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报载,武汉大学教授唐明邦在去年国庆假期间与易学界同仁相聚对话时,提出"儒家思想的源头在《周易》,要复兴儒学要从易学入手"的重要主张。这里,我想就如何"从易学入手"的问题发表一点肤浅见解。宋代朱熹在他《周易本义》中谈到"自伏羲以上,皆无文字,只有图书,最宜深玩,可见作《易》本原,精微之意。文王以下,方有文字,即今之《周易》"。今人任  相似文献   

2.
《荀子》用典颇繁,但直接涉及《周易》者却相对鲜见,后世多因此而忽视荀子与《周易》之间的联系。然而细究荀子对《周易》的看法、荀子引《易》与用典,以及《荀子》与《周易》文本间的思想关联,可知荀子与《周易》的关系并不简单。荀子不仅对《周易》的文句、义理十分精熟,而且时刻融贯《周易》之理以指导修身、立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荀子得益于对《周易》"时"、"中"等核心概念的把握,使得其书成为"圣道"与"易道"兼备的著作,其人亦成为先秦时期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位易学大师。  相似文献   

3.
论易学与儒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易》并不是儒家开始就明确了的经典 ,像《诗》、《书》、《礼》、《乐》一样 ,易学被招入儒学 ,进而充实、发展儒学 ,有着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自孔子开始 ,至《易传》出现趋于成熟 ,至西汉定儒学为一尊成高潮。《周易》在充实发展儒学的过程中也不断得到充实。最后升华为一部无所不包的理论巨著。而这个升华主要是靠后起儒家托孔子所作的《易传》完成的。故儒学与易学在发展过程中有着明显的互动互补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孔子与《春秋》的关系一直是经学史上讨论的重要问题,而在孔子作《春秋》的问题上,也存在不少异议.本文在肯定孔子作《春秋》的前提下,对孔子是否仅据鲁史作《春秋》,是否西去周室观书,孔子著《春秋》的时间三个问题作出辨析.  相似文献   

5.
正在《孟子·公孙丑》中,孟子有一个"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的历史论断,在《孟子·尽心下》中,孟子又解释了这个论断的含义:由上古圣王尧舜到商汤之间相隔500年,由商汤到周文王兴起又是五百余年,这之后500年便到了孔子的时代,所以每过大约500年必有圣君的兴起。孟子的这个说法揭示出商周易代是我国历史进程中一个重要节点,而这种剧烈的时代变革,又与周文王推演《周易》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最早的"监狱文学"  相似文献   

6.
杨华祥  祁绍明 《世纪桥》2011,(15):39-40
本文通过对汉代以前易经的发展历史进行考察后,认为文王对人文周易的主要贡献在于"恒德",孔子在此基础上强调"损益"。研究周易更应该注重其人文思想而不是神秘的象数。  相似文献   

7.
孔子的教化实践是一种政治性的教化。孔子有志于将"孝悌"教诲给执政者,"孝悌"是宗法制度的德性内核,它们分别对应着宗法制度的"尊尊"和"亲亲"之要义。孔子周游列国返鲁之后,以政治性教化为己任,引导并监督着鲁国的执政者。近代以来,学者往往将孔子的教化与政治分而论之,实际上,在孔子的思想中教化即是为政。孔子的教化并不游离于政治之外,而是内置于政治领域之中。孔子以儒家道统引导治统,形成了儒家所特有的约束君权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他一生都在用他的思想和学说教化人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而其思想首位是孝,核心是仁,"以仁统摄诸德",由孝生仁,以仁为做人的根本。《孝经》是记录孔子孝思想,孝文化的重要典籍。孔子在《孝经》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  相似文献   

9.
赵雅丽 《求实》2006,(Z2):142-143
孔子整理、收录、编排<诗经>过程中,将河南溱水、洧水流域男女表达婚恋情感的诗歌采入<国风·郑风>中,数量上居十五国风之首,内容上也最具有代表性.孔子选诗用于垂教立训,绝非杂录,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孔子的深层用意在于对这里的婚恋习俗加以引导、利用,通过"纳俗于礼",提升人们对君子淑女、妻贤母良、和谐幸福美好的家庭审美观念的追求,实现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以下试分析<郑风>各篇,并结合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对孔子的和谐家庭教化思想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过去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指的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经世治国方法,足以供一国之君治国之用。其实《菅子》一书亦是论述治国的谋略和方案,所提论点远比《论语》实际和全面,未尝不可说在我国历史上也是一部治天下之书呢。此书今天一读仍给人以启迪,善为政者如能从中吸取智慧精华注入我们的政治社会生活中,对提高公职人员的素质,搞好廉政建设,实为有意义之事。综观《菅子》的治国理论具有  相似文献   

11.
康有为,广东南海人。自幼苦学,后主张经世改用。一八七九年游香港,一八八二年到上海.目睹了资本主义文明,开始留意西学。一八八八年以布衣上书,力陈民族危机严重,提出变成法、通下情、使左右的变法思想。一八九0年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培养维新力量,招收弟子梁启超、陈干秋、麦孟华等人,致力变法维新理论的研究。一八九一年写成《新学伪经考》,在卫护孔子的名义下,把某些封建经典宣布为伪造文献。第二年,又在北子帮助下,编成《孔子改制考》,进一步把孔子装扮成好象是资产阶级民权思想和平等观念的倡导者!提倡《托右改制》。…  相似文献   

12.
<正>孔学堂是立德立心的有效载体,是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有效平台。孔学堂的建设体现了贵州人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远见卓识。孔子以仁、义、礼、智、信为柱,以忠、德、宽、恕、勇为栋,以孝、廉、恭、俭、敏为梁,以和合、中庸、教化、六艺为檩,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椽,以畏天命、明天理、敬天道为脊,为中华民族建立起一座气势宏伟、结构精巧的思想皇宫和精神大厦。一部《论语》,大道至简,要言不烦,是天下最好的教科书,中华民族一读两千年。可以说,孔子是中国的慧根、人类的福根,他圈点了中华文明的共有圆心,  相似文献   

13.
《周易》最后一卦《未济》卦,充分体现了《周易》:“生生之谓易”(《系辞上》),“天地之大德曰生”(《系辞下》)的基本思想。阐明了宇宙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进化的系统,是一个大化流行的过程。 关于《未济》卦,历代哲人都有深刻的阐述。孔子在《序卦传》首句说:“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末句说:“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把六十四卦作为一个体系来对待。这里给  相似文献   

14.
政绩观作为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科学与否不仅反映党委"一班人"的价值取向,也关乎部队全面建设,因此领导干部如何树立科学政绩观也成为当前部队建设的一个焦点问题。《鹖冠子》一书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魏文王问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到底哪一位医术最好呢?扁鹊回答,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文  相似文献   

15.
正《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到东汉班固时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据传,《左传》一书是以孔子所著的《春秋》为本,以具体史实做注而成的一部史学著作,与《公羊传》《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左传》作者至今成谜,司马迁和班固都认为是鲁国史官左丘明,现在一般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所著。《左传》全书共计35卷,在宋朝时被列入"十三经",是古代读书人的必读书目,其中不仅记述  相似文献   

16.
香港出版的《墓碑》一书,称我国三年困难时期"饿死3600万"人。最近几年,孙经先教授连续发表了数篇文章,对三年困难时期我国人口变动问题进行了分析,坚持用事实揭露《墓碑》一书大量使用伪造的、被篡改的和极为荒谬的数据,明确指出"饿死三千万"是重大谣言,并正在编著《还历史以真相》一书。重要的历史见证人、93岁高龄的国家统计局原局长李成瑞同志为该书作序:《有力揭批"饿死三千万人"谎言科学研究"三年困难时期"人口真相》。最近两年,杨继绳先生又于2012年9月17日在纽约时报中文网发表《脱离实际必然走向谬误》,并于2013年12月在《炎黄春秋》第12期上发表《驳"饿死三千万是谣言"》。孙经先教授这篇反驳文章,对"饿死三千万"重大谣言的来龙去脉作了辨析,以正视听。  相似文献   

17.
孔子思想与文王、武王、周公等一脉相承。由周初文献可知,孔子说"小人难养",并不含有轻视"小人"的意义,相反倒是反映出他对这一群体的重视。孔子说"女子难养",情况同样如此。孔子"难养"之语是从政治管理的角度,对"养"者即君子而言,本意是说对待"女子"与"小人"都应心存一份敬畏和戒惧。  相似文献   

18.
清谈为魏晋午间地主阶级,特别是门阀士族所崇尚的一种习气。他们远离世事,崇尚虚无,空谈名理。当时清谈的主要内容为先秦儒家典籍中的《周易》和道家的《老子》和《庄子》。这三部书合称为“三玄”,  相似文献   

19.
《新长征》2007,(3)
古往今采,天圆地方的说法几乎尽人皆知,应用也较为广泛。天圆地方知多少,让我们追根问源,不断去探讨。"天圆"早见于孔子编定的《周易·说卦》:"乾为天,为圜。"《吕氏春秋·序意》:"爰有大圜,在上。"高诱注:"圜,天  相似文献   

20.
作者认为山东古代易学史可以大致划分五个阶段 :上古至先秦时期、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宋元明时期、清代。从第一阶段可以看出 ,《易经》的基础阴阳八卦、《易传》源于山东。从第二、三、四个阶段可以看出 ,具有不同特点的汉易、晋易、宋易系统源于山东。因而 ,可以得出结论 :周易文化源于山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