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台湾资讯硬件产业,是台湾工业的龙头产业,在台湾资讯产业中占主导地位。本文着重从台湾资讯硬件产业的产业发展地位、产值成长动向、生产基地分布、销售地区变化、以及主要产品状况五大方面,勾勒和分析该产业的成长概貌及发展特点。一、台湾资讯硬件产业的地位1999年,台湾信息硬件产业岛内外总产值达398.8亿美元,相当于台湾工业总产值的43%,比1998年上升约9个百分点。在国际上,1998年台湾信息硬件产业岛内产值仍然维持自1996年以来取得的世界第三排名(见表1),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从国际采购看,世界大电脑公司近年在台采购信息硬件…  相似文献   

2.
齐建民 《人民论坛》2014,(6):141-142
校园文化是高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发展能力、陶冶情操的重要载体。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资讯的发达,高校的文化建设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文章从网络时代高校文化环境的特征和文化建设的困难入手,提出了在网络时代加强高校文化建设的建议和举措。  相似文献   

3.
校园文化是高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发展能力、陶冶情操的重要载体。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资讯的发达,高校的文化建设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文章从网络时代高校文化环境的特征和文化建设的困难入手,提出了在网络时代加强高校文化建设的建议和举措。  相似文献   

4.
《台声》2001,(4):23-24
从90年代中期开始,台湾的资讯电子产业开始出现分工,部分低档的电脑周边产业像键盘、鼠标、机壳等开始转移到珠江三角洲的东莞等地投资,其主流为中小企业,出口加工为主,经营模式仍属“区域分工型”。这批中小型台资企业一二年内就在东莞形成了一个有明确分工和配套、互补的产业群体,并逐渐与台湾形成分工,使东莞成为低档资讯产品的生产重镇。之后,  相似文献   

5.
王国平 《求索》2011,(10):51-54
以模块网络和产业生态网络构建传媒产业簇群创新网络发展模式是在新经济环境和传媒新业态环境下,对传媒产业簇群创新网络适应现代发展要求而进行的拓思。文章着重研究了传媒产业簇群模块网络的模块化与模块网络理论、传媒产业簇群模块化设计、传媒产业簇群模块网络的结成问题;探索了传媒产业簇群生态网络的内涵、特征与结构,并依据其生态规律就构建传媒产业簇群生态网络提出了三个要务。  相似文献   

6.
台湾软件产业(即资讯服务业),是台湾信息工业中脑力密集型、高附加价值、渗透面广、零污染的高科技产业,尽管目前仅占台湾资讯产业的1/20略多,但台湾当局将软件产业视为21世纪明星产业中的金钻产业,欲发展成为台湾一大主流产业,其发展态势值得研究。一、 台湾当局的推动自1993年,台湾“经济部”开始对软件产业进行规划与推动,首先执行的是第一期《软件工业五年发展计划》(1993 1997年),执行单位是由“经济部工业局”主管、设于资讯工业策进会的“软件工业五年发展计划工作室”。推动工作的重点涉及产品开发、技术发展、人才培训…  相似文献   

7.
"饭圈文化"的兴起与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而关于饭圈网络暴力相关的负面报道却使得"追星文化"和"饭圈文化"在外界眼中犹如洪水猛兽。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追星人数的日益增加,饭圈的网络暴力问题也在影响着越来越多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我们应该正视该问题,从根本上分析饭圈文化中形成网络暴力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消除网络暴力,维护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8.
文化与科技融合促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兴文化创意产业是指具有高技术、高附加值特征的文化创意产业。《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将文化创意产业分为九大领域,其中数字出版、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设计服务等属于新兴文化创意产业。  相似文献   

9.
浅论网络政治视野中的民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公民参政议政的一个重要平台。网络政治参与具有便捷性、平等性、直接性、开放性和交互性等特点,对民主政治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网络政治时代的政治参与和民主建设,要求政府更新理念,加强信息产业和网络文化建设和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0.
网络文学产业通过文化创意产品的市场化经营为中国网络文学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强劲的经济驱动。这一产业形态的商业模式经历了产业蓄势的“破茧之旅”,并以在线经营和IP赋能的双重路径形成网络新文创的业态架构。网络文创产业化的理论逻辑基于文学自身精神与经济的价值二重性,这种二重性功能选择蕴含着二律背反的隐形风险:一方面市场驱动的运营逻辑构成网络文学存续的经济支撑,另一方面文化资本的绩效追求也可能对网络文学及其文创产业造成商业反噬。因而,良性的网络文学文创生态需要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的“双效合一”原则,以保障这一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台湾资讯产业在中国大陆的产业集结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炎 《台湾研究集刊》2002,(1):62-66,92
台湾资讯产业对中国大陆投资和产业转移主要集中于华南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和华东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两大集结地各有优点和特点 ,珠江三角洲主要是劳力密集型产品 ,长江三角洲则是技术水平较高的产品 ,而前者以委托加工的经营形态较多 ,后者则以独资的企业形态较多  相似文献   

12.
邹迎九 《前沿》2010,(18):60-65
产业集群具有网络组织、学习创新和社会资本等优势。针对当前广西传媒产业竞争力普遍较弱的现状,通过集群化发展方式,采取营造有利于传媒产业集群发展的制度环境,不断整合资源、做大龙头、完善产业链体系,加快创新网络体系建设、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培育促进传媒产业集聚的区域文化和实行产业品牌战略等策略,将有助于广西传媒产业形成强劲、持续的竞争优势,提升其产业整体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大学生为对象,考察了基于互联网的基督教传播的情况,发现境内外的教会组织、网络宣教士、网上基督徒、"神棍"和"网络水军"是网络基督教传播的主体,门户网站、社区论坛、博客空间、社交网络是网络基督教传播的基本形式,教义和文化、重大新闻资讯及评述、现实生活的感悟和指南、线下活动的信息和通告是网络基督教传播的主要内容。这样的传播,使宗教网络化的轨迹日益明显,对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14.
7月6日,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残联名誉主席邓朴方视察了刚刚迁入新址的中国盲文图书馆(中国视障文化资讯服务中心),亲切看望盲人读者,对盲人文化事业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中国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王新宪,  相似文献   

15.
六七年前,视频网站、网络电视台、各类点播平台横空出世,国人收看影视、新闻、综艺等资讯内容的“阵地”慢慢从电视向互联网转移。有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  相似文献   

16.
随着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网络文化日益壮大,网吧也以雨后春笋之势,汇成网络文化主流,渗透人们学习、生活、工作等各个领域,构筑了一条通往信息时代的文明之路。然而,揭开浮华面纱,透视网吧背后,却发现一些未成年人因迷恋上网,最终荒废学业,走向歧途。于是,有人称网吧是当今社会的“电子海洛因”,毒害青少年一代。  相似文献   

17.
服务台     
《台声》2014,(2):112-112
福建集美出台新举措推动两岸产业对接合作2014年1月,福建厦门市集美出台五项措施,着力推动两岸产业对接合作。一是依托2013年12月28日正式开园的厦门软件园三期建设项目,推动建设台湾青创产业联合中心与青创会大陆区域总部,吸引台湾中华资讯软体协会等软件信息企业入驻软件园;二是拟邀请台湾生产力中心调研辖区冷储物流企业,鼓励引导源香、中马等大型物流企业,  相似文献   

18.
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北京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包括深厚的文化积淀、密集的专业人才资源、强劲的科技创新能力、旺盛的消费需求、强大的市场辐射以及积极的政策扶植。2009年,虽然遭遇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依然逆市飘红,全年实现产业增加值1497.7亿元,占GDP比重为12.6%,现价增速达11.2%,提前实现了"十一五"规划中确定的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12%的目标。而根据2009年前三季度的统计,在文化创意产业九大领域中,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的产值位居前4名。而排名最末的文化艺术领域,去年增速最快,表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本期,我们邀请多位政协委员,就"十二五"期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前景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青少年越来越多地融入网络,他们在学习先进科技,汲取丰富知识的同时,也面临着被不良资讯,特别是色情资讯侵害的危险。因此,如何使网络中的青少年既能善用资讯科技的优点,又可以抵御网络的危险,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免受侵害,也就成为法律工作者和青年工作者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北京观察》2012,(10):5-5
近日,2012年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论坛在北京举办。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论坛是在北京市积极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背景下创办的,是北京市政协为政协委员、民主党派成员和业内人士与党政主管部门共同交流探讨问题而搭建的一个重要的参政议政平台。论坛自2009年创办以来,连续成功举办了三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