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受刑人权利作为国家刑罚权力的对立存在,正当性的权利本质是受刑人权利法律定位的逻辑起点.对受刑人权利保护必须在刑事法律关系中对受刑人权利进行准确的法律定位,即将受刑人权利和刑罚执行权力作为刑事法律关系的核心范畴,而不是将受刑人的权利与义务作为刑事法律关系的核心范畴:在刑事法律关系的运作中,以受刑人权利为本位,而不以受刑人管理为本位,以实现对刑罚执行权力的制约和对受刑人权利的保护.  相似文献   

2.
刑罚目的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司法层面刑罚的正确适用,即量刑均衡的实现。量刑均衡是建立在罪刑相适应原则和刑罚个别化原则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它要求审判机关在适用相同刑事法律的背景下,对性质相同、情节相类似的犯罪案件,作相当的刑罚裁量,对同等犯罪科处同等刑罚,对类似的事件作出相同的裁判,以保持刑罚稳定和罪刑相适应。但刑事司法裁判中量刑失衡问题颇为突出,危害到了刑罚正义的实现和社会公众对法律应有的信仰和敬畏,妨碍了刑罚目的的实现。因此,必须从立法、司法层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对量刑失衡问题予以解决,从而最终实现量刑的均衡。  相似文献   

3.
刑事法律文化理论是一个历史的、时代的课题 ,是我国法治建设历史经验教训的反思和总结 ,它丰富和发展了我国法学理论 ,为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所必需。本文试图从刑罚权、刑法体系、刑法罪名、刑罚体系、刑事法律意识方面探究中国近现代刑事法治的变化 ,,展示新中国刑事法律文化的成就。  相似文献   

4.
对裁判文书的分析是对我国污染环境罪的司法样态进行评估观测的有效途径。污染环境罪的刑罚适用与理论预期存在一定程度的背离。实证研究发现,污染环境罪刑罚适用存在自由刑适用结构性失衡、罚金刑功能落空、恢复性司法作用逐渐趋向合理等特点。实证分析得出的污染环境罪刑罚适用的司法现状和问题,需通过解构立法规定与司法实践之间的困境、搭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污染环境罪刑罚适用的融通路径、实现污染环境罪的多元化刑罚处罚方法、完善污染环境责任承担体系等一系列措施,实现污染环境罪司法实践中的罪责刑相适应,以期达到遏制环境犯罪和恢复受损生态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群体性事件相关概念之界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受不同的政治环境和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国内外对群体性事件的认识有一定差异,我国对群体性事件的认识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目前,有关群体性事件的概念就存在着集群行为、治安紧急事件、群体性治安事件、群体性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等多种称谓。本文对国内外各种有关群体性事件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系统梳理,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揭示群体性事件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的传播行为在于广泛扩散,这一行为侵害了社会善良性风俗,牟利目的对行为入罪标准具有决定意义。且在网络背景下,其有了新型体现。利用BT软件下载淫秽物品的行为不构成本罪。点对点的裸聊和网络公共会议型裸聊亦不构成本罪,组织网络淫秽表演而牟利者宜定组织淫秽表演罪。从立法预设分析,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的最高法定刑设置过重。现代刑事政策要求刑罚轻缓化,这是法律宽容品性、刑法人道、刑罚目的、刑罚经济性的必要要求。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我国《刑法》分则中的27个暴力犯罪死刑罪名的规范分析,个罪的死刑裁量规范的犯罪类型与刑罚类型的规定存在差异。犯罪类型分为基本犯、加重犯和特别加重犯,刑罚类型分为刑种配置和处罚方式。由此构成暴力犯罪死刑裁量的量刑规范等级,包括罪质构成与刑罚配置两个方面。各种不同的罪质构成与刑罚配置的量刑规范等级都在立法规定上限制了...  相似文献   

8.
无犯罪便无刑罚,无刑罚也无所谓犯罪,罪与刑自出生便是密不可分的。即使是在因罪生刑这样一种司法模式之下,也不应将刑罚独立于定罪之外。以刑制罪是通过对法定刑的比较反向制约对犯罪构成要件理解,对于弥补立法及因罪生刑的司法模式下个案的罪刑不均衡具有重要意义,是罪刑法定的应有内涵和罪刑相适应的必然要求。实践中对法定刑的比较,是以刑制罪应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调查问卷数据的分析,研究了群体性事件概念应包括以下几点,"群体性治安事件"可以说等同于"群体性事件"、群体性事件具有人民内部矛盾的诱因性、群体性事件参与人数的众多性、群体性事件诉愿表达方式的非法性、其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着重从不平等理论、公正受挫理论的社会群体心理分析阐述了群体性事件的动因;在此基础上,提出群体性事件的处置对策,建立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体系、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规范政府行为、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健全和完善社保体系。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来,群体性事件呈现出高发的态势。学界也从不同的角度与层面对群体性事件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本文对群体性事件的界定、特点、形成原因及治理对策、对未来的展望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希望能对群体性事件的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1.
聚众犯罪是我国刑法独有的概念,它是刑法分则明文规定的,在首要分子的作用下以聚众的行为方式实施的一种犯罪类型。聚众犯罪具有法定性、“聚众”性、“首要分子”必备性等三个必不可少的法律特征。根据聚众犯罪的内涵,其外延应当是确定的,我国刑法规定的聚众犯罪包括纯正的聚众犯罪、选择的聚众犯罪和加重的聚众犯罪等三种共计19个罪名。  相似文献   

12.
刑事侦查工作直接关系到公众的个人权利,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公众越来越注重利用大众传媒保护自身的权利,大众传媒也从不同角度深入社会各个方面去寻找吸引观众注意力的新闻,这样就势必与刑事侦查工作产生矛盾,大众传媒信息公开与侦查工作保密原则是相互矛盾的,但也是可协调的,二者是既和谐又矛盾的关系,大众传媒对刑事侦查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应采取积极对策实现大众传媒扣刑事侦查和谐共赢。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上海市黄浦、卢湾、静安三个中心城区2003年以来部分侵财刑事案件的发案进行的分析,中心城区侵财类刑事发案总量逐步趋于稳定,但盗窃类案件仍居高不下;形形色色的诈骗案层出不穷;“两抢”案件发案总体稳定,并呈下降趋势。侵财案件高发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管理以及人文背景。必须真正树立并贯彻“以打促防,打防结合”的观念,变被动防为主动防;以动制动,提高对侵财案件的打防力度;综合治理,动员社会资源共同推进防范工作;完善司法规定,提高执法机关的执法效率和打击力度。  相似文献   

14.
西部地区黑社会性质组织形成的文化意识原因,既具有与全国其他地区相一致的因素,也具备一些区域性文化元素。归根结底表现为主流文化与犯罪亚文化的矛盾和冲突。作为逆主流文化而动的反文化、反主流文化、反社会的极端越轨文化,在黑社会性质组织中体现为群体性的有组织犯罪亚文化,它是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从社会学角度出发,中国社会中存在有组织犯罪的亚文化;从心理学角度而言,有组织犯罪中的个人和组织群体也存在有组织犯罪亚文化。  相似文献   

15.
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发展,在有利于打击和控制犯罪的同时,也对犯罪产生了多方面的消极影响。在科技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犯罪主体、犯罪危害、犯罪手段等都出现了一些新特点。由于科技现代化能加剧引发犯罪的社会矛盾,强化犯罪的利益动机,创造新的犯罪条件,造成控制犯罪的法律的不适应,所以造成犯罪的大量增多。针对科技现代化进程中犯罪增多的现实,必须采取多方面的对策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16.
群体性事件频发引发的扰乱公共秩序的聚众犯罪近年呈上升趋势。文章对扰乱公共秩序的聚众犯罪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预防对策和刑法处罚原则。  相似文献   

17.
自2000年以来,我国的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冲突的强度不断上升.应当从犯罪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出发,对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社会根源和控制因素进行分析,并从安全阀制度建立的角度寻求对群体性事件防控的社会政策.  相似文献   

18.
现场勘查是在刑事案件发生以后,侦查人员为了发现侦查线索,收集犯罪证据,查明犯罪事实,依照法律规定,运用一定的策略方法和技术手段,对与犯罪有关的场所、物品、人身、尸体等进行勘验、检查,对事主、被害人、知情群众进行的调查访问。文章从法律和事实的角度提出衡量现场勘查质量的标准。前者主要从刑事诉讼法证据理论和现场勘查服务于侦查的角度进行总结阐述;后者主要以刑法的犯罪构成要件为视角进行论述归纳;最后从无罪推定的角度论述提出衡量现场勘查质量标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犯罪形势的变化,传统的摸底排队侦查措施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现代的摸底排队侦查措施应当从“点”的时空定位排查法扩展到“面”的时空定位排查法;从有形痕迹物证摸排法扩展到无形电子痕迹摸排法;从关注事前的因果关系摸排法扩展到关注事后的赃物控制摸排法;从社会面的普遍摸排法发展到高危群体的重点摸排法;从依靠群众摸排法发展到依靠技术设施的摸排法;从手工摸排法发展到计算机网上摸排法。摸底排队的方法将越来越先进,摸底排队的依据将越来越丰富,摸底排队的效率将越来越高,摸底排队的过程将越来越隐蔽。  相似文献   

20.
摸底排队是侦查机关的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之侦查方针的具体体现,在实践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在新形势下,由于经济、科技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传统的摸底排队工作在摸排条件、范围的确定等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只有转换思路,将现代化的科学理念和科技手段引入摸底排队工作中,才能使其重获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