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新加坡和中国两国在文化和习俗方面都有许多共融之处。虽然在客观国情上的差异,使得两国在教育模式的选择、发展状况上各取所需。但在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影响下,两国的教育产生了新的碰撞,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一些新的教育理念殊途同归,产生了异曲同工的效果。本文将通过分析新加坡教育政策中“因材施教”理念的产生、发展及实施状况,结合我国近年来在教育领域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对两者进行分析、比较、研究,并针对当前中国大学实施“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尝试结合“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以期能找到解决问题方法.  相似文献   

2.
中美两国虽然在文化及制度背景上有着显著的差异 ,但就性别角色而言 ,却是相似甚至是相同的。性别角色的相似性同样导致了两国大学生婚姻观的相同或相似 ,差异只是程度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中日两国虽已就构筑“战略互惠关系”达成共识,但到目前为止,两国对于“战略互惠关系”的定位并不完全一致.相比较而言,中国更强调“战略”,而日本更强调“互惠”.中国的政策基调仍然没有脱离“和平友好”,而日本的基调更倾向于“互利合作”.这种定位上的差异,正是造成两国“战略互惠关系”出现波折,造成人们对中日关系的预期在两个极端之间摇摆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其背后体现了中日两国对于“战略”的认识差异.虽然加强在各个领域的务实合作是发展战略互惠关系的主要途径,但如果脱离“和平友好”的长期目标,两国间的互信与合作也很难真正实现.中日应推进“战略互惠”,警惕“政冷经热”.  相似文献   

4.
中日两国都是受东方传统文化影响深刻的国家,目前两国的青少年道德教育也都还保留着传统的道德价值理念.虽然在二战以后日本传统文化价值受到美国的强烈冲击,但日本青少年道德教育却保留了十分浓厚的传统伦理道德.通过比较分析中日两国青少年传统道德教育,我们可以摒弃日本青少年传统道德教育负面因素,吸收借鉴日本青少年传统道德教育的有益经验与方法,从而提高中国青少年传统道德教育水平,全面加强和提升中国青少年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5.
战国时期燕国与中山国的文化存在诸多共性。在器物形制方面,两国出土的青铜器鼎、豆、匿多有相似;陶稿则是两国特有的日用炊具,中山国的陶精应是受燕文化影响而出现的。在铜器纹饰方面,两国青铜器上的图像纹都具有突出的狩猎主题,狩猎纹饰部分面积大、内容丰富、形式写实。在货币文化方面,燕国的明刀币和中山国的尖首刀币都存在随葬现象。两国文化中的这些共性符号是北方民族文化的共同烙印。  相似文献   

6.
马风书 《外交评论》2008,22(2):32-41
中俄关系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文化因素从深层次发挥着独特作用.中俄两国文化既有相同或相似之处,又存在较大差异.二者都注重集体而轻视个体,都强调集权或极权而忽视民主.但较之于俄罗斯文化,中国文化更加世俗化,因而也更加理性与平和;更加求稳而慎变,在变革中也更加小心谨慎;更加循规蹈矩而不争强好胜;更加内倾而不外张,对外部事物抱有更多的信赖和善意.这些文化因素对两国对外政策的制定和对外关系的开展具有重大影响.受其影响,尽管目前中俄关系势头良好,但其长远发展却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  相似文献   

7.
西方国家的陪审制度有两种运作模式,一种是英美法系的陪审团制,另一种是大陆法系的参审制。这两种陪审制度的主旨都在于吸收普通民众参与诉讼,从而将“民间智慧”和“大众理性”引入司法领域,但是,在具体的制度设计上,二者之间则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的形成,与两大法系各自的司法制度和法律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知识卡片     
在基本法起草过程中,“剩余权力”问题是一个讨论时间较长、争议较大的问题。基本法虽然分别列举了中央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职权,但是,总有一些权力未被列举,这种权力在宪法理论上称为“剩余权力”。在联邦制国家中,剩余权力一般都归属各邦,美国、瑞士等国都属于这种情况。以美国为例,依宪法  相似文献   

9.
中日经济立法与理论研究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两国都是当今世界上经济法最为繁盛的国家。两国的经济都经历三个非常相似的阶段,两国的经济法立法相应地分为三个阶段。纵观中日两国经济法立法史,中、日两国都十分重视经济法立法,强调政府对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立法赋予了政府较多市场规制权限,“强政府”形象凸显于市场。但是,二者之间的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中国的经济法学研究在短短的二十年之内经历了模仿、引进阶段,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成熟的经济法理论体系,流派纷呈。在日本,经济法学界的分歧较小,普遍认为反垄断法是经济法的核心和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与中美建交郭景芳中国和美国是当今世界两个有代表性的国家,两国各处东西半球,隔太平洋相望。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虽然,两国在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然而,两国在国际事务中又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  相似文献   

11.
“穿越”文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青少年的心理压力,满足了心理需求,但是“穿越热”对青少年产生的负面效应不容忽视.“穿越”作品限制了青少年思维的发展,影响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导致青少年对历史的曲解.因此,必须采取相应对策来有效应对,舆论引导青少年直面各种现实问题,增强青少年对流行文化的判断力,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为青少年提供高质量的文化精品,从而带领青少年走出“穿越”文化的丛林.  相似文献   

12.
法德是大陆法系国家的典型代表,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两国的刑事侦查制度,在组织、程序、人事等方面又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主要是两国历史背景、国家结构形式、外来因素影响和现代化侦查制度的改革等的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美高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美两国始终把道德教育放在社会发展和学校教育的首要地位,在学校道德教育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理论基础以及教育方法等方面都具有共同特征,但是由于政治制度、社会制度、价值观念、传统文化上的差异,这些方面又各有特色。这种对比研究对加强我国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及其管理,促进高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不可否认,中埃两国的政治关系和两国国内政策的影响会波及到两国的文化和经济关系。这一事实在中埃两国文化经济关系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正因为如此,世人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目睹了中埃文化和经济关系的浮浮沉沉。中国的文化大革命,1967年和1973年中东战争,都给中国和埃及的文化和贸易关系带来影响。20世纪70年代末,凭借许多巧合事件中埃政治关系已完全恢复并得到了改善。自1978年以来这些关系得到加强。对文化和经济方面的分析如下:第一,就文化方面而言,文化关系包括访问、艺术活动、翻译、语言教育、互换留学生以及与经济相关的文化活…  相似文献   

15.
李晓燕 《外交评论》2009,26(4):83-93
通过系统考察国内外战略文化研究的成果,我们可以发现,学者们共同关心的研究问题是文化、战略文化、国家行为三者的关系,但是中外学者在研究方法和所持观点方面表现出很多不同。国外学者集中研究的是战略文化对国家行为的影响,并且较多地采用了实证的方法。对于战略文化与文化的关系,他们认为战略文化与一国主流文化不一定一致,对其国家行为来说,一国的文化、战略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起一种象征性话语的作用。中国学者则认为,一国主流文化必然决定其战略文化,战略文化必然影响其国家行为,因此在研究中比较平衡地兼顾了三者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内化程度”是衡量文化作用水平的重要概念,深入探讨这一变量有助于推动目前的战略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6.
《管子·霸言》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中国人讲“以人为本”都讲了几千年了,那是最老资格的了。但是讲企业如何以人为本,中国人似乎是没有资格的。  相似文献   

17.
档案教育是档案部门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许多国家都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然而,由于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经济实力、科技水平等条件的不同,各国在档案教育的开展方式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中关两国档案教育相比而言,我国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档案管理体制,档案教育重计划;美国虽然也有计划,但尤为注重实用性.  相似文献   

18.
先进的企业文化和精神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企业文化虽然各有特点,但是最基本的是“团结、诚信、求实、创新”,这是现代优秀的企业文化精神。先进的企业文化和精神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9.
在古代中韩文化交流过程中,韩国女性的地位与作用非常重要.她们推动了两国的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韩国女性与中国的和亲促进了政治的相对稳定,缓和了民族关系;韩国姓氏的发展与民族的大融合也与古代韩国女性有关,甚至古代韩国女性对当代社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由于古代女性的从属地位,她们在古代两国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可能是被动的,但是她们起到的作用不应该被忽视.  相似文献   

20.
中国恢复在关贸总协定缔国的地位,近年来成为全国上下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各行业都预测着“复关”将给自己经济利益带来的影响。但“复关”的影响决不限于经济领域,其影响将全方位地涉及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方面,意义非常大。“复关”不仅要求我国的经贸体制向关贸总协定的国际规范靠拢,而且要求我国的民事诉讼制度同国际流行的审判诉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