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叫安利利,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在这个金秋的9月,我刚刚成为一名硕士研究生。 我是农民的孩子,家在通州区永乐店镇小甸屯村,从那里坐车进城需要3个多小时。 我11岁那年,父亲在被病魔折磨了五年后离开了我们,留下我和已经50岁、大脑有障碍的母亲。  相似文献   

2.
《党建》2016,(12)
正我的爷爷是抗日英雄杨靖宇将军,我的母亲名叫方秀云,今年已经90岁了。现今我们家已四世同堂,2014年荣获"全国最美家庭"荣誉称号。1964年,我的父亲马从云,也是爷爷杨靖宇唯一的儿子,因公牺牲。那年,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我还在母亲腹中,最大的大哥也只有14岁。母亲没有固定工作,在漫长的岁月里,坚强的她靠纳鞋底、剪猪鬃、轧手套、当保姆维持着  相似文献   

3.
母亲的心     
关于母亲的一个情节,一直想写,只是提笔便是沉重。我们家有4个孩子,父亲长年在外,工资也少得可怜,家里家外的一切,全靠了母亲一人操劳,毕竟是六口之家,生活的窘迫也就可想而知。乡下没有幼儿园,逢了母亲要下田做事,我和弟弟妹妹们就被锁在院子里。那年夏天,被锁在家里的我领着弟弟妹妹闯了祸,院子里的蚂蚁老是爬到草席子上,很是让人烦,我想起窗台上有一大块像冰一样的农药,母亲经常拿着镰刀砍一些洒到菜园的地  相似文献   

4.
乡情和往事     
龚育之 《湘潮》2004,(3):56-57
我的母亲生于宁乡,在我很小的时候逝世,归葬于宁乡。父亲是长沙人,籍贯从父,但我过去填的是湘潭,因为我出生在湘潭。1929年我父母在上海怀的我(所以我的学名叫振沪)。那时父亲在党中央机关做地下工作,母亲“住机关”作掩护,秋天父亲被中央派遣跟邓小平同志一起去广西,策划百色起义,就把我母亲送到湘潭姨母家中去分娩。百色起义的日子是1929年12月11日,半个月后,我就出生了。以后,母亲又随父亲奔波在外,病死于长春。我在长春上的小学。后来又到天津,恰逢七七卢沟桥事变。父亲带着我逃亡。因为日军侵占,平汉和津浦铁路北段已不通车,只能乘船绕…  相似文献   

5.
理解的幸福     
我7岁那年,父亲死了。 母亲是个没有主意的家庭妇女。她不识字,她最大的活动范围就是从娘家到婆家,从婆家到娘家。临此大事,她只知道哭。当时母亲身边4个孩子,最大的15岁,最小的3岁。  相似文献   

6.
我叫安利利,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在这个金秋的9月,我刚刚成为一名硕士研究生。我是农民的孩子,家在通州区永乐店镇小甸屯村,从那里坐车进城需要3个多小时。我11岁那年,父亲在被病魔折磨了五年后离开了我们,留下我和已经50岁、大脑有障碍的  相似文献   

7.
《党建》2017,(5)
<正>我的父亲曾是皖南一个偏僻贫瘠小乡的干部,母亲没读过几年书,是一个普通的农家主妇。我们一家五口居住在半山腰的村子里,屋子是祖屋,家里还有几亩薄田。父亲忙完了公事就下田劳作,母亲忙完了家里就去林场做工。父母的劳碌和艰辛与左邻右舍的老乡几乎并无二致。幼年时,我就早早感知了一个事实,我们家是多么贫寒。父亲微薄的  相似文献   

8.
说实在的,对于母亲我一直不及对父亲亲热,从记事起,我就对她又恨又怕,总觉得她心太硬,太过冷酷。三岁那年,我和同村另外一个女孩子被确诊为小儿麻痹症。两家的父母带着我们到处求医,跑遍了附近大大小小  相似文献   

9.
《新长征》2013,(5):14-16
<正>我出生在河南省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在我6岁的时候,父亲就因病去世了,母亲一个人带着我们8个孩子艰难度日,用穷困潦倒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大家都知道,河南人多地少,我家又缺少劳动力,只记得母亲领着我和妹妹到处去要饭,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感受最多的是贫穷和困苦。可以说,我的童年是不幸的,我的幼小心灵是伤痛的。但  相似文献   

10.
正父亲接着说:"他们欠我们的账我记不清楚了,还不还由他们。反正我们欠别人的账一定要还。人死账不能死啊……"父亲因积劳成疾,在母亲去世一年半后离我们而去了。弹指一挥间,父亲离开我们已32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父亲是一位勤劳朴实、待人忠厚、心胸博大、令我非常敬重的普通农民。母亲因病去世后,父亲既当爹又当妈,既要忙农活,又要筹划盖新房,还日夜为尚未成年的5个孩子的吃穿住行考虑。父亲非常爱我们,同时对我们要求非常严格。在12岁我小学毕业时,正赶上"文化大革命"后第一次初中统  相似文献   

11.
正周末,把孩子送到辅导班之后,我拎着大包小裹回娘家看望父母。"你又乱花钱,家里啥都有。"母亲边嘟囔边接过我手里的东西。"这是孩子孝敬咱们的,你咋这么没趣儿呢。"父亲替我打抱不平。母亲毫不示弱:"你们爷儿俩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听到这话,父亲不同意了,去卧  相似文献   

12.
1913年3月,我出生在辽宁省辽中县冷镇,当时叫冷子堡.父亲赵鸿禧曾与别人合开染坊,过世时年仅30岁,那时我还不到一周岁.母亲本是当地旗人(满族人)家的姑娘,姓金,嫁给父亲后别人便叫她赵金氏.我只知道她是我最亲爱的母亲,一辈子也不知道她究竟叫什么名字.父亲死后,家里地里全靠她操劳,晚上还要纺纱织布.我那时虽然很小,但仍记得吃饭从来没有炒菜,只有咸菜和大葱蘸大酱,春夏秋季挖野菜吃.在这样的条件下,母亲仍坚持供我们三个孩子上学.  相似文献   

13.
陆蓉 《当代贵州》2014,(12):58-58
正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夜深入静时父亲伏案在微弱的灯光下孜孜不倦读书的身影,一直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受父亲的影响,有时甚至是严厉的教导,让我从小便养成与书为伴的习惯。从《三字经》到《我要读书》;从《烈火中永生》到《欧阳海之歌》;从《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从唐诗宋词到毛泽东诗词……我就像鱼儿一样在书的海洋里吮吸着营养。10岁那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父亲被打成"走资派",我失学了。一天早上,我倚着门框,看着昔日的小伙伴背着书包去上学,心里阵阵酸楚,眼里滚动出泪水。这时,父亲用  相似文献   

14.
父亲和朵拉     
倪西赟 《党课》2012,(24):79-81
朵拉是我们家的一匹马。 那年,我家那头老牛再也拉不动车了。一个清晨,父亲去集市买牛。晌午的时候,父亲哼着小曲,手里却牵着一匹马回来了。  相似文献   

15.
希望     
突然成长是因为父亲突然的衰老。自小就觉得父亲就是一头健壮的牛,一座雄伟的山,一块坚硬的石头,从没有什么头疼脑热的事和他有过关系。生病的往往是母亲和我们几个孩子,父亲只有照顾我们的份。上初中以后大多数时间在外上学,陪在父亲身边的时间不多。即使在一起,对父亲的健康也一直是忽略的。直到大学毕业的那一年暑假,我回到家,父亲笑着迎出了门,他抑制不住的笑走漏了他的一颗门牙,  相似文献   

16.
母亲邵华     
低调做人 母亲是在“文革”期间参加工作的。那个时候,因为种种原因,母亲的心情十分沉郁,再加上那时我父亲身体不好,我又年幼,还有我外婆也需要母亲的照顾,有时候我姨妈和姨妈的孩子也经常会到我们家里来,所以我们这个家就全靠母亲一个人支撑,里里外外,种种事情,母亲都要顾到、想到。那时候母亲每个月工资有限,她月月精打细算,以维持这个家的正常运转。但即便这样,母亲从来没有因为家庭的原因而在工作上有所松懈,而是更加认真细致,面面俱到。  相似文献   

17.
小佳,卖雪糕的小女孩,家住郊区英达乡。她有个叔叔叫王平,是沈铁公安处沈阳东站派出所的民警。那年柳丝抽绿时,他俩在乡路上结下了亲缘。 那天晌午,王平和几位同志到英达乡调查一起铁路事故,路上他看见一位身体瘦弱、衣着简朴、背着小箱卖雪糕的小女孩。这么小的孩子不去上学,却在这叫卖雪糕,出于好奇,王平与她攀谈起来。原来小姑娘叫曾佳,父亲在几年前因病去世,母亲靠打零工挣点钱来维持生活,家中还有两个正在读书的小弟弟。由于母亲收入甚微,入不  相似文献   

18.
父爱如山     
<正>父亲是继父。早年上过私塾,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是有着不凡的经历。我们兄弟姊妹六人当中,无一是他亲生,但对我们的抚育之恩,却令我们终生难忘。老大、老二都早早地工作啦,底下的老三、我、老五、老六,都是在父亲的期盼中长大。那年,正如父亲所愿,家里的老三考上了大学,至于什么学校、什么专业都不重要,只要录取通知书来就意味着已经跳出"农门"了。八十年代的团场要是谁家孩子考上了大学,全团上下无人  相似文献   

19.
正那年夏天,我初中毕业后,为了能让我接受更好的教育,将来能够有出息,父母经过一番商量后,决定让我到县城去上高中。父亲经过一个假期的奔波后,终于给我凑够了一个学期的学费和生活费,母亲则日夜为我赶制了两双布鞋,一双是天热时穿的,一双是天冷了穿的。在我去学校报到的那天,母亲用塑料袋将鞋包好,装在我的包中,在与母亲的泪水相送中,我坐  相似文献   

20.
田培良 《实践》2008,(6):12-13
一我是读着《党的教育》长大的。最早见到这本杂志,是1960年的冬天。那年我只有九岁,是包头一所小学的三年级学生。那是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我见父亲用母亲绱鞋用的锥子和纳底用的麻绳在装订一摞书,就凑到跟前去看。那些书跟我们的语文课本一样大小,但比语文课本要薄好多,我数了数,一共24册,父亲把它们订成二本。我拿起已经订好的一本,见封面上的4个字写得很潦草,就问父亲:"这是什么书?"父亲告诉我:"是《党的教育》,是给党员们看的。""我看看可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