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忧患”一词,最早见于《周易》。《周易·系辞下》中说:“作《易》者,其有忧患乎?”这是指周文王被殷纣王困在美里而演周易一事。周文王是个很有忧患意识的人,他推演的《厨易》也充满了忧患之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面对困厄,君子应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谨慎而自强,不怨天。不尤人,勇敢地去面对一切挫折。  相似文献   

2.
《党课》2008,(4):16-17
中华民族是一个饱经忧患的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和积累了丰富的关于忧患意识的思想。《周易》曰:“《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明于忧患与故”,旨在使人认识忧患所在及忧患之因,这是关于忧患意识的最早表述。《周易·系辞》借孔子之语说:“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  相似文献   

3.
《荀子》用典颇繁,但直接涉及《周易》者却相对鲜见,后世多因此而忽视荀子与《周易》之间的联系。然而细究荀子对《周易》的看法、荀子引《易》与用典,以及《荀子》与《周易》文本间的思想关联,可知荀子与《周易》的关系并不简单。荀子不仅对《周易》的文句、义理十分精熟,而且时刻融贯《周易》之理以指导修身、立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荀子得益于对《周易》"时"、"中"等核心概念的把握,使得其书成为"圣道"与"易道"兼备的著作,其人亦成为先秦时期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位易学大师。  相似文献   

4.
姜喜任 《理论学刊》2020,(2):153-160
围绕《周易》一书的作者问题,汉末经学家郑玄在汉代儒生通经致用的现实诉求以及"推阴阳言灾异"的时代风气双重背景下,充实发展了班固"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观点,建构起一套完整的圣王作《易》垂教经世谱系。郑玄认为《周易》导源于有巢氏和燧人氏,两位圣王确立了《周易》"指天以施教令"的垂教经世模式。伏羲有感于燧人氏的"刻白"而画八卦,并以"消息"二字点化八卦,创立"十言之教"。神农氏重八卦为六十四卦,并由此以农业和商业两大文明教化天下。文王系辞,以忧患之道教化百姓。孔子作传,会通伏羲的质教和文王的文教从而形成儒家文质彬彬的教化方式。从有巢氏、燧人氏到文王、孔子,《周易》一书的创作过程既是历代圣王垂教经世的演进过程,同时也是人类政教文明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5.
《天津支部生活》2014,(2):47-47
“与时俱进”一词并非中国现成用语,而是由中国古语“与时偕行”“与时并进”等词语演变而来《周易大传》“文言篇”在解释《周易·乾卦》中的“君子终日乾乾”时说:“终日乾乾,与时偕行。”《说文》注曰:“偕,俱也。”意思是说,君子终日勤勉努力,与时并进而不息。  相似文献   

6.
故乡,《山乡巨变》的生活之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理 《新湘评论》2008,(9):45-47
在距湖南益阳市中心城区不到6公里的高新区谢林港镇.有一个叫清溪冲的村落。这里,虽然是个不起眼的小山村。却走出了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周立波.他的代表作《暴风骤雨》、《山乡巨变》曾影Ⅱ向和教育了一代人,其中《山乡巨变》就是在这里完成写作的。故乡,是周立波这部文学巨著创作的生活之源。  相似文献   

7.
《军队党的生活》2010,(2):79-79
新中国的文学史上,有一句行话叫“三红一创,山青保林”,指的是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八部长篇小说:《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山乡巨变》、《青春之歌》、《保卫延安》、《林海雪原》,它们与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星火燎原》和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红旗飘飘》构成了“红色文学经典”。  相似文献   

8.
《理论与当代》2011,(5):58-59
朱清时在3月14日的《北京日报》上撰文指出: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之一的益川敏英是土生土长的日本人,英语都说不好,从来没有出过国,是真正的一个土包子学者。他是怎么获得诺贝尔奖的呢?他在京都大学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叫小林诚的朋友,两人有共同的兴趣,就是研究自发对称性破缺。两人个性完全不一样,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共同组建了两人团队。  相似文献   

9.
《周易》里说:“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唐代孔颖达注疏《尚书》时讲:“经天纬地日文,照临四方日明”。这两句话深刻阐释了文化、生态和文明的极端重要性。围绕文化、生态、文明这个主题,我们可以提出生态文化这样一个概念。生态文化就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协调文明、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特征的文化伦理形态。  相似文献   

10.
《周易》在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发和孕育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起了决定性作用。《周易》的忧患意识生发和孕育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周易》鲜明地倡导团结统一的观念和倾向生发和孕育了“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周易》崇尚和谐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生发和孕育了“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周易》责·巨、贵志的思想信条生发和孕育了“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文化史上,《周易》被尊为“群经之首”、“六艺之原”。几千年来,大到治国安邦,小到家务琐事,人们都习惯于到《周易》中去寻找答案。《周易》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至深至巨,的确是其他任何一部书都无法相比的。在汉语中,有200余条成语源出《周易》经传。这些成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民族精神,其中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类成语,  相似文献   

12.
流光溢彩、造型独特、动作刚柔并济,加上那一声声高亢的嗓音,这就是川剧的魅力! 曾几何时,川剧是川人的梦。遥想当年,川剧在各派剧种中,独领风骚,尽显魅力!《巴山秀才》《变脸》《死水微澜》,这些精品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烙印。细数川剧,变脸并非川剧的精髓,然而却让不了解川剧的人从变脸中再次感受到了川剧的热情和独特。  相似文献   

13.
最早,“学究”一词是专门名称,出于唐代的科举制度。唐代科举有进士、明经等科,其中明经这一科又分为五经、三经、二经和学究一经几种。经,指经书。五经就是《易》、《诗》、《书》、《礼》、《春秋》。应科举考试的人可以应五经考试的,叫做“学究”。从宇义上说,学究一经,就表示学通一部经书。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文化史上,《周易》被尊为“群经之首”、“六艺之原”。几千年来,大到治国安邦,小到家务琐事,人们都习惯于到《周易》中去寻找答案。《周易》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至深至巨,的确是其他任何一部书都无法相比的。在汉语中,有200余条成语源出《周易》经传。这些成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民族精神,其中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类成语,  相似文献   

15.
余玮 《党史文汇》2006,(5):29-33
1941年1月31日,毛泽东托人给在苏联的两个儿子送去一批文学、历史、哲学书籍,《大众哲学》就是其中一本。1959年10月23日,毛泽东外出要带走的一批书中,《大众哲学》又赫然在目。这本备受毛泽东青睐的《大众哲学》的作者,就是早年斐声中外的青年哲学家艾思奇。一个阳光灿烂的夏日,记者走进了北京南沙沟一栋普通的住宅,拜访了艾思奇的遗孀王丹一。于是,在数个小时的一问一答中,我们解读到更加真实的艾思奇。一“艾思奇”这个名字有点洋味,不知情者还常常发问他是哪国人,其实这是20世纪30年代他到上海之后才开始用的一个笔名,此前他一直叫李生…  相似文献   

16.
板桥霜 《廉政瞭望》2014,(20):70-71
在这部《亲爱的》里面,陈可辛有着太大的“野心”,那就是让大家觉得,整部电影中,没有一个绝对意义上的坏人,因为“无论人生里面有多少问题解决不了,到最后还是人间有情”。 在《亲爱的》开拍的时候,陈可辛曾管它叫过《打拐》,当时不少圈内人都不太看好它。论调无非两种,一是香港导演的水土不服,二是这样的题材要是拍深刻了会很难过审。  相似文献   

17.
电影《生死抉择》上映之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广大观众交口称赞。放映场上经常看到如此动人的情景:观众或被其中人物的拳拳真情感动得热泪盈眶,或对他们的大义凛然之举报以热烈的掌声。可以说,这样一种文艺欣赏现象,在今天是少见的。《生死抉择》为什么会引起如此之大的反响 ?从文艺创作的角度看,可以说,是因为作者扣紧了新时代,奏响了主旋律。 一   那么,这个新时代是什么 ?主旋律又是什么 ?这个新时代就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是改革开放的时代;这个主旋律就是讴歌中国共产党人和中…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箴言     
《学习导报》2011,(20):32-32
人家恭维你抬举你,这有一样好处,就是鼓励你上进;但有一样坏处,就是易长自满之气,得意忘形,有不知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危险。——《毛泽东文集》第2卷327页  相似文献   

19.
张涛  孙世平 《理论学刊》2013,(1):99-103,128
《晏子春秋》是一部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名相晏婴生平和思想的先秦文献,它与《周易》经传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易经》作为当时知识阶层所倚重和推崇的文化经典,奠定了《晏子春秋》理论体系的基础;另一方面,《晏子春秋》的学术风格、政治理想、处世之道又给此后出现的《易传》以深刻启示。二者的这种互动关系,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20.
在神州浩瀚的刊海中,我最喜爱的是《党史纵横》。每期到手,差不多都是三天读完,绝不漏掉一页一字。重点篇章,甚至要重读两到三遍。《党史纵横》至少有七大特点:一是“精”。由于资料精确,运笔精练,篇篇文章都十分精彩,以至期期都是精华、精粹,毫无水分。二是“丰”。内容丰富,丰盛,期期都丰美,丰盈。诚如扉页题词所称,“民族沧桑,往事风云,一刊在手,尽收眼底”。三是“严”。按照“读者第一,作者第一,质量第一”的办刊宗旨,史料把关严格,严肃,编辑、排版、校对严谨,严正。四是“活”。文章不拘长短,皆生动、鲜活。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