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略论引进沉默权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与国际法接轨的需要,与香港、澳门刑诉法规定相适应,贯彻执行无罪推定原则的必然要求,实现控辩双方地位平等的重要保障,对减少和遏制刑讯逼供现象具有重大作用,以及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基本权利的需要等六个方面,论述了在我国引进沉默权制度的必要性;分析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现行宪法、法律有关规定,论证了引进沉默权制度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军事刑事诉讼程序一直遵循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 ,刑诉法修改后 ,建立在正当程序价值理念之上的审判对抗机制并未在庭审之外作相同比例的延伸 ,依据刑诉法进行的军事侦查程序与审判程序存在着机制冲突 :究竟是改革后的审判程序还是未作改革的侦查程序代表军事刑事程序的价值取向 ?理论上对军事侦查程序正当目的的漠视 ,使现行法律无法回答这一问题。军事侦查程序的正当目的 ,指立法者在正当程序价值理念下设定军事刑事侦查程序规则的应然理想。表现为对军事侦查权的行使科加一定的法律义务、确保被追诉军人享有平等的地位和对等的权利、构建军事司法机关之间的权力制约机制等。  相似文献   

3.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虽赋 公诉案件被害人以诉讼当事人的主体地位,但并未赋春独立的上诉权,被害人 有上诉权对被告人的上诉权并坎影响,同时赋予被害人上诉权亦不妨碍诉讼效率的实现。因而,我国刑诉法应赋予被害人独立的上诉权。  相似文献   

4.
刑诉法修改后几个问题的思考王艳我国刑事诉讼法在实施16年后进行了第一次重大改革。这次改革贯穿着一个基本的指导思想,即在惩罚犯罪、打击犯罪的同时,强化了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强调人权,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害人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合法权利的保障是我国诉...  相似文献   

5.
’96刑诉法修改以来,我国刑事诉讼制度整体上以贯彻控辩平等、实现控辩对抗为改革导向。控辩平等包括形式和实质两方面内容:前者旨在将检察官塑造成诉讼一方当事人,革除其过多的诉讼特权;后者则要求检察官秉持客观义务,充分关照被追诉方诉讼资源上的劣势。由此,出现了调和检察官当事人化和客观义务的制度需求,当前,刑诉法再修改在即,如何重塑我国检察官的角色遂成为理论焦点。  相似文献   

6.
控辩双方平等对抗的庭审是程序正义的最完整形态。以庭审为中心的司法改革,核心要求就是保护被告人的对质权。对质权能促进控辩双方平等对抗,增强双方庭审的竞技性,使证据链条更稳固。完善对质权制度立法应凸显其作为基本人权层面的属性和功能,同时完善相应的配套制度:例如继续健全证人出庭作证,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分流证人出庭需求,完善庭前会议制度等。  相似文献   

7.
户籍管理与限制人口迁移政策相联系,与粮油制度相挂钩,与福利制度相结合构成了我国独特的二元户籍制度.其主要弊端表现为现行户籍制度体现出世袭身份等级的特征;造成城乡居民选举权的不平等;城乡居民就业权的不平等;限制人口合理流动等.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今天,其改革原则应以推动人口合理流动和以人为本为改革原则.  相似文献   

8.
一、问题的提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向公安司法机关承认自己犯有罪行和关于犯罪具体过程、情节的叙述①。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口供是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据种类之一,同时刑诉法也规定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但是使用刑讯逼供和以威胁月D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口供是否可作为定案的证据?刑诉法没有规定,实践中做法也不一。敌本文不惴寡陋,拟对排除非法获得的口供的立法规定及其理论基础作一探讨,从而认为我国应排除非法获得的口供,这不仅不…  相似文献   

9.
被告人如实供述的义务在我国刑事诉讼理论界一直都是热议的焦点,这一义务实质上表明我国刑诉法要求被追诉者承担举证或者证明责任,与被告人无证明责任相矛盾,导致在司法实践中出现刑讯逼供等严重危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权的现象。这不仅损害了诉讼公正,也不利于刑事诉讼价值的实现。因此我国应当全面推行无罪推定原则,取消被告人如实供述的义务,赋予被告人沉默权,并设立新的制度规则来平衡控辩双方的诉讼地位。  相似文献   

10.
谈我国刑事辩护制度的改革及特点周少元八届人大第四次会议对刑诉法进行了重大修正。其中,修改后的刑事辩护制度更科学、民主、公正。一、辩护人介入诉讼的时间大大提前我国刑诉法原规定,在审判阶段才允许被告人聘请辩护人参加刑事诉讼。这种规定存在两大缺限:一是辩护...  相似文献   

11.
新刑诉法明确规定了反对强迫自证其罪原则,该原则反对以刑讯、变相刑讯以及与刑讯相当的其他强制性方法和手段,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违背自愿供述的原则作出证明自己有罪的供述。反对强迫自证其罪原则与沉默权之间关系密切,但存在明显区别,该原则的确立并不意味着对沉默权的认可或默许。反对强迫自证其罪与如实供述之间并不矛盾,不能将不如实供述简单理解为抗拒审讯,进而从严处罚。  相似文献   

12.
确立刑事附带精神损害诉讼制度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刑法和刑诉法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限制在"物质损失"、"经济损失"范围内是立法的一项缺陷.确立刑事附带精神损害诉讼制度具有充分的法律依据.被告人的犯罪行为侵犯了被害人人格、健康、生命等权利,造成非财产损害时应当承担一定的民事责任,赔偿损失、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责任方式均可适用,且应当适用酌情赔偿原则.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虽赋予了公诉案件被害人以诉讼当事人的主体地位 ,但并未赋予其独立的上诉权。被害人享有上诉权对被告人的上诉权并无影响 ,同时 ,赋予被害人上诉权亦不妨碍诉讼效率的实现。因而 ,我国刑诉法应赋予被害人独立的上诉权。  相似文献   

14.
新刑诉法对逮捕制度做了较大幅度修改:一是细化了逮捕条件,二是改革了审查逮捕程序,三是延长了检察机关自侦案件审查逮捕的时间,四是提出了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要求,五是明确了捕后将嫌疑人、被告人送看守所羁押应及时通知家属。正确理解、适用这些规定,对于贯彻新刑诉法关于逮捕强制措施的司法改革,充分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检察机关应积极应对,构建相关的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5.
庭审后是否准许被告人更换辩护人、更换辩护人是否需要重新开庭审理是刑诉法实施中争议较大的问题。从保障被告人权利的角度,被告人可以更换辩护人;更换后应区分情况确定是否重新审理。  相似文献   

16.
控辩双方平等、理性对抗是"审判中心主义"的前提之一。控辩平等不仅指双方诉讼地位平等,更为重要的是"武器对等"──证据开示。日本现行证据开示制度由于存在着种种问题,因而成为新一轮刑事司法改革的重要课题。《刑事诉讼法等部分条文改正法律案要纲》为了实现庭审实质化,针对现存问题对证据开示制度进行了修改与扩充,对于实现"武器对等"原则具有一定的意义。然而,对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可知,务实的改革风格在防止刑事司法发生震荡的同时,也使证据开示制度的具体改革举措过于谨小慎微,能否实现改革目的,尚存疑问。  相似文献   

17.
我国审判方式改革的提出,是在《民诉法》颁行,在修订后的《刑诉法》颁布实施后。改革的对象是《民诉法(试行)》和旧《刑诉法》所确立和形成的职权主义审判方式;改革的目的是弱化职权主义,强化当事人主义,并确立控辩式审判方式。而今,前期的改革内容和目的业已得到立法认可,基于国家立法的权威性、确定性、强行性,此前处于争议、存疑、研讨、探索地位的审判方式的改革在得到立法认可后必须无条件地遵从,从这个意义上讲通常所指审判方式改革的性质不仅仅是改革,它已上升到贯彻遵守国家法律的高度。因此笔者认为,审判方式的改革在不抛开现行诉讼法的前提下,改革应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改变同客观形势不相适应陈旧观念和习惯作法。二是对法律尚无规定的,可依法律原则、精神及实际情况进行探索。三是现行法中不符合实际、不符合发展潮流的内容进行修正,并以合法的形式去突破、去创新。  相似文献   

18.
刑事案件审理过程中.在侦查和审查起诉阶段对涉嫌犯罪的当事人怎么称呼?按照现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称为犯罪嫌疑人,当案件诉至人民法院则称为被告人。而新的刑诉法出台前则叫法不一,有时称为被告人,有时称为人犯,这并非司法人员故意为之,而是来自法条的规定。从人犯到犯罪嫌疑人,称谓的变化及与之相应的一系列制度的出台和措施的落实,反映的是对犯罪嫌疑人公民身份的确认和合法权益的维护,反映的是从有罪推定走向无罪推定的司法理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单位犯罪诉讼程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刑法》规定了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和处罚原则,而在诉讼程序上如何追究单位犯罪的责任,《刑诉法》却未作出任何规定。当前,在单位犯罪的诉讼程序中存在不少问题。文章提出单位犯罪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从属管辖、不诉不理、代表诉讼、经济强制、个人优先、平等诉讼。文章还对单位犯罪的诉讼程序提出了具体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20.
传统诉讼理论根据无罪推定原则,认为证明责任完全由控方承担,被告人不承担证明责任。然而,在对抗制诉讼模式下,被告人在针对指控提出某些辩护主张以证明被控犯罪的某些要素不存在时负有证明责任。当然,与控方所承担的证明责任的性质与要求不同,刑事被告人所承担属于行为意义上的证明责任,只需达到"盖然性占优势"的程度即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