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邵乐韵 《新民周刊》2012,(25):24-28
一向对"国际友人"和"外宾"怀有好奇心的中国人,开始琢磨:怎么周围出现了那么多低素质的老外甚至"洋垃圾"?是本性暴露,还是入乡随"俗"、橘枳之变?一切争议,从一个猥琐老外在北京街头猥亵一名中国女子开始。紧接着,火车上一名俄罗斯大提琴手的脚丫和"臭"嘴  相似文献   

2.
侯磊 《新民周刊》2012,(3):90-90
实际上不论民主有用与否,它都是存在的,和每个人生活相关的。我们不再谈论外国怎么好而中国怎么不好,要谈论这一地区的民主是否与之相适应。曾经和一位"北漂"的欧洲老外聊起他们本国的民主,没想到他上来一句就是:  相似文献   

3.
《新民周刊》2012,(46):22-23
许多初出国门的中国旅游者曾经觉得老外很夸张:天刚擦黑一家家铺子就都关门了,周日里甚至整天都不开门,怎么看都不像正经做生意的样子。老外也觉得中国人很夸张:买东西嘛,多大点事儿,居然成了旅游的一大关键词?到底是谁夸张呢?如果我们仔细琢磨一下,大概真的会哑然失笑:一大堆中国人深更半夜守在电脑前"抢跑道",把一个莫名其妙的"...  相似文献   

4.
胡展奋 《新民周刊》2012,(25):22-23
当20年前,举国热议"北京人在纽约"时,所有人大概都不会想到,20年后,我们会热议"老外在中国"。是啊,三十年风水轮流转。想当年,只要天生一对蓝招子,外配一张一目了然的洋面孔,普通话带点儿化音,双臂最好金毛茸  相似文献   

5.
邵乐韵 《新民周刊》2012,(25):32-33
"随着中国快速发展,未来中国的农民工将由西方人取代,所以他们得提前适应一下。"近日,一组名为《中国2050》的摄影作品在网上被疯狂转载,片中的主角均是外国人,扮演着中国社会中的底层劳动者,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反差。网友感叹,真盼望"外国民工"时代早日到来,自己也开个工厂专雇老外。  相似文献   

6.
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的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帷幕。杜鲁门主义成为当时世界舆论的焦点。本文意在把时空往前移至1947年的历史现场,利用亲历、亲见、亲闻的时人评论,探讨当时中国各界人士是如何看待杜鲁门主义、如何看待战争与和平,又如何看待美国的对华政策,使我们后人进一步走近历史,了解这一历史事件在中国所引起的反响,了解当时中国民众心里之所想,舆论之所在。  相似文献   

7.
韩流开始在中国流行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韩流的传入为中国人提供了可以体验更多外来文化的机会。通过韩流,中国人不仅了解和认识了韩国和韩国文化,而且受其启发,在传统文化保护和继承、文化产业和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国文化"走出去"等方面采取了积极措施。由于中韩两国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同源,中国人对韩流及韩国文化没有太多的异化感和隔阂感,总体接受过程较为平顺。由于每个人成长背景、受教育程度、喜好标准和审美取向等不同,中国人看待韩流的文化心理也不尽相同。韩流若能克服自身的局限性,还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文化建设领域,两国应发挥各自的优势,通力合作,并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中不断汲取营养,继续为两国的关系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力量。  相似文献   

8.
自"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柬埔寨、缅甸和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多次出现关于中国劳工的争议与谣言,引起了这些国家政府和民众的广泛关注,缅甸甚至发生打砸抢事件,损害了中国劳工的权益,也影响了中国和中国企业的国际形象。这类争议的核心在于中国是否大量输出了低技能工人,抢夺了当地人的工作机会,损害了所在国的社会与经济秩序。以印尼为例,由于印尼的技术工人较少,时间观念淡薄,工作效率低下,为加快项目的推进,投资印尼的中企在用工问题上也有许多无奈。中国劳工的争议问题有其经济、政治、制度和国际等诸多因素,需要理性看待,综合解决。两国政府、企业和学界都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中国劳工的争议问题,使中国与印尼等东南亚各国更好地对接与推进  相似文献   

9.
编与读     
《新民周刊》2012,(26):8-8
《老外变"坏"?》(2012年第25期)中国人走到了今天,才发现其实中国人、外国人都一样:有穷的,有富的;有素质高的,有低的;有走运的,有不走运的;有美的,有丑的……随着国力的强大,国人不知不觉中,变得自信了,也应该自信了。北京白马啸西风不单单是外国人难混,中国人自己也难混,说明环境恶劣了。上海尉雪  相似文献   

10.
如果只能依赖成本优势,那么中国公司的天花板已经越来越近了。一位外企的高管朋友谈到中国企业的竞争时,认为中国企业在后面追赶时很厉害,等到超过对手了,反而很容易出现危机。这让我回想起一位通信公司朋友的话:现在老外打不过我们,所以他们的策略就是撑死我们。因为中国公司还没有准备好做世界第一。中国公司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不过是...  相似文献   

11.
谭渊 《德国研究》2014,(2):113-123
早在古代希腊罗马人当中,中国就已作为丝绸之国而闻名。中世纪时,德国人将中国称为"赛里斯"和"契丹"。在德语文学作品中,赛里斯首先作为梦幻般的丝绸之国出现在13世纪沃尔夫拉姆的英雄史诗《帕其伐尔》中。在15世纪诗人罗森斯普吕特的《祝酒歌》中,"契丹大汗"则与传说中的东方基督教国王"约翰长老"一起以巨富形象出现。通过对"赛里斯"、"契丹"和"约翰长老"的源流进行梳理,本文再现了中国形象在中世纪德国演变的过程,并揭示出德国历史、宗教、政治因素对建构中国形象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林莺 《法国研究》2014,(1):61-63
法国小说中的中国镜像,不仅体现了"东学西渐"的魅力,更是以一种"二元对立"的基调使东西文化产生碰撞。中国文化对于法国思想、文学具有一定的浸润作用,法国作家在展示自己民族个性的同时也汲取着中国元素,形成了"法国人视域下的中国镜像",福柯的话语理论就很好的解释了这种"异质"文学风格的产生。"法国人视域下的中国镜像"从本质上反映了东方的神秘和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同时也是对于个体自身反思所产生的"他者"环境下的"自者"实现以及对于自身之"道"的体悟。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中国与马来西亚的关系发展势头良好,笔者以马来西亚的<新海峡时报>2002-2003年中关于中国的新闻作为分析的样本,试图从中分析出马来西亚如何看待正在崛起的中国.  相似文献   

14.
过去几年中国与东盟国家围绕南海问题产生的争议,在中国和东盟方面都引发了对中国—东盟关系的反思,一些人甚至提出了中国分化东盟的观点。从中国发展战略的内源性出发,本文认为东盟在中国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中国重视东盟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及区域合作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因此,中国分化东盟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然而必须承认,中国—东盟合作目前确实面临互信约束,部分东盟成员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仍在犹豫观望。从双边关系的发展来看,中国与东盟合作前景广阔,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双方要共同努力消除互信赤字,这样才能真正在利益共享中逐步走向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5.
江迅 《新民周刊》2012,(6):23-23
香港人相信,能用不平凡的方式看待平凡之事的人,才是不平凡的人。刚从纽约参加联合国总部一个会议回到香港。距离情人节不到一周,走在纽约第五大道,浓浓的巧克力情意四处弥漫。美国恋人们都在巧克力中找到慰藉。美国恋人在2011年一个情人节花费7亿美元吃巧克力,全球巧克力市场每年是900亿美元。这世界,与巧克力恋爱的最大单一市场...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外交有必要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中国的关系性思维与西方政治哲学的思维方式迥异。中国古典政治哲学以先秦诸子为源流,有"天道仁札"的通贯系统。"天"是中国人心中万事万物的本原和统摄;自"天"下降有"道"、"仁"和"礼"的范畴,它们开始关乎人间秩序。通过系统整理以"仁"为核心的关系性政治哲学,文章进而为汇通中国传统和现有国际体系的话语打下基础,为中国外交的顶层、观念设计,甚至为世界政治和全球治理提供智力支持。以中国上升的物质实力为依托,沟通西方社会哲学思潮的语言学、存在主义、关系和实践等本体论转向,这一顶层设计可以通过系统性反思现有国际社会话语体系来突破中国软实力建设的瓶颈。中国理应在关键大国关系的构建、区域合作和全球治理的世界秩序想象中创造性地运用这一政治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17.
《新民周刊》2022,(33):6-7
2021年,为迎接党的百年华诞,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的指导和中共上海市委网信办的支持下,中共上海市委对外宣传办公室与新民晚报社联合推出《百年大党·老外讲故事》百集融媒体产品,取得了空前成功。“老外讲故事”也成为上海的知名IP。  相似文献   

18.
孙敏 《法国研究》2009,(2):5-11
虽然法国人对中国装潢图案颇多借鉴,但是对中国画的兴趣在十九世纪前并不浓厚。十九世纪初,对中国画兴趣的产生和发展源自日本“浮世绘”。法国人究竟在何种历史环境下重新发现中国画的魅力,又是如何看待中国画,这是本文探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中国点心在泰民族中的传播呈现阶段性的不同.唐代以前,泰族先人百越人在与汉人杂居时,引入源自中原的米线食,冠名"中国点心"--"可浓津";唐代以后,中国蓬勃发展的点心文化随着华人移民传播到东南亚,以闽南肉面和潮州馃条为代表,逐渐在暹罗推广,闽南话"肉面"和潮州话"馃条"被借入泰语;晚清广府以点心为主要内涵的广式饮茶文化推动中国点心在泰国的传播,粤语"点心"留在泰语中成为语言印记.各阶段传播的中国点心均在20世纪50年代泰国社会经济繁荣发展之后才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20.
1899年,内藤湖南第一次踏上中国大陆,就此开始了与中国文人之间的正式交往。在这期间,内藤湖南与中国知识分子展开交往,潜在地批判改良派的知识分子,高度赞美与自己抱有一样志向的"有识之士",与一批从事汉学研究、诗歌创作的文人形成了"唱和"的挚友。就在这样的交往之中,内藤湖南奠定了自己从事学问、研究中国的远大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