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中后期,世界各国开始兴起了一种以治理社区内的犯罪活动以及维护社区秩序与安全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治安与犯罪问题解决活动,即COPPS,并且把社区治安与犯罪问题解决上升为一种战略高度来处理社区内外部的各种问题、矛盾与纠纷,各国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COPPS战略对于我国农村矛盾的化解工作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充分的挖掘农村社区在我国农村矛盾化解中的重要作用,以维护农村社区的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2.
乡镇政府是我国农村最基层的政权组织,是社会的基础,是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组织者.乡镇政府的职能运行能否适合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形势,是关系到我国政治稳定、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大事.  相似文献   

3.
夏周青 《求实》2012,(Z1):164-166
如何建立资源高效利用、要素合理配置、农民持续增收、生态逐步改善的新型农业生产体系和不断提高农村社区综合生产能力,这不仅关系到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成败,更关系到粮食安全和农村社区发展。因此,要提高农村社区综合生产能力,发挥和健全农村社区的经济功能;要系统分析,立  相似文献   

4.
中国当代新农村社区建设的现实条件及路径选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自然村落的衰败与现代社区的崛起以及新农村建设中国家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与居住环境的投入是新农村社区建设的两大主题背景。我国新农村社区大致分为城市化扩张下的农村社区模式、“就地城镇化”下的农村社区模式和“村民自治”体制下的农村社区模式三种类型,其中第二种是适宜在我国推广的模式。农村社区建设可分建设农村社区、构建社区自治机制两大步来进行。  相似文献   

5.
《求实》2014,(2)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大量青壮年外流,导致农村社会出现了空心化。空心化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必须在新的条件下重建农村社区。重建农村社区,必须将经济、政治、文化、服务各要素协同,政府、社会、社区居民广泛参与:发展农业生产,壮大集体经济;培育自主力量,强化村民自治;加强社区建设,完善服务体系;增强社区意识,重建社区认同。  相似文献   

6.
中国三十多年来的农业改革与农村经济社会变迁,可以看作是政府和民众两个制度变迁主体博弈的结果,核心是经济产权和政治权力在国家、集体、农民间的再分配。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多来的农业改革与农村经济社会变迁过程始终贯穿着发展的新政治经济学逻辑框架:改革开放早期农村制度变迁的一致性,改革中期农村制度变迁的多样化,以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后农村改革陷入停顿期。对这一制度变迁的分析可以发现,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是发展农村经济和建设农村社区的政治决策框架,其本质是壮大农民权力的过程。推进下一步的农村经济和社会制度变革任重道远,需要重新界定新农村建设中国家、农村社区、农民之间的权力分配,调整和优化农村社区内部自主发展的政治经济架构,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中央明确提出“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农村社区建设,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是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农村的经济生产方式、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利益分配方式、就业方式等都发生深刻变化,呈现出了经济成份和经济利益格局多样化、社会生活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形式多样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新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构建和谐农村,不仅要从农村实际出发,在发展经济、富裕农民上狠下功夫;而且要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发展,借鉴和运用城市基层管理经验,在强化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多做文章。近年来,江苏省一些地方特别是经济较发达的苏南地区,主动适应农村城镇化、农民居民化、城乡一体化的新趋势,借鉴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的经验和做法,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新模式,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保证。一、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农村,对农村党建提出新要求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地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9.
正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必须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农村社区建设,保持农村社区和谐稳定。在深入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是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是在转移和集聚农村人口、促进农民向城镇居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殊的历史和国情决定了农村社区的特有地位和作用,在新旧体制的转换时期,农村社区的稳定与发展,成为事关中国整体社会安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现实问题。本文就目前与农村社区稳定有关的几个问题予以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张静 《求实》2006,(Z2):192-193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寻求一个载体为依托和规划出具体的实现途径,社区建设就是一个重要载体和具体实现途径。我国社区建设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而提出来的,旨在以社区发展为切入点,增强城市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经过十多年的探索,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从国内外对社区建设的研究状况来看,尽管把社区从理论上分为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两种,但大多国家包括我国更侧重于对城市社区的研究,对农村社区的研究几乎形成盲…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区青少年日益增多,他们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为社区工作提出了新的考验.社会工作者可运用其专业的理论与技巧介入社区青少年工作,为社区青少年提供支持.本文分析了社区青少年面临的问题,如社会支持网络不健全、易产生越轨行为、被社会边缘化,以及社会工作的介入方式,以求为社工介入社区青少年工作提供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要论摘编     
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战略部署,实现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必须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十二亿多人口,九亿在农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  相似文献   

14.
农村社区治理动力源自两方面,一是政府主导的作用,二是社区自身发展衍生的力量。在学界理论研究以及现实农村社区治理中,社区自身的作用被忽视。关注农村社区自身的发展动力,必须关注农村社区治理中的社会资本建设。社会资本是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之根基,社会资本的挖掘、利用、创建、完善是我国农村社区治理的关节点。对于作为发达地区的宁波,其农村社区治理中的社会资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是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跨世纪战略目标,而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保持农村的社会稳定,因为农村稳定是发展农村经济和深化农村改革的前提条件,也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我们首先解决农村问题。中国有80%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80%稳定不稳定。”“农村不稳定,整个局势就不稳定。”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的稳定形势总的来讲是好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也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新农村建设的创新工程——构建农村学习型社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社区是当今主要社区形式,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工作重心。农村学习型社区,应是人人学习、不断创新,自主管理、自我服务,协作互助、共同发展的社区。构建农村学习型社区,对提高农民素质、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立学习型社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结合我国农村实际,提出构建农村学习型社区,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创建学习机制、营造学习环境、建立学习制度、激励学习行为。  相似文献   

17.
宜昌市秭归县是全省较早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县市之一。早在10年前,秭归县曾进行"杨林桥模式"的农村社区建设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处在急剧社会转型中的秭归县农村,也像其他农村一样面临着一系列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影响着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这种背景下,秭归县委、县政府结合本县县情,总结前期农村社区建设的经验与不足,自2012年8月起  相似文献   

18.
钟骏树  彭敏 《求实》2005,3(10):89-91
农村法治建设是我国依法治国方略在农村实践的一项重要课题,农村法治化是保证农村经济持续繁荣的需要,是推进农村基层民主的需要,是改善基层干群关系、维护农村稳定的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农村实用人才是农村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他们是我国广大农村发家致富实用技能的传播者,是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如何进一步激发农村实用人才的积极性,事关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及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繁荣与否。因此,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与开发,  相似文献   

20.
严艳红 《党史文苑》2012,(24):61-62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已成为农村改革发展的大趋势之一。新型农村社区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方式,它借鉴城市社区建设、发展的经验,将农村社区从传统向现代进行转变。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给农民带来了生活的舒适、环境的整洁,但也存在着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