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杜晋丰 《公安研究》2014,(12):52-57
公安机关网络形象是公安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网上网下贯通互动的当下,公安机关网络形象对其现实社会形象具有极大的影响。公安机关网络形象的实质在于网民的评价,而传播因素对网民的评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公安机关网络形象就是一个建立在传播基础上的系统。传播学理论认为,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由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五个基本要素构成。公安机关要塑造良好的网络形象,就要对影响其网络形象的传播因素进行分析,使塑造良好的网络形象更具针对性。  相似文献   

2.
把网民对治安、刑事个案的热议称为网络群体性事件,有矛盾扩大化的嫌疑。网络热点案件中部分亮点情节被过分渲染,案件热得快,冷得也快;网民对个案的认知简单、易变但真实。网民对社会热点的关注及自由表达,这一社会进步的自发要求,为网络热点案件的形成创造了条件。网络热点案件最主要的影响还在于使公安机关的公信力面临挑战。及时回应网民对个案公正处理的期待,积极探索与网民沟通模式,努力提高公安机关公信力,是应对网络热点案件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3.
在众多影响网络问政效果的网民行为因素中,网民的问政渠道选择行为与问政效果有着显著关系。在网络问政的过程中,网民对各种网络问政渠道的使用效率有差异,政府网络渠道的使用效率高于非政府网络渠道,这种差异与网民的职业特征有关;相对于非政府网络渠道,网民对政府网络渠道的期望值更高,而期望值对其问政渠道选择行为有明显影响;网民的网络渠道效能认知对其渠道选择有影响;网民参与网络问政的动因对网民的渠道选择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4.
诸多突发事件在网络的参与下演变成非常规突发事件,网络的“草根性”使得每个普通网民能够参与到各项社会议题中,从而形成网络舆情。非常规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舆情,通过作用于非常规突发事件所涉及到的媒体、政府、相关组织机构、网民和事件主人公五大主体,来实现对整个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发展进程和最终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公安网络舆论生成机制的要素包括事件诱因、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众等。涉警网络舆论按其积极和消极作用,可以将其划分为破坏性的涉警舆论、中性舆论和建设性的涉警舆论等三类。公安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价值:满足网民发掘真相的动机需求,培育公安网民的理性思维能力,引导网民识别善恶、匡扶正义并提升价值观,提升公安机关自身的服务能力。公安网络舆论引导可以解决诸多问题,但不能解决一切问题。  相似文献   

6.
公安机关与社会层面长期接触和直接摩擦,决定了其执法行为极容易引发网络舆论危机。在公安机关网络舆论危机管理中,沟通是最重要的工具。公安机关应当梳理当前危机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不断疏通沟通渠道,才能保障危机沟通的有效性。实践表明,有效的危机沟通需要公安机关注重做好五个环节的工作:树立尊重网民的平等沟通理念;增强网络危机的沟通技能;加强网民教育,促使网络舆论从不理性到理性的回归;培植网络危机沟通的中介力量以及推进网络危机沟通的制度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在互联网日渐成为大众信息传播交往平台的社会条件下,公安机关必须重视和加强自身的网络传播能力建设,树立网上良好的执政形象。这既是网络时代对公安执法能力的客观要求,也是公安机关实现转型,更好地为公众服务的迫切需要。确立科学的理念、优化网络传播内容、建立健全网络传播管理体制和网络传播平台以及加强与网民的沟通是提高公安机关网络传播能力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我国互联网网民的规模越来越大,互联网普及率越来越高(1),其中,使用移动终端上网的网民比例也在不断上升,电脑上网用户在不断减少。在我国互联网飞速发展的环境下,微信、微博、头条号以及短视频等移动终端的平台逐步成为社会舆论的主战场。目前,很多社会热点舆论事件都是通过移动网络发布的,越来越多的网民利用移动网络参与到热点事件的言论中。公安机关作为社会治理的主力军,也逐步意识到在新媒体环境下,新媒体技术能够给公安宣传工作带来新的机遇,为更好的开展公安宣传工作,各地公安机关相继开设各大平台的新媒体账号。  相似文献   

9.
公安舆论引导是当前公安机关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其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公安机关的形象、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因此,公安机关应对舆论引导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网络舆论对公安工作具有重大影响,分析当前公安舆论引导工作存在的问题,研究网络环境下公安舆论引导机制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不同类型网络侵犯行为的社会影响不尽相同,都可从正负两个功能维度考察。观点表达型侵犯行为既可助推不良网络文化的形成,或是被操纵成各种虚假民意,也可成为了解真实民意的重要窗口;情绪宣泄型侵犯行为既可干扰和破坏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也可在一定条件下促进社会的整合;利益诉求型侵犯行为既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对网络环境的污染或在客观上造成对社会不满情绪的动员,也可成为利益受损者利益表达的重要渠道;网络犯罪型侵犯行为则既可能破坏经济社会发展或造成网民的心理恐慌,也可起到为计算机等学科知识的普及奠定基础和提高政府管理能力的作用。从社会管理的角度而言,既要重视网络侵犯行为的社会影响,也要注意对不同类型网络侵犯行为的社会影响加以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1.
去年五月,国内首份《城管网络形象分析报告》在武汉出炉。报告认为,部分城管人员在执法中的行为失当,造成其网络形象妖魔化,这一形象在网民中有固化趋势。诚然,城管当前在人们心目中形象的形成和部分人员在执法中的行为失当有很大关系。但一个群体在公众中负面形象的最终定型,其实并非是这个群体中一部分人的行为失当的直接结果。相比这些个别行为失当者,每一起城管的粗暴执法,事  相似文献   

12.
公安机关网络公关是警察公共关系在网络时代下新的表现形式,是公安机关为了塑造组织形象,赢得社会公众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借助互联网络、电脑通信和数字交互式媒体等传播、沟通手段来实现警务工作目标的管理活动,是对传统警察公共关系的拓展和延伸。公安机关通过网络媒体,加强与公众的互动沟通,赢得公众对公安工作的理解和支持;通过与相关网站的良性互动,加强舆论引导,培养良好的公关环境,从而增强公安机关的美誉度和塑造良好的警察形象。  相似文献   

13.
彭榕 《中国青年研究》2012,(5):35-40,99
网络技术弥补了传统媒体在社会参与中的不足,促使中国青年网络参与发生、发展。青年网络参与是青年网民传播信息、展开讨论、意见协商和整合的过程。缘起事件、参与环境、青年网民构成了中国青年网络参与的基本要素,三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有很强的协变性、契合性、交互性和复合性。借鉴"场"理论考察中国青年网络参与,能更深刻剖析中国青年的网络参与行为,更全面分析诸因素对其影响。  相似文献   

14.
网络社会里道德冲突现象严重,道德相对主义盛行,无政府主义泛滥,出现了严重的道德失范现象。网络道德问题产生原因在于网络本身的开放性、虚拟性、无界性,政府缺乏管制,网络立法的滞后。对此,政府要强化网络管理,规范网络市场秩序、加强网络与信息的安全管理来净化网络环境;同时加强对网民的教育,使其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减少违反网络道德的行为。  相似文献   

15.
随着网络应用的普及和公民维权意识的提高,与公安有关的网络舆论和网络问政给公安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为改变在网络舆论中的被动局面,公安机关顺势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以"网络发言人"名义与网民在线交流,利用网络发布政务信息,引导网络舆论,回复网民诉求,给新形势下的公安工作带来了活力。网络发言人制度是新兴的网络问政渠道,广东警方作为网络发言人制度的先试先行者,探索出"广东模式",同时也发现了不少问题。随着网络问政的不断深入,网络发言人制度定会在公安机关广泛实施。完善网络发言人制度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6.
洪霞 《公安研究》2014,(3):69-72
当前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网络舆情日趋纷繁复杂,公安机关正面临"空前开放、高度透明、全时监督"的舆论环境;若应对不当,对公安工作和社会稳定都将产生重大影响。做到妥善应对,公安机关要高度重视,提升网络素养,切实提升新媒体时代公安机关应对舆情能力。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研究网络地域歧视现象问题的背景和缘由;分析了网络新闻跟帖中的地域歧视现象,如情绪性、恶俗化的地域攻击话语逐渐泛化;反思了网络地域歧视现象的前因后果:既有刻板印象的惯性影响、地域经济差异与网民自卑心理的共同作用,也有网络文化的推动与催化;提出了网络新闻跟帖中地域歧视的化解路径:地方政府要树立正面的地域形象,网络媒介要加强技术自律和道德自律,广大网民要提高自身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8.
社会行为是网络舆情的最终落脚点。公安机关对涉警网络舆情的监督管理,是为防止消极舆情对公安机关形成负面影响,妨碍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在现实社会中正常的执法工作。当前由于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我国公安机关在治理涉警网络舆情时仍存在诸多问题。应当明确的是,树立良好的责任意识是公安机关引导舆情向积极方向发展的关键所在。公安机关要提高治理涉警网络舆情的主动性,探究有效的治理对策,为更好地平衡网络空间秩序与现实社会秩序服务。  相似文献   

19.
方付建 《电子政务》2013,(11):23-28
利用文献解析和现象归纳法,在指出既有研究对网络伪舆情概念界定局限的基础上,重新界定了网络伪舆情的概念;利用分类阐释法进一步分析指出,网络伪舆情表现为伪数据、伪帖文、伪新闻、伪评价和伪标签等,网络伪舆情不断增加是网民寻求改变的社会性动因和网络提供改变可能的技术性动因的结合,网络伪舆情的出现和增加对网络言论生态、网民社会认知和网络社会治理形成了消极影响;提出了网络伪舆情的治理路径,即应通过政府表率性行为、惩治性举措以及网民自律性活动推动网络伪舆情消减。  相似文献   

20.
刘静姿 《前沿》2012,(8):41-42
网民作为网络政治环境中的参与主体,在网络社会中所凸显的政治或社会问题,大多与网民政治心理息息相关,这种心理既是网络政治参与现状的真实反映,更是网民进行网络政治参与活动的行为导向。因此,需要积极引导网民政治心理的走向,寻求网络社会管理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