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殷勇 《群众》2009,(5):63-64
执政者良好的形象必须经过内在素质的长期修炼和外在行为的自觉训练才能形成。现阶段我国的国情要求执政者既要有良好的文化素养、政治修养,又要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政治风貌。随着网络媒体迅猛发展,国内媒体环境逐渐向娱乐方向倾斜,各种猎奇新异、吸引受众眼球的新闻层出不穷.而执政者作为政界公众人物,不可避免地被置于媒体密集关注的视线中。执政者群体的日常言行、家庭成员情况、个人嗜好等,从多方面高频率地暴露在公众视野中。  相似文献   

2.
(一) 人情味,是指事实中本来就具有的足以动人感情的那种素质。新闻中的人情味,也就是把新闻事实中的种种喜、怒、哀、乐和新闻工作者的感情,有选择地通过文字传导给受众,以影响受众情绪,支配受众行为,获得积极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3.
名人效应     
王充闻 《辽宁人大》2008,(12):48-48
所谓“名人效应”,指的是名人作用所产生的效果,也就是借助名人的声望所达到的扩大影响力、增强吸引力的一种效应。它是社会文化现象与公众心理现象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所赖以存在的是受众与顾客的一种喜爱,一种关注,一种信任。  相似文献   

4.
煽情新闻是媒介以吸引最大数量的受众为目标而选择报道内容与形式的新闻类型,而其吸引受众的方式主要诉诸受众接受新闻时情感、情绪上的强烈变化.煽情新闻的易接受性虽有助于社会新成员加快社会化过程,但诉诸受众情绪性反应的内容选择往往使其成为一种腐化社会的公害.镜子式客观反映理论与公众知情权理论,是新闻煽情主义之道德辩护的主要依据,但这两种理论均不能逻辑地支持煽情新闻作为一种合乎道德的新闻类型.  相似文献   

5.
新闻价值一般理解为是新闻客体所具有的客观属性对于新闻主体需要的一种效应,它来源于新闻客体,取决于新闻主体,产生于新闻实践活动。对新闻活动中“新闻价值主体”进行探讨,必须从两个不同层次进行认识:一个是直接面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加工的新闻工作者;另一个便是面对经过选择加工并经过各种通道传播的新闻(作品)的受众。以受众为中心、以传者为主导,实现两个主体价值评价的最大重叠才能实现新闻价值最大化。  相似文献   

6.
田华  沈云霞 《求索》2007,(7):67-69
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既是我国政府主动打破信息的藩篱,尊重媒体、满足公众知情权、打造阳光政府的重要举措,又是政府公关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发言人充分利用议程设置功能,根据政府的需要,主动向媒体发布新闻信息,使政府的议程影响媒体的议程,进而影响公众的议程,对媒体的信息屏蔽也因之产生。对此,各级媒体和记者既要充分利用新闻发言人制度所带来的采访便利,又要打破新闻发言人制度所带来的隐形的信息藩篱,坚守媒体责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真正满足人民的知情权。  相似文献   

7.
新闻价值是新闻学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新闻工作的实践表明,不仅通讯员、记者采写新闻稿件需要用新闻价值这把“尺子”对事实进行筛选,而且编辑选用稿件和安排版面,也必须用新闻价值来量度。因此,正确认识新闻价值,科学地掌握这把“尺子”,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直接影响到新闻工作的实践。本文着重从新闻事实和受众的关系来考察新闻价值问题。  相似文献   

8.
肖鲁仁 《求索》2007,(7):186-187
经济新闻的价值结构不同于时政、社会、文体等新闻门类,影响力是经济新闻的核心价值。将影响力置于经济新闻价值构成要素之首是因为在分析新闻事实、传者与受众三者关系时要真正体现出受众本位意识。经济新闻的影响力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闻事实因传播而对人们生活所产生的影响力,一是解析新闻事件所引发的人们思维方式的更新。两种影响力中后一种影响力常常更加深刻而持久,这也是经济新闻引人入胜的奥秘所在。  相似文献   

9.
受众是信息传播链条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传播过程得以存在的前提和条件。近年来,新闻传播界的受众观念逐步得到了强化。做好新闻传播工作必须了解、尊重受众,已成了新闻工作者的共识。军事新闻传播作为人类传播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受众有哪些类型,具有何种特征,对军事新闻传播有哪些需求等,需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和把握。本文仅就军事新闻受众的需要,以及军队新闻媒体如何满足其需要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0.
心理学认为,人们在接受外界事物时,符合心理规律的,就容易接受;违背心理规律的,就不容易接受,甚至拒绝接受。同样道理,新闻宣传在作用于人的过程中,也与人的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组织新闻宣传工作必须研究受众的心理规律,尊重受众的兴趣、爱好、需要、情感,把握受众的心理接受能力、心理期望和心理反应,力求使新闻宣传更容易为受众所接受、所理解、所认同,进而引起共鸣,收到良好的效果。新闻宣传必须关注受众心理这是由新闻宣传事业的目的、媒体与受众的关系、新闻传播过程的特点及迅速崛起的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影响等因素所决定的。首先,从新闻宣传事业的目的看,关注受众心理是实现良好宣传效果的重要前提。新闻宣传的目的,从根本上说,是影响受众的意识和行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意识  相似文献   

11.
郭颖 《前沿》2011,(12):151-154
网络时代我国公民新闻兴起打破了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特权,使个人意见获得有力传播,社会弱势的意见和声音有了表达空间。但是,中国公民新闻的刚刚起步,对网络的管理也正在完善之中,中国公民新闻的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应采取强化播客的社会责任,强化公民记者的自律和加强主流媒体的适时引导等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12.
注意力是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媒体与受众连接的桥梁,增强互联网上马克思主义传播效果,必须抓住受众注意力这个关键,在新媒体中要发挥国家传播体系的强大功能,整合全球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内容资源和技术资源,做大做强新媒体;要尊重媒体规律,满足受众需求,提升新媒体环境中的新闻效应,关注百姓生活,关注社会脉动,反映真实的社情民意,并以思想的力量增强受众注意力,通过注意力的聚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从“被学习”向“高认知、高认同”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时事半月谈     
《小康》2020,(11)
正谭海清疫情好转之时,韩国又冒出了"N号房"事件。对于受众来说,这是被疫情新闻霸屏时少见的其他重大题材新闻。"N号房"事件让公众愤怒和恐惧的是:26万人"围观"却只有2人举报,把作恶和变态当常态,"水面之下"人性的恶还不知有多少……这对标榜人权法制国家、儒家思想融入血液的韩国来说,是巨大丑闻与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4.
新闻是不是商品 ,这是个长期以来有争议的问题。笔者亦想谈谈自己的意见 ,以供商榷。一、新闻客观上具有商品属性新闻是否具有商品属性?笔者认为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 ,用实践来检验理论的正确与否。首先 ,确认一种东西是不是商品 ,要看它是否具有商品的基本属性。新闻客观上具有商品的基本属性 ,即使用价值和价值。新闻具有使用价值 ,因为新闻所提供的信息能够满足受众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需求 ,它能够帮助受众认知周围的世界 ,从而使受众根据新闻信息对自己的经济活动、社会活动作出判断 ,由…  相似文献   

15.
<正> 霍金又一次来到中国,这早已不是新闻。然而,当我们用鲜花和掌声热烈欢迎这位带有传奇色彩的伟大科学家到来时,他是否也真正由衷地感到高兴呢?我看未必。这既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有意给公众泼冷水。其实,用不着霍金先生明言,只要看一下媒体记者究竟想从霍金身上“挖掘”出哪些新闻,就不难找出答案了。霍金属于世界顶尖级的科学家,这次到杭州是来出席学术会议的。中国记者(包括公众)对霍金的关注,恐怕远远出乎他的意料。可是,当数家媒体被允许提出10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贵刊2011年第25期《全民记者时代,法官何为?》一文中,做好法院法官之答卷要有新闻敏感性,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理念,不难看出在案件信息聚焦化的围观时代,司法对于民意的重视。这样的重视维护了公众对法律的信心,反映了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对于民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中国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新闻工作者成为公众极为关注的一个群体。新闻工作者以其特殊的定位、身份与权利,铸就了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布衣宰相”、“无冕之王”的特殊地位,这就使得新闻工作者的行为对于广大受众和现实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加强新闻工作者的新闻职业道德修养也相应地被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自“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如何加强新闻工作者的新闻职业道德修养,是近年来受到社会及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其重要性和迫切性随着社会发展也日渐凸显。  相似文献   

18.
从古到今,人类社会的历史证明这样一个道路:权力总是有无限膨胀的倾向,无论什么样的社会形态,没有监督的权力是可怕的权力。虽然《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新闻记者持新闻记者证依法从事新闻采访活动受法律保护。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应为合法的新闻采访活动提供必要的便利和保障";"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干扰、阻挠新闻机构及其新闻记者合法的采访活动"。但在许多场合下,本应公开让公众所知悉的信息却被控制在特定单位或人的手里。  相似文献   

19.
孙慧 《新东方》2008,(7):61-64
“谈话”是人类最普通和最基本的信息传播及交流方式。“谈话”以节目的样式出现,在公共注视的空间里呈现出新闻背后的新闻,或者个人的生存状态,这是电视给“谈话”赋予的新含义。一般意义上说,“电视谈话节目是指由主持人邀集有关人士及受众,围绕公众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在轻松和谐、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展开讨论的群言式言论节目”。  相似文献   

20.
高源 《前沿》2012,(20):13-15
本文通过分析一般意义上的新闻传播过程,结合国际冲突行为特点,归纳出国际冲突新闻传播是职业新闻传播者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广泛、迅速和连续地把有关主权国家争执、争端的新闻传递给受众并引起受众反馈的双向传播过程,以及国际冲突新闻传播的广泛性、冲突性和连续性的特点,进而分析了国际冲突中新闻媒体与政府和公众的互动,指出避免冲突的持久与升级,媒体和政府应该承担起的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