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居安思危 强化忧患意识本刊评论员忧患意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精神。“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流传千年,成为历代仁人志上修身立国的一种行为准则,也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主主不息、不断进取的一种精神力量。在今天,强调忧患意识,尤其是颌富干田要有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忧患意识与共产党人的社会责任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中,忧患意识居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人民的一份重要的历史遗产。在中华大地上生长的中国共产党受着这份历史遗产的影响,并将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升华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本文拟就二者之间的关系作些探讨。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源远流长。传统的忧患意识有如下特点:首先,贴近时代。这是传统的忧患意识的突出特点。不同朝代的忧患意识反映了不同朝代的内忧外患。当外患威胁中华帝国的生存时,其忧患意识以外患为主。在南宋,北方金国占领了南京的半壁河山时,爱国诗人陆游便写下了:“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  相似文献   

3.
在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中,忧患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也是中国人民的一份重要的历史遗产。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强烈忧患意识的民族。作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理论武装的中国共产党,深刻意识到忧患意识的重要作用。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征途中,忧患意识必须要成为我们党的自觉执政意识。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强烈忧患意识的民族.作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理论武装的中国共产党,深刻意识到忧患意识的重要作用.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征途中,忧患意识必须要成为我们党的自觉执政意识.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精神的养成与发展离不开几千年儒家文化的背景。忧患意识作为人类一种思想意识,对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它的表现形式由最初的宗教意识,发展为个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并最终上升为爱国主义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忧患意识就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的另一种表达。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同志一生为祖国的前途命运和人民群众的疾苦担忧,形成了鲜明的忧患意识。他的忧患感以及由此产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宝贵财富。我们要居安思危,提高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8.
忧患意识是中国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的价值理念和人文精神,是作为历史主体的人对社会历史的命运、前途、生存和发展的自觉关注,是一种基于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而充满生存智慧的进取精神和探寻意识,是对现实清醒、理性的判断和估价,是对未来远见前瞻式的洞悉和思索。忧患意识对于个人、组织、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都有着特殊的积极意义。一、忧患意识对保持和巩固执政地位的重要作用纵观中国历史,忧患意识无论是对培养中华民族先进分子的浩然正气和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还是指导历代执政者治国安邦都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忧患意识与执政地位…  相似文献   

9.
论传统忧患意识的形成及其思想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民族传统忧患意识的产生是“士”人自我觉醒的结果,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特点。从思想内涵来看,传统忧患意识是一种清醒的危机意识,一种深切的责任意识,一种昂扬的奋进意识,一种理性的超前意识,一种赤诚的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10.
强化科学忧患意识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中华民族精神和革命传统精华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执政党性质和宗旨的必然要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机遇期的紧迫需要。要把革命乐观主义与科学忧患意识统一起来,大力推进中华民族振兴大业。  相似文献   

11.
士大夫阶层作为封建时代的知识精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者。历史上一些积极有为的士大夫,往往把自己个人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具有浓厚的忧患意识,谱写了一曲曲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颂歌。士大夫忧患意识,同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存在着总体上的一致性。当代中国公务员,各级党政群团机关的工作人员,应该继承我们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从士大夫忧患意识中汲取营养,增强报效祖国、强我中华的历史使命感。江泽民同志曾郑重指出,要增强忧患意识。他说:“‘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大哲学家孟轲有一句名言:“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一个家、一个人,在忧患环境中往往能顽强生存下来,而安乐的环境却导致了死亡。这是何因何故呢?我国古老而常新的一门学问———易学号称“忧患之学”,以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回答了这个问题。《周易·系辞上》明确指出:“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的历史也就是中华民族忧患意识的发展史,易学和儒学的忧患生死观与中华民族之魂的塑造工程是紧密相连的。一个没有忧患意识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忧患是民族生存的动力源。再塑民族之魂必须从忧…  相似文献   

13.
"忧患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基本精神,是以天下为己任、勇于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的担当精神。"多难兴邦"这一古训与"忧患意识"是一脉相承的,只要正确面对、把握得当,自然灾害与社会冲突也会成为砥砺前行的历史"推进剂"。注重历史经验为我们战胜困难提供了历史借鉴,见微知著的文化精神可以帮助我们把祸患与困难解决在萌芽状态,传统的救荒体系、医药水利等学科的发展也在跨越艰难险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些都为中华民族在磨难中成长、奋起提供了思想源泉与现实动力。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是一种源于历史使命感的责任担当,体现了忧党、忧国、忧民的意识。在历史维度上,增强忧患意识是我们党夺取胜利的重要经验。在现实维度上,增强忧患意识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大原则。在党建维度上,增强忧患意识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政治自觉。新时代背景下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是共产党人对初心使命的坚守。  相似文献   

15.
忧患意识是社会变革与发展的精神动力;忧患意识是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重要经验;忧患意识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获得新的时代特征。增强和保持党的忧患意识有着鲜明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6.
杨圣琼  杨志城 《前沿》2014,(3):18-20
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一种优良传统和精神品格,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自建党以来就有的一种自觉追求与执政情怀。作为党员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党和国家存在的忧患,尽心竭力地为党分忧,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相似文献   

17.
论爱国主义中的忧患意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忧患意识是爱国主义思想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爱国主义教育中出现了忧患意识的淡化倾向 ,在改革与发展成为主流的今天 ,加强忧患意识教育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进行忧患意识教育时必须遵循科学的原则 ,把握好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是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法宝。今年3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的时候,又进一步告诫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对于我们新疆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  相似文献   

19.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时代内涵。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社会进步不断为爱国主义注入新的时代内容。与以往封闭时代的爱国情感相对,对外开放条件下的爱国主义有着新的时代特征,其核心内容就是“爱我中华,强我中华”。具体表现为:  ──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为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基础上的发展复兴而不懈努力。  ──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这是我们民族保持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精神瑰宝。  ──强烈的忧患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树立忧患意识,能使人警醒,…  相似文献   

20.
中国梦的深层意蕴是一种忧患意识:首先,中国梦的提出是基于一种忧患意识,包括历史使命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其次,中国梦的本质蕴含一种忧患意识,包括不甘贫穷落后、捍卫民族尊严、牵挂人民福祉的忧患意识;再次,中国梦的实现必须有一种忧患意识,包括忧道、忧党、忧国、忧民、忧能等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