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辛孟轲 《学理论》2013,(17):34-35
青年时期的吴宓留学美国,在校期间他接受了白璧德教授的主张,认为人文主义才是社会正确的选择。他接触到的美国社会有很多与中国传统道德观相悖的地方,这令他大失所望。并将其视为近代西方启蒙思想所带来的恶果。他既迫切希望为国家重新寻找重心,又想追寻内心的宁静。最后,他选择兼顾"救世"和"自救"来实现人生理想。总之,吴宓的留学经历促成了他人文主义人生观的形成,为他回国后进行的一系列学术活动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2.
创办于1922年的《学衡》杂志带着鲜明的办刊特色载入民国期刊史。《学衡》办刊宗旨明确,即为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学衡》持有古典人文主义的文化立场,对于中西古典文化传统抱有温情的敬意。它既尊重中国传统文化,又主张吸收西方文明的精华,追求中西文化精粹的融通,具有独立的文化理念和开阔的文化视野。《学衡》形式古朴而内容中西并重,在文化传承和学术积累方面颇有成绩。回眸《学衡》,理解其办刊理念、特点和文化追求,在现时代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人文主义(Humanitas)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资产阶级思潮。这个思潮出现于十四世纪下半叶的意大利,十五、十六世纪在欧洲其他国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人文主义一词的最初含义  相似文献   

4.
李志祥 《理论探讨》2008,30(3):28-31
胡锦涛同志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思想,将人本主义价值观与唯物主义本体论相结合,是对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验教训的历史总结,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思想的重要发展.它不同于资产阶级的抽象的人道主义,在本质上属于社会主叉人道主义.坚持"以人为本"思想,就是要在"人"与"物"的关系方面维持劳动付出与成果享受之问的平衡.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以集体主义来统率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平衡,在"人"与"自我"的关系方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来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以人为本法理理念是当代中国宪法确立民营经济合理地位的思想基础.以人为本法理理念与人文主义理论有内在联系,但当代中国以人为本法理理念最核心的思想是要把人民的利益和要求看作是高于一切的.可以说以人为本法理理念为当代中国法的建设提供了思想的预设,这种思考是对法的合理性的追问,属于法的形而上.这反映法理学研究对部门法的研究具有特定的价值,法学的研究同样要有理论的自觉.  相似文献   

6.
对西方"以人为本"思想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西方历史上,有许多学者对"以人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文艺复兴以后,人文主义得到发展.费尔巴哈继承了人文主义的传统.以人为出发点,揭示了人的本质及宗教的秘密.马克思则从现实的人出发,分析了人的异化问题,提出了共产主义理论.共产主义的本质就是人道主义,即人对人的拳质的真正占有.马克思之后,一些西方学者对"以人为本"问题继续进行了探索,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当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西方历史上的人道主义具有人道思想和人道原则、现代社会意识形式、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三层含义。马克思主义通过对人道主义的批判、继承和超越,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根本变革。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我们继承和改造历史上人道主义所包含的人道思想、人道原则和现代社会意识形式,并与社会主义制度和理想相结合所形成的人道主义的新形态。宣传和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对于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促进社会主义"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3,(30)
阿尔都塞是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位重要的哲学家,他总是站在时代潮流的对面来解读马克思,并以自己独特而深刻的理解震慑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他猛烈抨击当时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存在的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倾向,在当理论界出现了将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的趋势时,阿尔都塞则认为,作为科学术语的"社会主义"与作为意识形态术语的"人道主义"本身就是背道而驰的。通过对阿尔都塞关于马克思思想发展史的相关论述,系统而全面展示其对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批判。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以实践的视域科学地阐发了民生思想,认为民生的本质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民生的实现过程是满足人的生活需要,争取解放、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的历史过程.可以说,马克思对民生的关注不是停留在人道主义之上的阐释,而是诉诸于"武器的批判".考察马克思在民生问题上的致思理路,挖掘其思想中的丰富内涵与当代价值,能够为认识和解决当代中国的民生问题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指导.  相似文献   

10.
张楠 《学理论》2013,(24):48-49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实践的人道主义"的诞生地。在对马克思人道主义的理解存有普遍争议的今天,回到思想发生的原初过程,以《手稿》为文本依据,从马克思对"人的本质"这一人道主义的根本问题的变革性理解、人道主义发展中的异化及其扬弃以及共产主义是一种实践的人道主义三个方面,探寻马克思对"实践的人道主义"思想的阐发。  相似文献   

11.
胡锦涛同志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思想,将人本主义价值观与唯物主义本体论相结合,是对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验教训的历史总结,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思想的重要发展。它不同于资产阶级的抽象的人道主义,在本质上属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坚持"以人为本"思想,就是要在"人"与"物"的关系方面维持劳动付出与成果享受之间的平衡,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以集体主义来统率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平衡,在"人"与"自我"的关系方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来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2.
许姣 《学理论》2015,(1):32-33
"人道主义"思想在东、西方都有着其悠久的理论来源和发展历史,它的内容也在不断地更新和丰富,但其内核始终包括以下几个因素:重视人及其觉悟的价值和作用,尊重人的尊严及权利,实现人类的独立和解放,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可以说,"人道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观一直为人们所追求,其最终目标就是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和幸福。本文对菲德尔·卡斯特罗"人道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做了梳理和总结。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哲学与人道主义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通过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马克思哲学实现了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超越.马克思哲学与人道主义的关系不是一个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不存在什么与马克思哲学相融合的作为马克思哲学组成部分的人道主义伦理原则.马克思哲学与人道主义的契合只能表现为马克思哲学本身就是一种反形而上学的新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14.
如果说 2 0世纪 60年代末、70年代初是苏联人道主义思想兴起的时代 ,那么 70年代、80年代则是人道主义思想进一步发展和人类中心论形成时期。 90年代 ,进入到人道主义思想的成熟阶段———人类目的论。人类中心论是政治专权 ,一切以个人利益为转移的体现 ,而人类目的论则是一切为了整个人类的人道主义思想和民主意识的反映。从人类中心论向人类目的论的转变是俄罗斯人道主义的一个巨大进步。  相似文献   

15.
于玉莲 《学理论》2010,(5):45-47
儒学研究的是关于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以及人在宇宙间的地位及其意义的学说。儒学主要是一种道德人文主义的哲学思想。其道德人文主义以心性论为基础,而关于“良知”的学说则是儒家心性论的中心。儒家学说中的许多思想,可以融入现代企业管理思想体系之中。儒家的人文主义哲学是与天道哲学相通的,这就是其“天人合一”的思想,它沟通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和谐和顺应。只要将传统儒学中的那些合理的内容加以适当发挥,它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是能发挥积极作用的。  相似文献   

16.
萧军以文步入文坛,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知名作家,萧军又因文罹难获罪,成为现代中国最早受难的左翼知识分子之一,其荣辱皆与文有着不解之缘。20世纪40年代在延安强调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社会话语中,萧军此时期的杂文强调广泛而有原则的一切为了爱的朴素人道主义思想,时时流露出不合时宜的思想,不合时宜的根源即在于他为文的五四话语方式与时代主流话语的冲突。  相似文献   

17.
宋恕的女性思想是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同期大部分维新志士相比,宋恕的女性思想有着较强的人道主义色彩、较弱的政治功利性和以传统儒家文化为根基的特点。宋恕以人为本的女性思想对后世有一定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以其正确的理论光辉载入史册。正确深刻地理解以人为本的内涵,对于我国各项事业的开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学者、专家从不同侧面和领域,对以人为本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激烈讨论和严密的论述,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在中国只有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民本思想、西方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才能深刻理解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以抽象的人为思想核心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作了具体的历史分析,指出,尽管它披着普遍性的外衣,却始终是一种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是两种性质不同的世界观,它们在一些带根本性的重大原则问题上都是截然对立的,决不容许混淆二者之间的界限。文章阐明了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性质,指出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不是世界观,不是独立完整的思想体系,而是人们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指导下进行革命实践时在对待人的问题上所应遵循的一种道德准则。我们需要宣传和实行的不是什么抽象的人道主义,而是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20.
伍娟娟 《学理论》2009,(8):100-101
脱胎于西方保守主义的中国学衡派,即与西方保守主义有着一脉相承,又有着自己文化保守主义的特征。坚守着传统,又用西学诠释着中国文化,但却未能提出切实可行的举措。对理论的不信任和对除了经验已经证明的东西之外的一切缺乏想象力,它使自己失去了在思想斗争中不可或缺的武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