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针对消费者在健身场所失窃物品的情况,经营者往往以"消费者应找看好个人财物,遗失后果自负"或通过提示"不对会员及客人在储物柜等处的财产损失或失窃负责"等为由,免除己方责任,不对消费者的损失进行赔偿。因此,本文通过分析健身场所对于消费者寄存财物应尽的义务来明确经营者在消费者财物失窃后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2.
邢会强 《北方法学》2013,7(5):110-116
近年来,西方一些国家的消费者政策发生了转换,消费者的知情权、消费者教育以及消费者的义务得以强化。国际社会还兴起了"消费者社会责任行动"。消费者责任实际上指的是消费者的义务,它分为消费者对自己的责任、对经营者的责任和对社会的责任三个方面。消费者保护法中应规定消费者的责任,但应仅限于消费者对自己和社会的责任,而不是对经营者的责任。作为消费者中的一个类别,金融消费者也应负相应的责任。  相似文献   

3.
魏求月 《法学杂志》2018,(5):122-130
随着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得如火如荼,跨境网络消费者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如何在新的技术条件下维护跨境网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已经受到广泛关注。经营者为维护自身利益,普遍在跨境互联网消费合同中订立强制性仲裁条款。从形式上看,强制性仲裁条款属于格式条款,且经营者往往并未履行充分提示义务;从实质上看,一方面强制性仲裁条款利用国际商事仲裁的特点加重消费者负担,另一方面规避跨境集体诉讼妨碍消费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因此,在法律上应判定跨境互联网消费者合同中的强制性仲裁条款无效。  相似文献   

4.
消费者知情权旨在消除经营者和消费者信息不对称给消费者带来的不利.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消费者仍然享有知情权,但是,由于网络交易是一种非面时面的交易,在经营者不提供信息或者不提供完整信息的情况下,在线消费者的知情权就很难实现.因此,应对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的知情权予以特殊保护.保护的措施应包括这样几个方面:转变消费者的信息获取方式、确立经营者的在线信息披露义务、明确C2C交易中自然人的经营者身份、建立电子商务经营者的信誉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5.
针对消费者在健身场所失窃物品的情况,经营者往往以“消费者应找看好个人财物,遗失后果自负”或通过提示“不对会员及客人在储物柜等处的财产损失或失窃负责”等为由,免除己方责任,不对消费者的损失进行赔偿。因此,本文通过分析健身场所对于消费者寄存财物应尽的义务来明确经营者在消费者财物失窃后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6.
谢甜甜 《法学论坛》2015,(2):138-144
作为先进的法律制度,公益诉讼制度被各国接受并不断完善。针对我国消费者面临的跨国公司"双重标准"、隐性消费、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以及消费者人数多、群体化的属性,应尽快构建我国消费者公益诉讼制度,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弥补市场监管之不足,约束经营者的不法经营行为。  相似文献   

7.
消费者的知情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信息社会中 ,知情权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消费者的知情权是消费者权利体系中的基础性权利。消费者与生产者、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法律赋予消费者知情权的原因。知情权作为确立消费者人格的基础 ,除了要求生产者、经营者履行信息披露义务之外 ,还要求政府的积极保护 ,实现对消费风险的事先控制 ,从而更好地保护消费者。  相似文献   

8.
郑璐  熊燕 《人民司法》2012,(22):21-24
【裁判要旨】在预付式消费合同中,余款不退此类格式条款如果在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权利、义务分配上明显失衡,应当被认定无效。同时,消费者一旦与经营者缔结合同,也应当恪守诚实信用原则,否则应承担相应违约责任。  相似文献   

9.
一、在消费者预先支付全部费用、经营者分期分次提供商品或服务的预付式消费模式中,如果经营者提供的格式条款载明“若消费者单方终止消费.则经营者对已经收费但尚未提供商品或服务部分的价款不予退还”的.该类格式条款违反我国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应属无效。二、在预付式消费中,如果消费者单方终止消费,经营者并无违约或过错行为的,应结合消费者过错程度、经营者已经提供的商品或服务量占约定总量的比例、约定的计价方式等因素综合确定消费者的违约责任。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产品质量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之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保护法》)第49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这项法律突破了我国民法通则、产品质量法等法律中有关产品质量侵权损害赔偿的规定,惩罚性赔偿已得到我国法律的初步肯定。但是这种惩罚性赔偿只限于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适用范围,惩罚性赔偿金额也受到极大限制,尚未形成完整的惩罚性赔偿制度。据此,笔者认为应在立法上确立完整的产品质量侵权惩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