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在不同权利冲突中选择限制公众人物名誉权,不仅满足公众知情权,也保障了公共利益和舆论监督。由于我国关于公众人物名誉侵权方面立法的缺失,造成司法实践过度保护公众人物名誉权现象。明确界定公众人物概念,合理使用国外相关原则,完善侵权抗辩体系,对改变现状和限制保护公众人物名誉权有一定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努力克服两种干扰近几年来,新闻舆论监督力度逐步加大,成效日益明显。这不仅令普通老百姓鼓舞,而且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舆论监督渐成强音。但从总体上看,这项工作与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希望还有很大的差距。现在舆论监督遇到的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被监督的单位、部门、团体或个人有消极抵触情绪。他们往往从各自的狭隘利益出发,不能以正确态度对待新闻舆论监督。这突出表现在在记者进行调查采访时,不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舆论监督是社会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调节社会生活中人际关系的一种手段。它不仅要运用新闻批判党和政府的工作及其工作人员,还要反应人民群众的利益与愿望、意志与情绪、意见和建议,为人民群众参政议政提供有效的平台。为此,我们必须要完善我国的舆论监督,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为舆论监督提供根本保证,二是加强舆论监督的法制化建设,三是扩大群众的知情权与参与权,四是促进监督主体职业化。  相似文献   

4.
卢尚纯 《桂海论丛》2008,24(5):56-58
舆论监督在民主政治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我国舆论监督存在着疲软与失范的现象。产生原因主要有思想观念的误区、文化传统及新闻理论的缺失、利益因素、体制原因和立法原因。舆论监督的疲软和失范,必须从机制完善上解决。  相似文献   

5.
舆论监督作为"第四种权力",在约束其他权力运行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权力监督力量。舆论监督的产生,与人民主权观念、言论自由、民主政治理念和法治观念密不可分。"对谁监督"、"由谁监督"、"如何监督"的追问,是舆论监督的逻辑路线,人民主权观念、言论自由、民意和公民知情权是其法理基础。  相似文献   

6.
编辑同志:前不久,我的堂弟因失恋而服毒自杀。邻居李某凭自己主观猜测,胡说堂弟是因为患有性病才导致失恋的,并在多处公开场合进行宣扬,使我堂叔一家抬不起头。请问:李某这种损害死者名誉的行为是否属民事侵权?小范小范读者:李某的行为属民事侵权,应负法律责任。名誉是名誉权的客体,其本质是一种人格和精神利益。对于死者而言,死亡后利益已毫  相似文献   

7.
李萍 《前沿》2010,(14):14-16
在我国,舆论监督是指舆论监督的主体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党和政府的工作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的监察和督促,其实质是人民的监督。党的历届领导人都十分重视舆论监督,并在不同场合强调舆论监督的重要性。而且从党的十三大到党的十七大,"舆论监督"的概念连续五次出现在党的代表大会的报告中。2004年《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的颁布将舆论监督列为党内监督的一个重要制度。这样,舆论监督可以广泛而深入地参与或介入党内监督活动,并成为党内监督中居于独特地位的不可取代的一种监督制度。新闻舆论监督不仅能帮助领导机关掌握问题、督促问题的解决,还能起到警示作用,防范问题的发生。但是,反观目前我国的新闻舆论监督,问题众多,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模式,方法不得力,在相当程度上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如何采取措施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监督在党内监督中的作用,已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力图为维护党的纯洁性、保持党的先进性以及更好地完善、发挥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作用提供一点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8.
名誉权关涉个人的精神满足和人格尊严而受到法律的保护,有关其法律认同的形成与认知度密切相关,实践中人们主要通过媒体宣传了解名誉权,对于其有一定认识,不趋向于选择诉讼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名誉权,更注重精神损害的补偿,从道德角度去判断死者名誉权、法人名誉权以及新闻自由与名誉权冲突问题。反映出名誉权的总体认知多来自道德判断,名誉权具体法律规定认识模糊,救济上趋向选择非诉讼方式,不同学历的居民认知程度有所差异的问题。而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关于名誉权的法律知识图式尚未形成、立法缺乏体系性、权利认识上存在偏差及法律宣传方式单一。由此,可通过建立名誉权法律保护体系、培养社会成员正确的权利意识以及建立多元化的法律宣传方式来提高名誉权认知度。  相似文献   

9.
党内舆论监督是党内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文章将党内舆论监督作为一个重大的问题提出来,并就党内舆论监督的内涵、党内舆论监督的主要特征、党内舆论监督的主要形式、党内舆论监督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党内舆论监督的路径选择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以期引起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党的舆论监督的基本观念是,舆论监督与正面报道是统一的,舆论监督本质上追求的是正面宣传效果。这一观念框架是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逐渐形成的,大致经历了舆论监督实践的初步探索、舆论监督观念的深入探寻、舆论监督观念框架的完善确定三大阶段。当前党的舆论监督观念对总体的正面宣传效果的强调,对媒体报道具有显著的实际指导意义,即批评报道是否恰当合适,要将总体的正面宣传效果作为出发点。  相似文献   

11.
展江 《民主与法制》2011,(36):11-11
中国媒体在经历了五个舆论监督历程发展后开始进入一个多元开放的时代,这一方面是社会的更加开放使然,另一方面还是拜新技术借力舆论监督之赐。微博,这一网络驱动型的公民参与,让滥用权力的人更加难以藏身,在推进整个社会信息公开的同时,消除信息不对称和暗箱操作,有可能会发展成为一种常态的舆论监督。  相似文献   

12.
(一)舆论监督的基本概念和类型。舆论监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前者专指新闻舆论监督;后者则是舆论主体通过舆论媒介对舆论客体所实行的社会控制,它由舆论监督主体、客体和媒介三个要素构成。舆论监督是从人类社会产生之日起即已存在的一种社会控制形式。它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具有不同的特点。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了以下四种舆论监督类型?原始社会的舆论监督——社会“第一  相似文献   

13.
名誉权是民事法律关系主体一项重要的人格权 ,现实社会对名誉权保护的法律制度比较完备 ,人们的保护意识也比较强。但在网络空间这个虚拟的世界里 ,网络主体特别是虚拟主体是否享有名誉权 ,则颇有争议。笔者认为 ,网络主体同现实主体一样享有名誉权 ,并受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14.
舆论监督"敏感症"反映的是一种意欲追求自身权益最大化但又不愿过多担责的利己心理。"共责"理性缺失与"尽责"意识缺位,是舆论监督"敏感症"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舆论监督主体"脱敏"的根本在于培养主体间的责任共识和责任自觉,从而使每个人都能在舆论监督中各尽其责、各司其职、各获其益。  相似文献   

15.
论完善对行政权的舆论监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制约和监督权力的核心是制约和监督行政权,舆论监督作为公众监督的一种,可以发挥对行政权的有效制约作用。从我国以及其他国家的实践来看,有效开展政务公开舆论监督,并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在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作用,是完善对行政权的舆论监督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随着广播、电视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舆论监督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已成为反对腐败的有效方式。在我们国家,舆论监督很有特点,彰显了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的有形结合。中共中央颁发的《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一方面,把舆论监督作为一项重要的党内监督制度,纳入了党内规章的范畴;另一方面,又为舆论监督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舆论监督是遏制腐败现象的有效方式 从字面上说,舆论是众人的言论。正  相似文献   

17.
张书林 《岭南学刊》2009,(1):21-24,51
党内舆论监督是党内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从理论体系建设的视角来看,这一理论体系应包括党内舆论监督的界定、主要特征、主要形式等方面内容。目前,党内舆论监督在制度建设、运行机制、功能发挥等方面均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应采取建立健全党内舆论监督制度和机制、强化新闻媒体的批评功能、创新党内舆论监督的方式和手段等措施,推进党内舆论监督。  相似文献   

18.
缪文升 《公安学刊》2007,(5):40-42,106
"以舆论监督权力"是现代社会弘扬的一种民主理念和高擎的民主旗帜。新闻媒体和公安执法在价值取向上有其内在的一致性,追求的都是"公正"、"正义"。活跃和健康的新闻舆论监督通过客观地展示和评论公安执法过程,在更大程度上保障了公安执法的公正性。为此,我们在充分认识新闻媒体对公安执法过程进行必要监督的同时,也必须充分关注新闻媒体监督程序的正当性和内容的真实性等问题,从而实现新闻舆论监督与公安依法行政的互动与制约,为实现社会公正开辟一条有效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时下,舆论对司法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在司法过程中舆论监督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但是,舆论监督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好能发挥积极作用,否则将会阻碍司法公正。剖析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之间的关系,发挥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而尽量限制其消极作用,是值得思考的。  相似文献   

20.
关于名誉权法律保护几个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名誉权是我国民法确立的一项重要人格权,由于立法起步较晚,对名誉权保护及相关权益表述笼统,制度、体系尚待完善,致使理论和实践均存分歧。本文试从名誉概念的二重性出发,分析侵害名誉权后果的复杂性;并就名誉权及相关领域几项权益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