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鹏程 《学理论》2010,(11):135-136
刘伯温传说,有温州、青田地区的当地传说模式与北京地区的文化中心改造模式。这两种最具代表性刘伯温传说模式都体现了某种瓯越文化形象,展现传说在构建区域文化主体性方面的强大民间力量,但是相比较而言,刘伯温传说的当地传说模式在地域化、狂欢化程度更高一些,刘伯温传说文化中心改造模式在体现瓯越文化的同时,也体现北京区域文化规训性的力量和作为他者形式出现的文化寄生主体。  相似文献   

2.
依饭节是仫佬族人民长期生活习俗的凝聚,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仫佬族民众的诉求。依饭节是最早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少数民族节日,其自身起源的神话与传说、供奉的人物与祭仪、旨趣与功能都随时代变迁而变迁。在文化生态视角下,通过解析依饭节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历程,探索依饭节文化的历史意蕴,就能发现其特色文化的构成基质,发现影响其文化生成的社会经济发展力量,发现依饭节文化的传承方向。此视角对于保护和传承依饭节文化、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具有建设性帮助,对于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问题也可提供某种思路。  相似文献   

3.
当今全球性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正席卷而来。传承与保护"非遗"文化,既是对原生态本质的保护,也是对其进行善本再造,使之融入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在发展中寻求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承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活性载体,成为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发挥着重要的纽带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人和传承的文化,是生命的文化和生活的美化。我们要全面定位民间文化、民间文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地位,要把这份珍贵的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和利用好,使它与其他文化遗产一样真正与其"半壁江山"的文化地位名副其实。  相似文献   

4.
总结编撰了刘基(刘伯温)后裔在温州丽水分布情况及其形成的文化,认为刘基文化是浙南一带独树一帜的地方文化,并指出了刘基精神在后裔中的传承所在和不足,最后交代<帝师传人)的主要内容:全书分6章凡34节,包括刘基其人其事、有关刘基的名胜古迹、刘基后裔之历史名人、刘基后裔分布概述、丽温两地刘基后裔聚居地概览、刘基精神的传承六个方面内容,基本上反映了刘基文化在浙南分布、活动情况以及刘基后裔29代子孙近七万人在温州、丽水两市14个聚集地的流传、分布概况.  相似文献   

5.
张连桥  张洁 《学理论》2012,(9):166-167
近些年来,贵州土家族民间文化传承与保护研究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以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为例,以对沿河土家族民间文化资源的深入调研为起点,探索贵州土家族民间文化走进课堂问题,论文研究要做到四点:文化保护与文化传承;文化转型与文化服务;政府引导与政策保障;民间参与与集体作为。  相似文献   

6.
王克修 《党政论坛》2013,(5):41-43,1
王克修的"城市化进程中文化传承的产业联动机制建设"一文指出,我国城市化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化的速度和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而影响城市化速度与质量的因素除了工业化的决定性因素等一系列因素外,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则成为推进当前城市化的瓶颈。地方传统文化的保护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课题。党的十八大提出"文化强国战略",将建立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体系作为一项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7.
<正>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之一,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是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系列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历史文化遗产的科学内涵、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等内容,全面回答了新时代保护传承什么样的历史文化遗产,为什么要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如何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等重大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边疆民族地区存在的具有浓厚民族文化色彩的民族体育活动相关要素的总称。它具有民族性、人文性和公共性,这些特性决定了政府、市场和社会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和传承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和承担着不同的职责。政府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扮演着主导作用,扮演着"掌舵者"的角色。市场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动力,扮演着"划桨者"的角色。社会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社会基础,扮演着"重要参与者"的角色。总之,政府、市场和社会三元主体构成的良性互动和协同治理模式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9.
新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新疆高校民族文化传承提供了平台.分析了新疆高校民族文化传承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在新疆高校如何开展民族文化传承教育,促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侗年"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及创新性。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增强、异质,文化间相互渗透力度开始逐渐加大,在这种国际文化接触频繁的背景下如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合理保护和有效地传承就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不同的民族文化从其产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有其特殊性,然而就文化的保护及传承而言,更多思考的应该是它们之间的共性特征。川西"羌年"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汶川地震后采取了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的抢救性保护和有效性的传承,其保护措施和传承机制可以给其他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1.
问题的提出我国城市化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化的速度和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而影响城市化速度与质量的因素除了工业化的决定性因素等一系列因素外,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则成为推进当前城市化的瓶颈。地方传统文化的保护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课题。党的十八大提出“文化强国战略”,将建立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体系作为一项重要目标。学者普遍认为,加强地方传统文化保护是一失的原因研究。  相似文献   

12.
正地方文化馆就是指地方文化的集中地,也是各地为群众设立的具有公益性的文化事业机构。同时也是我国基层文化机构。地方文化馆有利于推动当代基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此外,还有利于进一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当初,我国刚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时,由于保护机构没有建立健全,所以地方文化馆承担了很重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各文化馆根据自身的优势,很好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进一步发展。一、地方文化馆的职能地方文化馆是各地为了能够更好弘扬和保护当地文  相似文献   

13.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当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并培育新型农民,坚定农民的文化自信并借此培育当代中国精神。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融入乡村振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利用乡贤的典型事迹和优秀品质引领和传承独特的地方传统文化,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  相似文献   

14.
文化遗址开发保护是传承民族文化精神,繁荣文化事业的重要工作,文章总结国外文化遗址开发保护模式和举措,着重以曲江模式为例,分析了文化遗址开发保护的多样化模式,并就其把开发保护中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和经验启示作了系统总结。  相似文献   

15.
王兰凤  许敏 《学理论》2014,(7):163-165
对莽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以便有针对性地对莽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莽人非物质文化遗产静态抢救与保护成果显著,包括关于莽人语言、习俗的专著、论文和录像。莽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包括现代生存方式对莽人语言和文化遗产的冲击、主流文化对莽人语言和文化遗产的冲击、非物质文化传承和保护人才匮乏、缺乏动态保护。莽人语言和文化保护应探索新的路径,采取切实可行的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彰显了人类对文化多样性价值的珍视。作为一种活态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其传承母体和文化生态,亦会在发展和变迁中形成民俗主义。应努力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内核,保留其本真性,并在日常生活中给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整体保护。  相似文献   

17.
古雅静 《侨园》2023,(5):48-49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财富,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中国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不断探索新的形式和方法,旨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注入强大的内生动力。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了非遗与旅游业要向更深更高的方向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6,(2)
纳西族的东巴象形文字直观而丰富,深刻地展示了纳西先民的智慧,反映了纳西先民的宇宙崇拜、宗教祭祀活动,体现出纳西文化中独特的宗教观。保护与发展纳西文化是当前的紧要任务,应采取多元化的措施,科学保护与传承其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9.
文化安全视域下陕北民间艺术的教育传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营  吕青 《学理论》2013,(18):200-201
陕北民间艺术承载陕北人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保有我们民族的文化特性,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源泉和文化艺术的"根",关系到我国文化安全。当下陕北民间艺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面临失传的危险,如何有效地保护、传承民间艺术成为当务之急。教育传承是陕北民间艺术保护的最佳形式之一,是对文化安全的维护。  相似文献   

20.
李秀利 《学理论》2009,(6):187-188
以教育人类学的视角,从壮锦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壮锦的文化教育功能、壮锦面临的传承危机以及如何保护壮锦这四个方面,对民族手工业壮锦的传承和发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