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法集会游行示威作为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一种特殊表现方式 ,绝大部分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范畴 ,可以在法律规定范围内通过法律途径调节和调整。应当按照法律规则 ,充分运用法律手段 ,依照法定秩序 ,积极稳妥地做好各项工作 ,把非法集会游行示威活动的预防、处置不断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相似文献   

2.
非法集会游行示威作为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一种特殊表现方式,绝大部分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范畴,可以在法律规定范围内通过法律途径调节和调整.应当按照法律规则,充分运用法律手段,依照法定秩序,积极稳妥地做好各项工作,把非法集会游行示威活动的预防、处置不断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相似文献   

3.
现发布《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不得举行集会游行示威场所周边范围的规定》,自1990年1月1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第二十三条和《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办法》第十三条规定:非经国务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通过分析2001年4月在加拿大魁北克市举行的美洲首脑会议和2002年6月在加拿大卡那那斯基举行的八国集团会议期间,发生的两个反全球化的抗议示威活动的处置,探讨加拿大集会游行示威处置警务机制的转变,以期为我国认识和管理集会游行示威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集会、游行、示威的相同点表现在:实质目的相同。都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民主权利和政治自由,是公民参加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激烈的表达意愿、解决问题的方式。限制条件相同。必须具有合法性。依照《集会游行示威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来行使自由的权利,并履行相应的义务。经过申请获得许可,在规定的时间、地点、路线进行。做到和平举行。不得危害国家的安定团结和社会稳定,不得损害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得从事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集会、游行、示威的不同点表现在:三者概…  相似文献   

6.
正我国集会游行示威法第二条第三、四款对"游行""示威"的含义作了明确规定,"本法所称游行,是指在公共道路、露天公共场所列队行进、表达共同意愿的活动","本法所称示威,是指在露天公共场所或者公共道路上以集会、游行、静坐等方式,表达要求、抗议或者支持、声援等共同意愿的活动。"按照该法的规定,举行集会、游行、示威,应向公安机关提出申请并获得许可。未申请或者申请未获许可的集会、游行、  相似文献   

7.
习惯法概念的界定历来存在争议,正确界定习惯法的概念及认识习惯法与习惯之间的意义对于我们认识现存法律中的关于习惯入法及习惯在司法中的适用提供重要的意义和理论基础。本文以为习惯法应该是独立于国家强制力之外的一种法律,即区别于制定法。是一定社会中,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所惯性的为一定的群体人们在心理上所接受的,能够像发一样规制人们行为的,不违背公序良俗的习惯。而我国民法中的交易习惯也应当是习惯法。至于交易习惯的适用,应当由司法机关汇编适用。  相似文献   

8.
群众性越轨行为系指多人聚合故意或过失实施违反社会规范、妨害公共安全的行为。表现为多种危害社会治安的非法集会游行示威,群体性械斗,暴乱、骚乱等。目前,公安机关习惯使用的与之相关的概念有“突发性事件”、“治安紧急事件”、“群众性闹事”、“群众性违法活动”等等。本文沿用《犯罪社会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中“群众性越轨行为”这一概念,并就其社会心理发展过程提出拙见。 一  相似文献   

9.
于新循 《求索》2007,(3):113-115
法学理论中,商誉是一个内涵丰富、寓意中性的概念。商誉是对企业的社会评价,是企业的一项无形财产。商誉权理所应当、也完全可以被归位于知识产权范畴而予以有效的趋同化保护。我国应尽快在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及其他相关法律中引入商誉和商誉权,以有效改观目前实践中保护商誉只能类推适用有关法律的难堪局面。  相似文献   

10.
警察执法权益保障的辩证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警察执法是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危害警察执法权益将削弱政府的管治能力.近年来暴力袭警、群体抗法事件时有发生,这既是社会转型期执法环境变化引发的震荡,也是执法理念与执法机制更新经历的磨合.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完善警察执法权益保障法律体系、营造良好法治氛围的同时,继续推进警务改革,更新执法理念,巩固队伍建设取得的成就,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提供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由于社会两级分化和一些地方官府贪污腐败,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群体事件时有发生。老百姓为维权而抗争,政府为维稳而出警,警民间的冲突日益增多而且激烈。不仅发生了民众因民警的“暴力执法”而被打伤打死的事件,也有公安人员被民众的“暴力抗法”而遭袭牺牲。  相似文献   

12.
不确定法律概念是指其内容和范围不确定而具有流动特征之法律概念,因其不具有绝对固定之特征要件而留有模糊的空间给法律适用带来困惑和疑难,但不确定之外部特征使其具有克服法律僵化和迟滞的开放力,能够充分展示法律概念的多维向度,促进立法、司法和执法的互动,并在具体应用法律中促进法律的演进和发展。当然,对其带来的可能导致法律适用软化和松懈的危险应保持相应的警惕。  相似文献   

13.
2012年6月15日,"同妻"四川大学女教师罗洪玲跳楼自杀。这一事件引发了人们对于同妻群体生存状况的讨论与关注。同妻现象具有深刻的社会原因,而我国司法环境中处理同妻问题存在法律盲点。同妻群体权益保护须从法律和社会两个方面寻求切实可行的救济方法。  相似文献   

14.
近年一些地方发生的群体事件,是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领域的具体体现和集中反映。群体事件危害社会安全,动摇社会信心、凝聚力和认同感,破坏建设成果,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灾难性的后果。预防和解决群体事件,维护社会稳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15.
从法学学理上讲,政府执行国家法律的行为被称为"执法",而司法机关(法院、检察院)执行法律的行为被称为"司法"。这里,我们将两类执法行为统一称为执法。执法理念决定执法行为,而执法理念往往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治和法治理念。因此,为了达到理想的执法效果,必须处理好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寻求理性、科学、人性化的执法理念。两种文明的碰撞与现代社会的显性特征英国前文化大臣克里斯·史密斯和作家理查德·科克在  相似文献   

16.
李健 《中国保安》2005,(12):20-23
自国家产生以来,执法权一直是国家权力结构中最基本的一项权力,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不可避免地提到日程。党和国家要不断推进依法治国方略,必须依赖于良好的执法权的鼎力相助。于是,对执法权的理论研究也就刻不容缓。目前我国对执法在广义和狭义上对当前广义执法概念的质疑都作了定位,广义上的执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法律授权、委托的组织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实施法律的活动。这种概念对执法的内涵作了扩大性的解释,造成了与法的实施的混同,因为法的…  相似文献   

17.
人性化执法的目的是更好地执法,而不是放弃执法职责、放任违法行为、包庇纵容违法相对人,不能借人性化之名,行"以情代法""情大于法"之实。只有按照法治思维、在依法行政的框架内进行人性化执法,才能行稳致远,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民众抗议表达是现代民主政治社会的普遍现象,防治此种表达中的暴力行为则是政府治理的核心关切所在。示威抗议必须遵守和平义务,此即民众表达权利行使的内在界限。和平义务的核心内涵包括预防和禁止任何形式的暴力行为。为确保民众抗议表达和平进行,武器的禁止、暴力行为或暴力倾向行为的禁止以及对可能刺激或挑起暴力行为的限制或禁止,构成为法律规范集会游行示威的主要内容。参考借鉴这些法律规范,以建构一套确保民众和平有序表达集体诉求的制度管道,是我国法治建设中极重要且迫切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陕西“芹菜案”中“小过重罚”所凸显的行政决定在法律适用上具有合法性却不被当事人和社会公众认可的问题,其根源主要不在于执法层面所谓的“机械执法”,而在于立法层面的行政法律规范与情理之背离甚至冲突。情理源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情理法观念,在当下中国行政法治建设中仍具有促进实质正义的重要价值。应在制定和修改行政法律规范时全面充分考量和吸纳情理因素,通过法与情理的交融来提升行政法律规范的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现实中经常发生的劳动者群体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的冲突,具有群体性、无预期性、程式失序、争议内容混杂等特点。对于这些冲突和纠纷,不能简单等同于群体性事件,当然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集体劳动争议,可概括称之为“群体劳动争议”。群体劳动争议本质上属于经济纠纷,而非具有政治目的或者社会目的的群体性事件,不能以维稳思维和手段予以应对,而应通过法律对策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