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受各种复杂的历史与现实因素的影响,台湾民众的政治认同呈现出若干种认同并存的复杂分布。其中一个明显的趋势,是民众"台湾主体意识"不断增强,而对大陆的认同感则在逐渐弱化。当前台湾民众政治认同的现状,是岛内局势、两岸关系和国际关系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与现实因素。台湾当局长期的"本土化"与"去中国化"宣传、海峡两岸政治体制的差异、两岸实力对比的变化以及台湾社会"统消独涨"的媒介生态以及美日因素对于台湾独立势力的勾连等,都是台湾民众政治认同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了进一步扩大两岸交流与共识,我们应当在两岸关系中提倡"双边思维"而非"单边思维",加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并建构大陆在台湾社会内部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台湾民意有三个层次:一,"台湾民意"有"一般意见"与"政治态度"之分,是可以改变的、多元的;二,"台湾主流民意"有具体问题与总体发展之分,当前涉及台湾前途与两岸关系的主流民意有两岸关系和平稳定、维持现状以及"台湾认同"等;三,"台湾认同"的形成有其国际因素、内部因素以及大陆因素,它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不等同于政治态度,"认同台湾"与"认同中国"并不一定互相对立。研究台湾民意的重点在于研究"台湾认同",需要多学科、综合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刘红 《统一论坛》2015,(3):36-38
李登辉在台湾掌权期间,面临国民党专制统治带来的严重后遗症,利用蒋经国生前最后阶段推行的"宪政改革",全面、强势推行"实质台独",作为引导"国家认同"变化的政治基础。经过李登辉利用公共权力长达12年的引导,台湾原有的以"一个中国认同"为主体的"国家认同"开始出现多元化。一、推进"实质台独",为"台独国家认同"打基础李登辉的执政过程,就是逐  相似文献   

4.
在民进党全面执政之初,台湾"公投法"的修改即被提上日程。"公投法"的修改受到了外界质疑,因为"公投法"的修改很大程度上会对台湾的政治、经济、社会产生影响。然而实际上,台湾很早就发起了地方性"公投",在此有必要理清地方性"公投"的发展历程、发起原因以及影响。地方性"公投"发展历程及类型台湾有关"公民投票"的主  相似文献   

5.
刘红 《两岸关系》2014,(3):58-59
正长期以来,台湾南部县市的"政治认同"问题一直是两岸高度关注的议题。对此,既要看到台湾南部"政治认同"的倾向性和特殊性,也要看到其参与两岸交流的迫切性和积极性。关于台湾"南北差别"与"南北趋同"的关系两岸交流30多年来,两岸相互间的资讯和了解越来越多,同样也逐渐形成了对台湾南部社会政治态度、立场和"国家认同"的看法。从舆情报道和交流印  相似文献   

6.
吴亚明 《台声》2014,(5):50-52
<正>清明节前后,台湾民众纷纷扫墓祭祖。不过与过往不同的是,很多人扫墓不再到墓园,而是到环境清幽的树葬公园,或者是到风景壮美的海边,心香一瓣,追思先人。土葬、靡费、迷信,曾经也在台湾蔓延一时,但随着时代的流转,观念的革新,台湾的丧葬礼俗正逐渐向"重礼不重俗"转变,火葬、树葬、海葬成为风气,以此彰显"礼"的真正意义。同为中国人社会,深受儒家孝道和道教鬼神文化影响,台湾的殡葬文化曾经也有一大堆繁文缛节,迷信风  相似文献   

7.
2018年台湾"九合一"选举中,"白色力量"代表柯文哲以3000余票微弱优势连任台北市市长。2019年8月6日,台湾民众党创建,柯文哲被推举为党主席。2020年台湾地区民意代表选举中,台湾民众党成功拿下5席,一跃成为台湾政坛第三大党。这一切缘起于台湾2014年台北市市长选举,产生了一个热词"柯文哲现象"。为什么"政治素人"柯文哲能够变成"政治红人",以85万高票当选台北市市长,从而造就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8.
正"两会"释放的改革信号正牵动着海内外的神经,而台湾的探寻背后,透露的是两岸越发深入的休戚与共。早春三月,又是举国上下"一年之计"启动的时刻。对于台湾来讲,大陆不仅是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最重要的旅游客源地,更是难以分割的"命运共同体"。对于台湾民众与媒体来讲,"大陆怎么变,一起看‘两会’"正在成为一种敏感与习惯。从"两岸关系走向"到"全面深化改革",从"向空气污染宣战"到"共圆中国梦"都成为台湾希望参与探  相似文献   

9.
分析"台湾主体性"的内涵和外延,既有正当性和合理性内容,也含有"台独"的基本观点、理论和主张,再则其自身出现了极端化趋势,已成为台湾社会的主流意识,对台湾政治、社会和当局的政策主张以及两岸关系发展均有重要影响。一、台湾社会意识形态的主体"台湾主体性"一方面成为朝野政党和政治人物主要的政治论述,一方面在社会上普遍化、大众化,一方面成为台湾舆论的主体精神,因而成为台湾的主流社会意识。  相似文献   

10.
正蔡英文当选民进党主席后,面对的挑战之一是如何面对民进党"逢中必反"的恶名与政治标签。"逢中必反"是民进党多年来一贯的政治立场与做法,在苏贞昌出任党主席后变得更加严重。有民调显示,多数民众认同民进党"逢中必反",并成为民进党的新政治标签,这对民进党的发展尤其是蔡英文的"总统之路"是一个沉重包袱。原因在于,民进党的"逢中必反",就像马英九被贴上"无能"标签让马英  相似文献   

11.
李鹏 《统一论坛》2012,(6):20-21
众所周知,"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邓小平为解决台湾问题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提出的伟大构想,后来被首先运用到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上。近30年来,祖国大陆为了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对台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调整,但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始终未变。无论是在江泽民"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中,还是《反分裂国家法》的条文中,或是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都强调要继续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  相似文献   

12.
《传承》2015,(7)
在现实政治中,"国家认同"往往表现为公民对自己归属哪个国家的认知以及对这个国家的构成等情感归属取向。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但是由于近代历史上的多种原因导致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长期分离,从而导致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出现了不统一,甚至偏离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相似文献   

13.
台湾新当局上台之后,大力推行“软性台独”,一方面发表“四不一没有”、“统合论”等言论,另一方面在拒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的同时,利用“文化台独”割断台湾与祖国的文化联系,进而改变台湾民众国家认同和“统独”心态,扩大分裂主张在岛内民众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台湾"立委"选举是在岛内政局和两岸关系处于紧张状态下进行的.由于民进党误判形势高额提名、台湾民众对政治失望投票率低、激进"台独"路线不得人心,选举结果仍维持朝小野大格局,即民进党执政国亲两党制衡.这一结果打击了激进"台独"势力,让中国大陆、美国和亚太地区有关国家松了口气,解除了两岸立即摊牌的近忧,有利于岛内政局和两岸关系稳定.但岛内与两岸之间仍存在着结构性矛盾,未来发展仍存在着变数.  相似文献   

15.
美国在台湾的"特殊利益"--无论是战略利益、经济利益,还是心理方面的相互认同,都在深刻地影响着美台关系的演变和美国对华政策的决策.美国在台"特殊利益"的建构力量主要包括三大方面台湾对美国尤其是美国国会的游说,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外部信息的输入;美国国内"台湾帮"、或者说"蓝军"的努力,揭示着外部信息内化的过程;思想库与大众媒体的作用,由此外部信息得以普及化.尽管作为输出的美国对华政策带有强烈的美国在台"特殊利益"色彩,但这一建构起来的幻象不仅逐渐遭到"台独"自身的侵蚀,而且因为中国大陆自身的强大而不断得到化解.  相似文献   

16.
政治文化对国家的政治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一作用的发挥依赖于政治文化社会化的路径建构。在"文化强国"视野下推进政治文化社会化,必须创新政治文化,创设政治文化社会化的路径,通过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合力推动,构建出政治文化社会化的双向互动模式,实现政治价值认同,提升核心价值观的整合作用。  相似文献   

17.
《台声》2017,(9)
<正>"太阳花学运"(又称"野百合学运")无罪判决,引起台湾社会各界正反两极的讨论。从今天的角度来检视,"反服贸运动"与其说是"台湾作为一个政治社群,意欲重新进行自我表述的大规模公民运动",不如说是"野百合学运"世代为实现"公民民族主义""国家建构"的政治精算,是一场赤裸裸的夺权斗争。毫无疑问,过去30年来台湾的经济停滞,美国所一手主导的"新自由  相似文献   

18.
白族的历史与文化经历了乡土起源、地方传统形成与发展、国家公民身份建构三个阶段,白族也由地方一族发展成为国家公民,实现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对接,促进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稳定与发展。"白族模式"为中国的民族团结进步、国家繁荣稳定提供了科学依据与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19.
这次台湾"九合一"选举彻底改变了台湾的政治版图,改变了蓝绿力量对比,也将改变台湾未来政治发展方向,但没有改变台湾蓝绿二元结构,也很难超越蓝绿,除少数中间选民外,在重要选举中依然是"蓝投蓝、绿投绿",蓝绿基本盘依然是影响选举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0.
争鸣 《两岸关系》2013,(3):29-30
今年2月,台湾竞争力论坛公布最新的台湾民众身份认同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台湾民众"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比例为61%,这与10余年来岛内大部分民调机构得出的"中国认同度低"的结论大相径庭,引发外界侧目。笔者就该民调的成因、反映的政治思维及意义提出几点看法。设问方式不同是造成民调结论差异显著的主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