经验教训,加快补齐治理体系的短板和弱项。客观上看,疫情背景下城乡基层面临着治理环境"复杂化"、治理体系"碎片化"、治理技术"浅层化"的冲击和挑战,应朝向协同多元主体、优化治理机制、改进治理方式以及创新技术工具等目标,从加强党建引领治理全局、完善体系规范治理秩序、强化技术提升治理效能、夯实基础保障治理可续等方面入手,切实提升我国城乡基层治理能力,加快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上下联动"协同治理机制实质是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有效互动,激发多元参与、合作共治,构建民众有序参与,是引领社会治理新常态的一种治理机制。余杭区径山镇小古城村的做法主要体现为三点,即通过制度的有效设计保障了联动协同治理能力、通过富民工程深化了联动协同治理内容、通过丰富协商方式提升了联动协同治理效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