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是富有生命力的理论,它历经百年而不衰,在人类社会遇到挫折时又时常被记起,而且现在仍在世界的东方熠熠生辉地展开、实践。这不仅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本身所具有的科学性与真理性,更为关键的是,它在发展过程中能够深入人心、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思想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2.
清末民初,西学东渐的盛行促使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为广大国人所接受,是因其与中国文化有很多契合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离不开其与中国文化的日渐靠拢和融合,中国文化的本位性日益凸显,渐成趋势。以中国文化为本位,吸纳马克思主义和西方文化的合理因素,形成既保留中国文化基因又适合现代社会的新型文化,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从近代中国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对中国文化的摧残引起了国人对中国文化的高度重视。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完成了对中国文化的价值重估,达成了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前提。随后,正确回答了作为“外来文化”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从文化的角度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同时,一场关于“民族形式”的讨论又在客观上厘清了马克思主义如何实现中国化的问题。最后,在回答中国文化如何继续发展的问题中,形成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总体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伴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前进的。  相似文献   

4.
谢双明 《传承》2011,(29):24-25,65
东方国家长期受到封建君主专制的统治,广大农民没有政治权利和人身自由,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希望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列宁则提出推翻沙皇专制,建立无产阶级和农民专政的纲领。毛泽东推翻压在中国农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广大农民从政治上翻了身。经典作家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在探索政治上如何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方面给后人留下了十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的霸权理论一直被人们所忽视。实际上,马克思主义霸权理论的内容极其丰富,马克思揭露和批判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东方国家的侵略、奴役和压迫等政治和经济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卢森堡、布哈林和列宁也主要从经济角度剖析西方发达国家对落后国家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马克思主义的霸权理论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后殖民主义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揭示和批判是马克思主义霸权理论的当代回应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我国建设文化强国和发展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在于,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出发点,运用先进的、科学的文化观和文化理论,发展契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符合广大人民利益的先进文化,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7.
汪勇 《理论月刊》2012,(4):13-16
红色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共同浴血奋斗所创造的民族文化、大众文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红色文化形成的源头和基础,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产物和结晶;红色文化是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精神诉求和有效载体.在当下,弘扬红色文化与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共同的根本目的,即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诉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更好地谋求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8.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的贡献陈国新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9.
辛斌 《现代领导》2001,(5):16-17
“新经济”潮起潮涌。世界东方经济发展较快的日本、亚洲“四小龙”和中国等国家、地区,到底足受西方文化还是受东方文化影响推动其经济发展过程的?专家学者们对此意见不一。新加坡李光耀原来认为是东方文化,后来又说是西方文化,最近还是认为东方文化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新时代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的必然要求,是把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优势进一步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迫切需要。那么,在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中如何传承发展好中华传统美德?在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又如何强化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作用?近日,由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时代中华传统美德研究基地等主办的"第二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高端论坛",聚焦了"中华传统美德与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这一实践主题,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内十余所知名高校的60多位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1.
李张容 《长白学刊》2021,(1):149-15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有特定的实践基础和理论诉求,也有特殊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土壤。因此,从理论上来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向度、理论向度和文化向度的充分展开过程。然而,由于历史上革命任务的紧迫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向度和理论向度充分展开而具有外显性,并得到学界的重点关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向度或文化动因问题则相对弱化而具有内隐性,也没有得到学界充足的重视。从近代中国文化发展视角来分析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能够为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提供另外一种面相。以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提出为例来看,在近代中国文化发展的逻辑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构建"中华民族的新文化"的过程中,随着自身对文化民族性关注度的提升而必然要提出的重要概念。在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时代,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提出的文化动因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理论具有放眼世界的全球视野。它们以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和社会建设理论为指导,又吸取了非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益成分;它以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为历史依据,又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追寻现代化的成败经验;它从世界发展的大局中判断中国的发展形势,并据此确立了当今中国的发展战略和中国参与和谐世界建设的积极姿态。  相似文献   

13.
内在凝聚力在文化软实力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考量、认识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就应当强化国人对当代条件下我国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这又应当以反映当下中国社会客观现实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理性论点,整合所有可以吸收、容纳的思想文化资源,在当下实践中构建出一个为全国广大人民群众都认同的核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4.
内在凝聚力在文化软实力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这个角度采考量、认识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就应当强化国人对当代务件下我国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这又应当以反映当下中国社会客观现实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理性论点,整合所有可以吸收、容纳的思想文化资源,在当下实践中构建出一个为全国广大人民群众都认同的核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5.
作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一生耕耘,其思想内容丰富深刻。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理论散见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献中,洞察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理论,需要回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从而审视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理论的精神实质及内在逻辑。这对于富有代表性的东方民族国家中国的社会发展进步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布庆荣 《前沿》2007,(11):201-205
在西方长达五百多年的现代化进程中,西方的古典文化传统并没有中断或丢弃;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殖民主义入侵,东方国家开始了现代化进程,尽管如此,东方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大多也没有中断和丢弃。历史表明,对于近代中国而言,"中体西用"正是接纳西方文化的同时又保存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佳方式,它达到了时代的理论高峰,不仅是西方文化中国化的必要途径和过渡环节,也是当时中国现代化走向西方化的指导思想和精神旗帜。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是因为他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精神 ,并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创新成为推动邓小平理论形成发展的动力 ,是其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邓小平在中国发展的重大转折关头 ,解决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个严峻课题。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 ,一个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东方大国 ,如何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去实现理应在前一个社会形态中完成的工业化、市场化、现代化 ,建设一个全新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找不到现成的答案。要解决这个…  相似文献   

18.
东方社会的解放和发展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晚年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他们依据各个国家的不同社会历史状况对其发展给出了不同判断。马克思认为,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正经历着从前资本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型的“阵痛”期,而奴隶制改革后的俄国则拥有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机遇,这个伟大设想为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雏形。两种判断体现了马克思总是从“最过硬的事实”出发进行理论研究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正确把握其东方社会解放理论及其研究方法,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历史和逻辑的视角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是统一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国现代化的顺利发展提供了政治条件、确立了价值取向,中国现代化又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主题内容、找到了现实途径.自建国以来,我们党一步步地从器物、制度(体制)、文化以致人学观层面实现和推进着中国的现代化,实质上也是在一步步地实现和推进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当前,自觉认识并在实践中做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的统一,不仅成为我们的事业能否持续而成功地发展的关键,而且还为我们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世界的发展提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
何中华 《长白学刊》2021,(1):142-148,F0002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必须有机地融入中国文化及其传统。因此,从中国国情的角度了解并把握中国文化的特质,对于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学理上的可能性具有重要的前提意义。土地、农民、儒学,既是中国国情的特点,又塑造着中国传统文化本身。从明清之际的"西学中源"说,到晚近的"马克思主义中源"说,虽然是特定历史语境中的某种文化心态的反映,但也从某个侧面折射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创造性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熟谙中国国情。由中国国情所塑造的中国文化背景,在自觉和无意识的双重意义上,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