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有人问,衣服的款式与养生有关吗?当然有,因为衣服要穿在人的身上,而人要活动,身体要舒适,同时还有个冷暖的问题,款式直接关系到健康。中国古人讲究宽袍大袖,虽然我们今天看起来不太适合当今的工作环境与交通设施,但古人的衣服款式绝对有讲  相似文献   

2.
<正>如今到处在谈食品安全,大家最关心的好像是吃什么不致损害身体。实际上,穿什么才能不对人身健康造成伤害,也是至关重要,甚至是迫不及待的事。中国古人讲究夏穿葛、麻、丝,冬用动物皮。当然,现在这么多人,地球上人口已向百亿进发了,而动物正在减少,再穿动物皮是不可能的了。不过,这里显示出一点,就是古人着装选料时,是顺应自然的。人与这些动植物共同生存在一个大自然的空间中,如植物纤维,如毛类动物纤维,还有蚕吐的丝,贝含的珠等。《诗经》中写道:"丘中有  相似文献   

3.
<正>如今人们注重养生,凡与健康有关的内容都容易引起大家的兴趣。前不久,天津电视台约我讲了八集服饰与养生,取名为"穿出健康来"。结果收视率很高,熟人们见我便谈论起如何着装……我说,养生应该先养心,着装也应该先了解一下古人的服饰观。不是有件衣服就行,也不是单单为了御  相似文献   

4.
<正>好养生的人都知道"人养玉,玉养人",意即喜爱玉饰品,又时常用手摩擦玉,会给人体健康带来很多好处。在佩玉饰的问题上道家与儒家观点是不一致的。老子认为"怀玉"是指有自然的人的纯朴心态,再上升为高尚深远的未被人为世界所破坏的人格精神。所谓"被褐怀玉",其实是从根本上否定甚至反对服饰的修饰作用,而强调内敛深藏的人的美质,道家的"怀玉"内涵心态与儒家"佩玉"的外显相对立,这种服饰观对后世如魏晋时期通脱的士人着装观影响  相似文献   

5.
<正>一提养生,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有什么好食品或好的衣着能够使人健康生活,长寿延年。这里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应该因人而异,每个人的体质、职业、年龄、性别不同,怎么会有一套人人适用的方法呢?所以说,我们只能寻求一种规律,在规律之中再考虑个性需求。说到人,先要说到人种,世界上目前概括来看有三大人种,不同的人种,不同的聚居地气候、地理条件都关系到如何着装才有利。如欧罗巴人种,主要是居住在  相似文献   

6.
利用天然植物作染料,浸染或印染丝、麻、棉等织物,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的一项重要发明,无论是在中国还是世界科技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从考古发掘和甲骨文及其他古代文献中得知,在商代养蚕纺丝已相当发达,因此染丝技术也相应发展,在周代,染色已经明确分为煮、、暴、染几个步骤”,“染色所用的原料,根据古文献所载,是经过化学加工而提炼出来的植物性染料,如蓝靛染蓝,茜草染绛等”。在《书经·益稷》中有“以五彩彰施于五色”、《诗经·小雅》中有“中朝采蓝,不盈一襜”的记载,可是当时已有“染人”以及“掌染丝帛”。在先秦重要的科学技术著作《考工记》中保留了我国古代染色技艺的记载。至秦、汉时,染色技术更有进一步发展成为一个单独的手工业部门,植物性染料的种植和染色技艺已相当发达。  相似文献   

7.
<正>自有人类以后,社会便形成了。社会有一个审美标准,不同国度不同时代也有所不同,人们是为了自己健康舒适而不顾社会舆论呢?还是根据社会潮流去修饰或说矫正自己呢?答案是第二个。着装是一种社会行为,人们在社会公认的美的诱惑下,大多舍弃自然美来迎合社会美。如西方束腰、中国缠足、当代女人的高跟鞋、男人的领带、更别提现在一些标榜有瘦身、塑身功能的衣服,还有治疗静脉曲张的、有理疗效果的、有孕妇穿的防辐射服等,五花八门,天花乱缀……  相似文献   

8.
<正>所谓真我,就是没有经过外在力量改变容貌和肌肤的人。说到服饰养生,古来的文身文面、火烫、割痕、染色、现代的隆鼻、纹眉、纹唇、瘦脸、丰乳等都属于服饰所包括的四个方面之中,即衣服、佩饰、化妆、随件的化妆类。只不过单纯化妆不用在人身体上动刀动斧,但类似行为,即改变人本体的手段都属于第三项。  相似文献   

9.
<正>布依族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他们对吃特别讲究也善于钻研。富于特色的菜有花米饭、酸笋、烟熏肉、干酸菜等布依特色菜。花米饭花米饭是布依人的专利,将糯米饭染得色彩鲜艳、五彩斑斓,并由此赋予米饭无尽的诗情画意和浪漫情调。花米饭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首先要选择上好的糯米淘净晾干,同时到山里采摘各种有利于身体的植物花和叶熬成红、黄、蓝、橙、黑等颜色,之后将洗净的糯米分别浸泡于各类植物染料中,待各种鲜艳的色彩已深深地浸透米质,米  相似文献   

10.
<正>人们日常着装中,除了衣服还少不了佩饰,而佩饰中有很多是直接接触肌肤的,如耳环、手镯、项链,弄好了绝对有利于养生,弄不好就会损害健康。中国人佩饰有许多讲究,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佩玉。儒家学说中有"君子以玉比德"、"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为什么这么喜欢玉呢?因为中国人认为"玉温润而泽,仁也;缜栗  相似文献   

11.
《中国减灾》2013,(2X):19-19
<正>一、中草药避毒祛邪。艾叶味苦,微温无毒,有温气血、逐寒湿之功,又有芳香避秽之能。端午时节空气湿润,而艾叶的芳香新鲜,能祛除毒气,除污浊,净化空气,维持室内清洁卫生,起到消毒防范疾病的作用。此外,端午节常用的中草药还有菖蒲、青蒿、香茅、柚叶等,一起用水煎后当茶饮用,或者泡酒饮用,都有很好的疗效,可以预防疾病。二、饮食强身防病。雄黄性辛温,具有解虫蛇毒、燥湿、杀虫工效。由  相似文献   

12.
史申 《今日浙江》2021,(3):58-59
“花开色白皆天趣,布印成靛出自蓝”,这种以植物作为染料,用传统手法在纯棉织物上进行防染,形成蓝白图案的古老工艺--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以其清新天然的风格自成一派,表现出非凡的魅力。  相似文献   

13.
<正>居住在西双版纳州景洪市的傣族、哈尼族、布朗族、基诺族妇女均有染齿习俗。她们认为染齿很美,只有染齿,牙齿才好,才不会被虫蛀,才不会过早脱落。染齿,可分为染料染齿和嚼食槟榔染齿两种。染料染齿前夕,需要预先吃一些酸性水果,或者用酸汁涂抹一遍牙齿,让牙齿有"酸酥"之感时,再点燃一束松明,让松脂滴在瓦片或者木片上,再将黑烟熏集其上,刮其染齿。边熏烟,边刮染,连染数日,直至  相似文献   

14.
苗族的服饰     
在中国西南和中南部的贵州、湖南、云南和广西等省区,居住着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苗族。这个有五百零三万人口的民族以他们绚丽多彩的服饰著称。苗族的服饰花色纷繁,过去人们曾根据他们的穿戴而称呼他们为青苗、白苗、红苗、花苗,以及长裙苗、短裙苗等等。他们的穿著往往因地而异,如贵州西北部的苗族男子,穿著有花纹的麻布衣服,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氈;广西地区的苗族男子则穿亮布(用蓝靛和蛋青调染、干后布面发亮)对襟短褂,著长裤,头裹两丈长巾;居住在湖南西部的苗族妇女,上身著大襟右袵衣,下身穿裤子,衣袖、衣领和裤腿都镶有宽阔的花边;广西地区的苗族妇女则是上身著小领、右袝短衫,无扣,用布带系之,胸部罩一块棱形绣花胸围,腹部围一条围兜,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三全育人和协同育人的理念,以植物生长为视角丰富课程思政理念内涵,建立起"土、根、茎、蒂、果"与专业课课程思政各关键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借鉴植物生长过程中保障与促进养料和水分传递的做法,研究探索出一套具有推广性和指导意义,适合土木类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建设策略——"沃土、强根、护茎、固蒂",并在该理念和策略的指引下,从...  相似文献   

16.
<正>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人们一提天意就觉得是迷信,记得那时总在批判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与"天人感应"。认为高举"人定胜天"的旗帜才是人间正道。后来随着科技手段的不断进化,人们才发现,大自然不是取之不尽的源泉,当它屡遭破坏后还是会报复人类的。于是,人们又开始重视环境保护,重视"天之道",即大自然的规律。服饰养生有一条,也是应该顺应自然。早在先秦时期,有关天道的观念已经成熟,《周易》中即有:"天  相似文献   

17.
说到乐东,不能不提到黄流。黄流人,以及黄流中学曾经在海南人中有着不小的名气。黄流只是乐东目前11个镇中5个汉族镇中的一个。这5个汉族镇——佛罗、莺歌海、黄流、利国、九所从北到南依次沿乐东海岸线分布,黄流正好在中间。也许正是这样的居中地理位置,成就了黄流人后来的名气。在乐东,过去人们经常用“一根扁担挑起一家”来形容黄流人,据说,这既是在赞扬黄流人的勤劳肯干,也意在说明黄流人精于经营,尤其是商业经营。过去,黄流人起三更睡半夜跑生意,通过“一根扁担”在周边乡镇之间做起各种营生,因此,自古以来,这里的经济就比较发达,尤其…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一种根据棉纤维上的直接、还原、冰染、活性和硫化染料在不同的溶剂中被萃取的程度不同而进行分类的简单方法。我们之所以选棉纤维上的染料为分析研究的对象,是因为棉纺织品深受人们的青睐,而且其上面的染料种类多,有些难以萃取。因而单根棉纤维上染料的萃取,分析一直是法庭科学实验室中的一个难题。虽然在过去的文献中对棉纤维上染料的萃取分类方法也曾有过报导。如Clayton用稀氨水煮沸法鉴别直接染料;用Zn与16%HCI煮沸再用醋酸铅试纸鉴别硫化染料[1];Am·Dyest提出先脱色再染色,先氧化再还原的…  相似文献   

19.
在古代,藏书是一门学问。从清代孙从添的《藏书纪要》与叶德辉的《藏书十约》记述的详尽方法中,可窥一斑:藏书于石仓以防火;藏于高楼以防潮;将具有驱虫效果的植物汁液或矿物质染于纸上,例如黄柏、花椒甚至有毒的红丹(四氧化三铅),以防霉防蛀;到了唐宋时期,公家藏书每年例行要根据所在地域,  相似文献   

20.
明末清初云南社会经济大规模发展的年月 里,大理的白族人用天然板蓝根作染料,先是将白布染蓝,后来学着扎上布简单染一些花样,装饰日常用品,如手帕、头巾、窗帘、门帘之类,染着染着,染到今天成了一项蜚声世界的民间传统工艺,将文化、艺术和市场结合为一体,畅销全国,且大量出口到日本、欧美、东南亚各国,形成颇为壮观的民族文化产业。 扎染说简单并不简单,可也复杂不到哪儿去。原来染布用的板蓝根是野生的,后来用量大了,染布的人家就自己种植,可长到半人高,开粉色小花,每年三四月间收割下来,先将之泡出水,注到木制的大染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