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权力和权利之间的矛盾成为制约我国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内在障碍。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权利观)的核心在于,权利决定权力,国家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权利,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国家权力向公民权利的回归是权力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必然逻辑,但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的二元性对立在社会总发展过程中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寻求政府权力和公民权利的健全互动,一方面,必须促进公民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打破权利和利益勾结的格局,建立合理的权力制衡机制,依靠法律制约政府权力。  相似文献   

2.
徐光超 《桂海论丛》2009,25(3):72-75
政府体制改革三十年的主题和基本价值取向是精兵简政、转变职能,提高政府能力.大部制改革为提升政府能力提供了机构上的支持.在政府能力的分析框架下,政府体制改革就是要尽快建立服务型政府、责任政府;关键是要克服政策制定中的部门利益倾向;重中之重是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  相似文献   

3.
沈荣华 《人民论坛》2013,(19):24-26
政府改革面临挑战如果说过去的改革难在突破思想禁锢,那么今天改革的攻坚方向主要在于利益调整。无论是教育改革还是医疗改革,无论是收入分配还是住房政策,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都会遭遇多元的"利益矩阵",甚至是某种"博弈困局"。那么,今天的改革会遇到哪些阻力?  相似文献   

4.
改革以来的中国经济秩序变迁根本上是由财政体制改革引起的,即“放权”改革促进了地方—企业利益秩序的形成,“分权”改革促进了地方—企业利益秩序向法人与自然人(含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集团利益秩序演进。整顿市场秩序应当与“放权、分权”改革转型和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相结合,并从规范中央、地方和政府各部门利益机制等治本措施着手。  相似文献   

5.
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核心是政府与个人之间的权利关系。政府公共权力与个人权力,作为资源配置的依据,两者不仅在性质上不一样,在行使方式和行使目标上也不一样,由此所形成的利益关系也不一样,如何协调好公权和私权、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关系,是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应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6.
吴云  陈梅 《思想战线》2001,27(2):114-116
政府在行政活动中具有充分的权力、财力和文化资源支持,有着特殊的角色地位,因此政府利益具有特殊性,政府利益的特殊性和地位角色的特点使得政府存在着不适当利益,在不适当利益的驱使下,政府必然可以利用自身特有资源扩张或缩小行政权力,甚至根本不使用行政权力.  相似文献   

7.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的“部门利益”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部门利益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瓶颈,它的存在阻滞政府职能转变,破坏法制统一,滋生寻租腐败,使改革与初衷发生偏离,成为建立现代公共行政体制的器质性障碍。因此,必须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强化制度建设,从体制和制度上有效治理部门利益,才能推进从部门行政向公共行政的根本转型。  相似文献   

8.
改革的本质是利益的再分配,这将导致各个利益集团之间以及各利益集团与政府之间为了利益的占有和成本的分摊而进行博弈,利益占有量的大小将会与利益集团的力量成一定的对应关系,利益集团为了保持其既得利益而进行的博弈,将增加改革的摩擦成本,增加弱势群体的成本负担。因而在改革过程中应尽量消减强势利益集团的力量,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  相似文献   

9.
“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气概,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樊篱,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3月5日上午,李克强总理的报告透示出政府工作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0.
声音语丝     
《楚天主人》2013,(3):49-49
甘当"太平官",这种不作为,对事业造成的危害不比贪污腐败小。——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改革必须破除部门既得权力和利益格局形成的阻力,必须改变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的现象,"政府部门"不能成为"部门政府"。——武汉市市长唐良智  相似文献   

11.
《创造》2013,(3):22-23
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关键时刻,改革承载重任。2013年两会释放出清晰的改革信号——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继十八大报告之后再次提出: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当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上海团审议时强调:改革"要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和利益固化的藩篱,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3月10日,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亮相……种种迹象,彰显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决意披荆斩棘、深化改革的信念。以改革释放活力,以创新驱动转型,实现"中国梦"将因此获得新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府改革共进行了六次。前面搞了五次,这次是第六次,基本上是一届政府搞一次。改革的成就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也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深思。本次大规模的政府改革还在进行之中。本次行政改革的背景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的政府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政府由一个适应计划经济的政府,已经整体转向大体适应市场经济的政府,为什么还要进行大规模的改革呢?我觉得从背景来看有两个方面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13.
中国改革的实质,是以大规模的制度变迁作为社会转型动力并寻求新的社会发展模式的一场深刻体制变革,其典型特征体现为政府主导型的渐进式改革,并建立在特有的中国国情基础之上.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经验证明,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和社会体制,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和社会改革之间具有极为密切的联系,需要密切配合,协调推进.既要民主,又要权威;既要自由,又要集中;既要变革,又要稳定,这是中国渐进式改革面临的最深刻的矛盾.能否有效协调这些矛盾,是对渐进式改革的最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辜胜阻 《人民论坛》2013,(12):29-30
改革需要理论支撑,行政体制改革关键要处理好政府、市场和社会"三驾马车"的关系十八大报告指出:"行政体制改革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当前要顺利推进经济改革,政府行政体制的改革非常重要。政府只有以更大的勇气做好自身的改革,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经济体制改革才能水到渠成,才能顺利地推进。  相似文献   

15.
与改革开放同步进行的中国政府改革和建设,尽管已历经五轮,取得了不少成效,但是仍有不少问题至今还在困扰着我们。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相互交错的五大困局:规模困局、角色困局、利益困局、职能困局和目标困局。要摆脱这些困局,应恰当运用科学发展观,以科学性、协调性、全局性、动态性和人文性来指导中国政府改革与建设。  相似文献   

16.
政府权威是政府实施有效管理的前提和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的权力性因素逐步减少,导致政府的权力性权威明显弱化。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尤其需要加强政府权威。政府权威由政府权力性权威和非权力性权威构成,在其权力性权威弱化的情况下加强政府权威,最现实的选择就是大力强化政府的非权力性权威。  相似文献   

17.
观点     
2013年11月15日《经济参考报》 能否突破利益藩篱决定改革成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若要全面深化改革,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当务之急,就是要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由于利益藩篱以权力为后盾,以利益为诉求,因而具有相当的顽固性和抵抗力。突破利益藩篱的最好办法,就是约束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显然,这里说的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是相对于行政力量配置资源而言的。谁主谁次界定分明。那么政府怎么“更好发挥作用”呢?答案也很明确:宏观调控,监督管理,提供公共服务。这无疑在对权力的约束上又大大前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18.
王新华 《求索》2008,(1):69-70
政府相对与社会而言只是工具,因此,政府人只能扮演“公共人”的角色。为此,有必要严格区分“公共权力”与“私权利”,明确“公共人”(政府人)必须拒绝私人意志,排斥私人利益,行为公开透明,让渡自己的“超额权利”。  相似文献   

19.
声音     
《中国人大》2009,(21):5-5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直接涉及权力和利益关系的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改革有风险,但不改革党就会有危险。  相似文献   

20.
吴倩 《求索》2012,(12):209-211
地方政府行政失范与旅游资源开发的经济学特征密切相关。在历史、体制、法制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行政失范的动因契合了旅游资源的公共物品性及外部性特征;地方政府以本地区利益追逐者和市场行为监管者的双重身份参与旅游资源开发,混淆了自然垄断性与行政垄断性的界限导致行政失范。因此,为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保障市场竞争秩序,需要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消除行政失范隐患;加强法制建设遏制行政垄断;阻断权力寻租还原政府职能;建立多元权力制衡机制监督权力滥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