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知青,是整整一代人不想忘记,也无法忘记,是想说成辉煌,其实又很悲凉的历史。知青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称谓,这里面包含着历史的、文化的、现实的、世俗的,以至于政治的概念。单从字眼的表层来诠释,它是泛指有知识和文化的年轻人,可从中国对知青这个词汇的社会认同来说,已经成为了对毛泽东在1968年12月份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后上山下乡的高、初中学生的专用术语,后来也将1964、1965年及1968年以后到农村去的中学生囊括其中。所谓知青文学、知青电影、知青现象、知…  相似文献   

2.
1998年,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30周年,沉寂了一段时间的知青话题,忽然又热了一阵,又出版了一批知青题材的图书。遗憾的是,除了知青老照片的选本能火爆一气,文字为主的大抵炒冷饭。报纸上的评论文章,多是冷言奚落。总是插队那点儿事,像祥林嫂反复叨唠孩子丢了:“我真傻……”听者越来越少。有位著名的知青作家,在这一年勉强写下一篇有关知青的文字,然后郑重声明:就这一话题,从此封笔。没有新意,他们谈腻了。不让他们再谈知青话题,他们会感恩戴德。十年前,《北大荒风云录》出版时,声称知青话题是“超世纪的话题”,终于到…  相似文献   

3.
周恩来关心﹃出身不好﹄的下乡知青刘文杰1955年兴起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曾经延续了1/4世纪,涉及全国城镇几千万个家庭。知青运动涉及面如此广,必然影响到政策的方方面面,这也和当时的统战政策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出身不好”的下乡知青,在农村受到不...  相似文献   

4.
“知青与社会转型”研讨会综述李玉琦最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知青日记选编》和《知青书信选编》引起关注。两本书收录了1968~1979年知识青年写的400余篇日记和100余封信件,从不同层面真实再现了当年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的...  相似文献   

5.
座谈综述:“知青”研究的现状与未来方奕整理“知青”问题多年来一直为社会所关注,更有一些热心的研究者不畏艰辛,长期致力于此,并取得了初步成果。为了推进“知青”问题研究的进程,使其更加适应时代的要求,1994年12月16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运史所在京...  相似文献   

6.
17岁那年,我去大渡河畔的泸定农村当知青。 记得学校一宣布我们所要去的地方后,我就下去了。其他同学东折腾西折腾,直拖到半年后才来。那时当知青,国家要先供应一年的口粮,第二年才和当地农民一道进入粮食分配。我是提前半年下的乡,可刚到小春分配时,公社就把该供应给我的半年口粮断了。小春分配只有一些粗粮,对于我这个城里来的知青可想而知是什么滋味。特别是看到那些后下来的同学可以吃上整整一年的白米干饭,我更感到不公道,就给甘孜州知青办公室写了一封信。半个月后,州知青办回信了,说我的日粮应供应一年,信的末尾还盖…  相似文献   

7.
龚政文 《求索》2010,(1):183-184
新世纪以来,韩少功在一系列重要作品中进行了知青叙事,塑造了一个知青群像。他既叙写了他们的本事——知青生活,再现了那一段热血岁月;也交代了他们的后史——改革开放后分化失落的命运轨迹。这种叙事,既暗合又超越于社会上的知青怀旧潮,表现了惊人的客观冷静和深沉的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8.
丁世华 《春秋》2014,(3):20-22
正1982年10月,一位女知青斗胆上书,请求把下乡知青的农龄改为工龄,此信最终惊动了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并对这封信作了重要批示。1985年,国家劳动人事部颁发了23号文件——《关于解决原下乡知识青年插队期间工龄计算问题的通知》,文件明确规定:知青在下放农村劳动期间的农龄一律算作工龄。闻讯的知青们奔走相告,欣喜若狂。写这封信的女知青名字叫萧芸。  相似文献   

9.
李林 《春秋》2014,(1):40-41
1974年底,我中学毕业后和哥哥一起随省文教系统下乡到曲阜县时庄公社立新大队,开始了我为期两年的知青生活。下乡后的第一年,我同其他知青一起在生产队的果园劳动;第二年(1975年的下半年)我便被安排到邻村的黄村学校干起了民办教师。到了1976年10月后,由于我被招工到山东徂阳化工厂,从而恋恋不舍地离开了非常喜爱的民办教师...  相似文献   

10.
特别推荐     
《上海支部生活》2009,(3):56-56
1977年12月高考制度的恢复是“总设计师”邓小平书就的大手笔,也为日后中国社会的变革埋下重要伏笔,为改革开放奏响了前奏曲。影片中的故事描写的是东北某农场一群来自北京和上海的知青,他们中有被分场革委会主任老迟看好的接班人北京知青潘志友;还有不堪农场生活、苦苦期待改变“知识青年”命运的上海知青强子、陈琼、小根宝等。在那个意义非凡的夏秋之际,高考制度的变革让几乎在苦中作乐的环境中日益麻木的他们看到了希望……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答录(下)问/边彦军,张素华答/张化高涨与扭曲提问人:到“文革”时期,知青上山下乡又掀起一个高潮。怎么看待这一时期的知青上山下乡呢?张化: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历史条件下,知青上山下乡变成了一场政治运动,成了那场史无前例...  相似文献   

12.
编者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已经20年了;我国的改革开放也已经走过了整整20年的历程。20年的实践证明:没有真理标准讨论,就没有拨乱反正和解放思想,就没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没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这20年来中...  相似文献   

13.
红卫兵集团向知青集团的历史性过渡(续一)杨健红卫兵集团向知青集团过渡的历史时期,也正是沙龙活动最为活跃的一个时期。这种沙龙活动为红卫兵向知青角色过渡,对知青话语的成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实际上成为知青话语的产床。1.徐浩渊沙龙甘铁生说:九大之后,在...  相似文献   

14.
近日.由垦利县档案局编辑的《青春奉献黄河口》出版发行。该书以青春印象、难忘岁月、档案资料等三个主要篇目构成.包括300余张知青图片、45篇知青回忆文章、34件知青相关文件资料,共计42万余字。展现了当年该县下乡回乡、五一农场和山东生产建设兵团下乡共计6674名知青的追求、思索和奉献历程。  相似文献   

15.
历史勾勒:内蒙与东北的知青文艺■杨健从“上山下乡”分布的区域来看,知青大致可以分为边疆、内地两个部分。以这两部分的知青群体为创作主体的知青文艺,可分为三大类:以环边疆的建设兵团(新疆、内蒙、黑龙江、海南岛、云南)为第一类,以内地贫困农村(如山西、陕西...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中国知青史》的初澜■定宜庄在我与刘小萌合著的《中国知青史》中,我承担的是《初澜》部分,内容从1953年写至1968年。这就是说,在全书的12章中,有10章讲述的是“文革”之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过程,而在这本书出版前后,已有不止一个我的同龄人...  相似文献   

17.
"文革"期间,曾有数万北京知识青年赴延安地区插队落户.70年代中期以后,一批又一批知青离开延安,但在"大退潮"之后,仍有少数知青留下.他们的现状如何?1990年7月,笔者带大学生到陕西省延安地区宜川县做社会调查.就这个问题在宜川县走访了几位知青以及有关领导干部.1969年1月,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口号下,第一批3千多名北京知识青年来到宜川县.1975年,又有一些北京知青到来.这些知青来自北京城区和近郊区,大部分  相似文献   

18.
尤冬克 《前沿》2013,(13):189-192
知青小说就是“城里人下乡”的乡土叙事,知青小说对“乡土”如何表现与表现如何,是评价知青小说意义,预估知青小说价值的重要标准.本文理析了知青乡土叙事的层递关系,分析了知青乡土叙事普遍存在的问题,对认知新文学今日之流变,对后知青文学的发展有认识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知青是共和国发展史上不可磨灭的一段印记。1969年2月28日,古田县第一批知青开始"上山下乡",总计有7000多名到各公社插队落户。1970年农历正月初七,福清县第一批知青也来到古田,此后陆续有5批福清知青到古田大桥、吉巷、凤都、鹤塘、杉洋、卓洋、泮洋、大甲等8个公社58个大队及边远山村插队落户。他们战胜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在劳动中了解农村,了解农业,了解农民,和农民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相似文献   

20.
闻载 《现代领导》2010,(12):5-5
1969年1月,延安市文安驿镇梁家河村来了一群北京知青。其中一人就是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