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淑梅 《求索》2014,(9):120-124
互文性视阈下的翻译研究以文本的语言分析为入口,从狭义文本的微观互文逐步转向主体之间、文化之间以及文本与主体、文本与文化之间的广义文本的宏观互文,将共时因素与历时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而译者作为翻译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主体,其主体性贯穿于翻译的始终.一方面,译者在原文的互文性阅读和阐释,特别是译文的互文性创作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体现的是译者主体性的介入;另-方面,译者的主体性既受到语言形式及内容等狭义文本的制约,更受到原文作者、译文读者、源语文化、译语文化等广义文本的制约.由此可见,以“联系、影响”为核心要素的互文性理论能够辩证地看待和阐释译者的翻译活动,有效地避免夸大或抑制译者主体性的极端行为,因而能更科学地指导译者主体性研究.  相似文献   

2.
从互文性看汉魏六朝文人拟作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拟作现象是中国古代文人写作的一道独特风景线。本文结合大量文献资料阐发了汉魏六朝文人拟作的种种情状和心态 ,并讨论了拟作与古代文体生成的关系。认为 :文人拟作构筑了具有互文性意义的宏大景观 ,它向我们显示了创新本身所具有的摹拟特质和摹拟本身同样具有的创新意义。具有互文性特征的相似体式的文本增值 ,促成了某种文体惯例或文类形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文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任何一位作家在其创作中都会受到前人或同时代人创作的影响,这在中国源远流长的诗歌发展中尤为明显,其中所出现的互文现象尤为引人注目。中国古典抒情诗中的互文性以多种方式表现出来,嵌入文本与原有文本形成多重关系,在抒情文本中显现出不断延伸的"外故事"。这种互文性关系不仅加强了诗歌的语义浓度,也使诗歌前后贯通,构成为连绵的诗歌整体。  相似文献   

4.
试论热奈特对互文性理论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涛 《湖北社会科学》2007,(10):120-122
互文性是当代西方重要的文论概念,在互文性理论的建构过程中,法国结构主义文论家热奈特从修辞批评的角度,将互文性概念限定在精密的语言形式批评范围内,他对五种类型的跨文本关系的划分,对文本派生方式的分析,对读者与互文本关系的思考,特别是对文本之间关系图示的辨析,都可以看作是对互文性理论具有重大意义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以2018年《纽约时报》对中国青年的报道为研究对象,采用费尔克拉夫话语分析框架,进行批评话语分析。首先,从分类(概念功能)、情态(人际功能)和连接(语篇功能)三个方面考察新闻文本,得出该报对中国青年报道话语特征具有以下特征:设置负面议程,片面呈现中国青年形象;模糊话语的客观性,混淆事实和观点,误导受众;以一概全,污化中国科学家群体形象。其次,从互文性和框架设置来阐释语篇的生产以及语篇与话语实践的互动关系;最后,在社会实践层面,剖析话语产生的意识形态根源和社会文化背景,认为美国媒体的新闻观念和媒体特点是该报对负面主题新闻的必然选择;意识形态的固化思维是该报对中国青年报道话语建构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纪卫宁 《求索》2010,(9):188-190
体裁互文性是文学作品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文体现象。它蕴含着不同世界观和思想的对话,并与意识形态、社会语境具有密切的联系。文学体裁互文性的分析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文学体裁变化表面形式的辨别和鉴赏,而应该深入到文学体裁变化的背后,从更高层次的社会文化的角度来揭示互文现象背后所隐含的深层含义,从而使我们能够较客观地从语言的特殊使用方式和文学涉及的相关语境因素等方面去阐释作品的文体特征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郑庆君 《求索》2011,(12):226-228
作为传统的写作手法与修辞格式,引用有过不少论述.但从互文性的视角来探讨引用及其表现模式,还不多见。随着互联网与手机等新媒体的出现,汉语的传统“引用”手法在当今科技时代得到了极大的翻新,也呈现出多元化的斑斓色彩。文章集中解剖了新媒体的语篇中,作为具有典型性互文特征的引用修辞格的表现类型与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8.
陈静 《理论月刊》2007,(7):136-138
西方文学理论研究直到新批评开始才逐渐认识到文学文本的意义并不是以明确清晰取胜,文学真正的魅力在于含蓄多义。但是“多义性”的研究视野在不断转移,从新批评的文本内部的“悖论”、“反讽”、“张力”、“隐喻”等纯语义研究到巴赫金的小说的杂语性和复调研究,再到解构主义的文本之外的“互文性”的文化研究,文学文本的“多义性”从封闭走向了彻底的开放。  相似文献   

9.
文本是文明社会最常见的经验对象之一。有问题意识和责任担当的知识分子向来深知文本关乎解释、作者、读者(受众)在决断文化意义和功能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监狱知识精英们在文本建构上提供了《南粤监狱面面观》等一系列可圈可点的范本,在全国监狱和监狱学术界产生了较好的影响.表征了监狱文化的美学价值、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中国监狱与西方监狱的文本互文性和文化互文性终将引起中、西方监狱知识分子的共同关注。在达此境况之前,中国监狱知识分子还是需要广泛学习、借鉴西方先进学术理论.在互文性语境中潜心把自身的文本建构好。  相似文献   

10.
语用预设的语篇功能体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往的预设研究是在句子的层面上进行的,本文试图从语篇的角度探讨预设在超句结构中的功能。笔者认为,作为一种语用现象,预设与语篇信息流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语篇的层面上对预设进行研究不但可以揭示预设在超句结构中的运作机制,而且可以阐释语篇组织的特征和语篇的连贯性。  相似文献   

11.
米幼萍 《求索》2012,(12):168-169,167
汉语新媒体的出现为文本间性类型提供了更多鲜活语料,文章以汉语新媒体——网络连载的通俗历史作品语篇为语料,按照源文本进入当前文本是否产生变异为参照,创新性地将互文类型分为零度型互文和偏离型互文。发现互文类型与汉语修辞格呈部分对应关系,其修辞动因是零度型互文可增强信度,偏离型互文为求新求异。  相似文献   

12.
黄东花 《求索》2013,(11):168-170
《伊索寓言》和《庄子》寓言是中西寓言的杰出代表,蕴含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生活哲理,寓言故事中到处充斥着人际意义的表达,与评价理论关注的研究对象不谋而合。基于此,本研究试图以评价理论为研究构架,尝试对《伊索寓言》和《庄子》寓言文本语料进行对比研究,发掘同一语类的不同语言实现语篇评价功能的资源和运作模式,分析不同语言评价意义的异同和理据,为《伊索寓言》和《庄子》寓言语篇的正确解读提供方向,同时为寓言文本研究提供新的理论研究视角和路径,并进一步验证评价理论在古汉语研究中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3.
文章认为,公安社科研究成果被吸收转化的主要途径是两条:一是领导者直接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实践中去,它需要领导者具有对公安社科研究成果远见卓识的智慧和勇于开拓的精神;二是广大干警对公安社会科学认真学习、不断研究和积极参与,对公安事业的敬业精神和对公安社会科学的热情。目前的现状是这两条途径都没有很好地运作。文章分析了公安社科研究成果吸收转化不良的原因:一是思想上普遍不够重视;二是公安社科研究成果自身的缺陷;三是缺乏专门负责成果吸收转化的机构体系。文章提出了大兴科研之风,建立和完善阶梯式吸收转化机制等四条对策建设。  相似文献   

14.
揭示"卡夫丁峡谷"隐喻的含义是"卡夫丁峡谷"研究的根本前提。互文性解读为从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中得出"卡夫丁峡谷"隐喻的含义打开了新思路。本文依托构建以《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为中心的有层次的文本系统,提出"卡夫丁峡谷"隐喻存在本义与转义,本义指俄国的农村公社可以不经历土地私有化和农民无产者化的过程,转义指俄国可以不经历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无论是从本义还是转义而言,现实社会主义实践与"卡夫丁峡谷"隐喻均没有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15.
文本是语文学习的本源,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凭借。语文教学必须依托文本,用好文本。但一篇课文,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听说读写,工具人文,起承转合,缛节繁文。这样的小学语文教学,一课时肯定不够,两课时还嫌紧凑,教来学去仍有遗漏。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文本内容,咀来嚼去,老师不厌其烦提问、追问、逼问,学生索然无味回答、对答、应答,教学时间在逐词逐句、串讲串问中耗散,语文水土在千篇一律、水平位移中流失。这样的语文教学,不禁引发沉思:一本教材,一组课文,一篇文本,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来  相似文献   

16.
李敏霞 《前沿》2008,(12):178-184
《故事新编》表现出鲜明的后现代主义艺术表征,通过《故事新编》在文本的互文性、独特的时空观和通俗化方面的现代文化意义阐释,显示出《故事新编》与后现代主义文本策略的惊人暗合,体现了《故事新编》超越时空的划时代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7.
科学语篇中的证据手段如感知觉证据、引证、演绎、归纳等具有特定的认知编码规律,在科技语篇建构中有着积极的功能和作用,它们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语言与世界、语言与认知、语言与人及社会之间的多重互动.基于言据性理论深入考察科学语篇中的证据手段,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其背后的意识、认知等方面的运作机制,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和认识科学语篇写作中证据手段的科学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丹 《求索》2010,(8):114-115,118
在社会符号学的视域下,阐释是一种语符交际活动,阐释者应力求找出与原文在意义和功能上相似的同构关系。但原作与其所描绘世界的逻辑关系,具有广泛的模糊性和多义性,阐释者在解读文本时,应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合理地阐释原作者根据情景语境进行的意义选择和文本的形成机制,超越中西之间的文化差距,在信息操控时把握语言符号的指称意义、语内意义和语用意义及文本欲实现的语篇功能和交际意图。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主体间性在网络文学中表现的探讨,归纳出主体间性在网络文学中的四大表征网络文学的自由本性网络文本的互文性;网络写作的交互性;网络传播的在线性。对网络文学的主体间性进行研究,使文艺学理论研究视野紧密联系当下流行文学的现状,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徐小霞 《求索》2012,(4):170-172
托尼.贝内特以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将通俗文学与意识形态等同并排斥通俗文学的作法为问题意识,通过分析阅读接受的文本间性,重新界定通俗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多元复杂关系,有力批驳了对文学进行等级划分的传统观点。在此基础上,贝内特融合了文学阅读理论和互文性理论,建构出以阅读为核心,彰显意识形态和权力的文本与文本、文本与主体、文学领域与社会文化领域等交互作用的文学动态场域这一新型文学批评理论。这既是对英国文化研究受众理论的积极回应,也在理论方法上超越了受众研究和文学阅读理论。贝内特的文学批评理论对当代中国文化诗学分析通俗文学现象具有一定的方法论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