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为什么要研究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刘晓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场由官方组织的群众性运动。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不仅改变了一代青年的人生道路,还牵动了亿万城镇居民的切身利益,当知识青年散布到广大农村后,又使为数众多的...  相似文献   

2.
世纪回眸     
1968年──1971年 中国掀起知识青年 上山下乡热潮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的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自此,全国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于1955年。60年代,中央和各地成立了城镇知青上山下乡的专门办事机构,在全国范围内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这一工作,使规模不断增大,当时仅上海市就有10万知识青年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968年以后,我国每年都有大批知识青年到农村安家落户,截止1978年底,总计已达1623万余人,国家和企…  相似文献   

3.
今年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30周年。始于1969年的这场运动席卷了几乎整整一代中国青年。在这场运动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们经历各异、心态也各异,但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所谓的“知青情结”。人生中的这一段插曲,在他们生命中留下的印痕是那样的深刻,永远都无法解开……  相似文献   

4.
马昌海 《理论月刊》2009,(5):141-144
由于城市财政、粮食物资供应和就业问题无法解决,中国走上了一条与世界城市化进程相反的道路.在彻底否定"文革"前17年教育的前提之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还被赋予了强制动员性的政治涵义.  相似文献   

5.
《传承》2006,(Z1)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城市人口积压,单一经济体制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日益突出,劳动就业的出路越来越窄。1950年代国家开始鼓励部分城镇知识青年支援农村和边疆建设,缓解城市就业压力。此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逐渐成为调节城乡劳动力的重要一环。同时,许多城市有志青年也渴望到农村去,希望有一番作为。1968年12月,毛泽东发出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于是,全国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一度震撼全国、轰动全世界的红卫兵运动被轰轰烈烈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所代替。如果说“文革”前的“知青上山下乡”是劳…  相似文献   

6.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研究需要深化■李玉琦“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从这段语录正式发表算起,到1998年底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经过了整整30年。受这条语录的感召上山下乡的城镇知识青年们,也基本上回到了城里。虽然这条语录深深地印...  相似文献   

7.
20世纪60年代初的湖南青年上山下乡,是湖南当代史上重大事件。据统计,湖南将近100万人参加了这次运动。这一事件牵动了湖南人民千家万户,影响极大。多年来众说纷纭。本文从当时的国情、省情入手,对湖南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8.
曾经,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号召下,全国有1700万城市知识青年陆续到农村安家落户,形成了一场历时十年、声势浩大的“上山下乡”运动。时隔30多年后,尤其近年来,大学生奔赴农村创业、任“村官”形成风潮,掀起了一股新的“上山下乡”热。所不同的是,新“上山下乡”是大学生把现代科学知识、新文明带到农村去。  相似文献   

9.
10年"文化大革命"产生了许多"新生事物","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曾是其中之一.虽然这段历史已成往昔,但究竟这场曾一度涉及全国千家万户,影响各条战线人们利益,对一代青年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运动应如何评价,这一代青年在上山下乡运动中的所作所为应如何评估,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问题,需要给予符合历史实际的回答.  相似文献   

10.
家庭出身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吴丽萍从50年代到70年代,出身问题曾经困扰了千千万万的中国青年,它作为划分阶级阵线的一个基本尺度,可以决定着谁能够下地狱、谁能上天堂。所谓家庭出身,是由本人家庭的阶级成份决定的,而成份又是根据该家庭解放前三年的经济地位来...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答录(上)问/边彦军,张素华答/张化一代人的追寻问人:发生在中国50、60年代以至70年代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一事,曾经牵涉到千家万户,在中国现代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它是怎么兴起的?有着怎样的社会背景?它和毛泽东又有什么...  相似文献   

12.
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历史分期方奕我和多数人的主要分歧并不在于将上山下乡分成两个阶段还是三个阶段,而是我将上山下乡第二阶段的起始时间由一般所认为的1966年或1967年推前到1962年,这似乎是一个根本性的分歧,因为这将确定上山下乡的历史转折点。应该说...  相似文献   

13.
也谈中国知青史的历史分期柳建辉《中国青年研究》1995年第4期发表方奕同志《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历史分期》一文,读后令人欣慰。作为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同行,深感问题提出的必要。许多历史课题的解决,各种不同观点的争鸣确是必经之途。正是本着这样的愿望,笔者提...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答录(下)问/边彦军,张素华答/张化高涨与扭曲提问人:到“文革”时期,知青上山下乡又掀起一个高潮。怎么看待这一时期的知青上山下乡呢?张化: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历史条件下,知青上山下乡变成了一场政治运动,成了那场史无前例...  相似文献   

15.
1968年12月,毛泽东大手一挥.1700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走上了与贫下中农相结合的道路。那年刘芳还不满18岁.她与班上的5名同学一起,踏上了奔赴革命圣地延安的列车。  相似文献   

16.
徐大华 《春秋》2009,(4):32-34
1968年下半年,我作为滕州首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被安置到原滕县龙阳公社沙土大队李家沙土生产小队落户,在那里生活了两年多。两年多的知青生涯使我受益匪浅,虽然距今40多年了,但那段生活经历终身难忘。由于是第一批的缘故,为了扩大影响,推动上山下乡运动进一步开展,1968年9月9日晚,  相似文献   

17.
“知青与社会转型”研讨会综述李玉琦最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知青日记选编》和《知青书信选编》引起关注。两本书收录了1968~1979年知识青年写的400余篇日记和100余封信件,从不同层面真实再现了当年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的...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其初衷试图结合支援农业发展,探索一条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道路.这一工作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延续了27年. 周恩来十分关心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一再要求中央有关部门和各级党政机关对下乡知青要做到“国家关心,负责到底”,而自己首先身体力行,心系知青,为他们的妥善安置和健康成长,付出了无数的心血.广大知青也无比崇敬和深情爱戴周总理.  相似文献   

19.
一九六五年一月四日一九六四年我省动员城镇知识青年和闲散劳动力下乡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据去年十二月上旬的统计,全省已动员×万×千×百×××名知识青年和闲散劳动力到农村安家落户,完成安置计划的百分之九十七。这批到农村去的青年,大部分到社办林场,有部分插队。他们一般都表现很好,劳动积极,政治热情高,愿意立志于农村。但是,应当看到,他们下去的时间不长,还存在着不少困难,生产、生活等具体问题,还未得到切实解决。要使这部分青年真正地、长期地在农村扎根安家,还必须做许多细  相似文献   

20.
1978年12月,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在此之前,全国知青工作会议刚刚闭幕,出台了一系列新的知青政策。在此之后,大批的知识青年返回城镇,到了1980年,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讲,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方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