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皮海兵 《人民论坛》2011,(7):226-227
网络技术的普及和运用在给人类主体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同样带来了主体的异化危机。网络主体异化作为一种网络技术在社会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被人们普遍而广泛地感受和认识到的现象,它在网络发展的过程中,主要表现为网络空间里主体自身的异化、主体的客体化和客体的主体化等类型。  相似文献   

2.
周云倩 《前沿》2009,(5):143-145
本文引入法社会学“程序正义”理论框架,梳理分析舆论监督权中的程序非正义问题,呼吁通过相关的制度安排确立媒介舆论监督的程序正义规则,由此形成对监督主体的有效规约,并促进民主法制与社会和谐建设。  相似文献   

3.
略论舆论监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略论舆论监督缪爱社舆论监督曾被马克思形象地称为“另一个法庭——社会舆论的法庭”。它是整个社会民主监督机制中须臾不可缺少的监督形式,研究舆论监督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舆论监督:现代民主政府的要求与体现舆论是一种社会意识现象和客观存在的精神力量,反映着...  相似文献   

4.
王凯伟  周波 《求索》2013,(2):205-207
网络舆论监督作为我国舆论监督的一种新兴监督方式.其监督效能不断显现。它在实现公民民主权利、推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提升政府决策水平、形成高效监督合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网络舆论实施监督的过程中,受到法制环境、监督联动机制、利益集团、监督主体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影响了我国网络舆论监督效能的提升。因此,应该采取完善网络监督法制、构建监督联动机制、建立安全监管机制、扩大监督主体构成、克服非理性因素对监督效能的负面影响等措施,促进网络舆论监督效能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作为舆论机构,媒体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传播是促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然而我国现行的媒介制度使媒体在和企业的关系中往往处于强势一方,媒体对自身权利的滥用导致了很多问题的出现。具体而言,这些问题包括:新闻寻租现象普遍,炒作之风盛行,媒介越权频发,舆论监督失衡和报道内容肤浅等。  相似文献   

6.
空间和社会空间是哲学和社会科学中的重要范畴。社会空间是基于主体的实践活动而形成的主体意志与作为外在物的客体的统一体,它是一种人类实践,是人类行动的过程。社会空间这一重要范畴是对传统主客体二元论哲学的一种消解,也是对权利要素论的消解。法律权利无论在逻辑层面还是在历史层面,在本质上都可以被理解为是社会空间,法律权利的逻辑与历史的背后隐藏着空间的逻辑与历史。此外,社会空间理论可以为法学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7.
作为舆论机构,媒体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传播是促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然而我国现行的媒介制度使媒体在和企业的关系中往往处于强势一方,媒体对自身权利的滥用导致了很多问题的出现.具体而言,这些问题包括:新闻寻租现象普遍,炒作之风盛行,媒介越权频发,舆论监督失衡和报道内容肤浅等.  相似文献   

8.
试论我国公共危机传播中媒介角色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改革开放前政府绝对政治控制之下的政治宣传工具到改革开放后具有"双重属性"的大众传播媒介,大众媒介在公共危机传播中的角色逐步由单一的政治宣传者与鼓动员向信息传递与沟通者、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者、组织形象修复者等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并透过媒介的危机报道生动地展现出来。通过对唐山与汶川地震报道的比较,从中可以看到我国公共危机传播中媒介角色的嬗变以及导致这种变化的深层的社会动因。  相似文献   

9.
汪皎英 《前沿》2003,(7):15-17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过程是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在实践的基础上的双向互动过程。唯物史观的创始人正是从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这两个视角来考察和研究社会历史的。因而要正确理解唯物史观的内容和实质 ,就必须紧紧抓住这两个视角。但这些年来人们对历史主体研究得较多 ,对历史客体则很少研究。本文是在对历史客体和认识客体的比较后 ,来尝试揭示历史客体的内涵、四种基本类型和特性  相似文献   

10.
奉献精神作为意识形态,是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时代不同,形态各异。中国共产党(以下简称“中共”)的奉献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最新成果。它虽然也是一种指导主体对客体自觉奉献的信念,具有一般奉献精神的共性,但还具有特殊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在舆论与大众传媒的互动关系中,后者处于主动地位,因为大众传媒能够有选择地反映舆论并加以引导。它对舆论主体、舆论客体以及舆论自身都有深刻影响。舆论则主要通过受众及法律的制约来影响后者。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社会融入主体与客体两个要素,理想型构了学术界关于"制约"、"控制"、"对抗"、"运作"四种社会融入研究倾向。经比较分析呈现出:主体被动性的预设局限于主体无意识层面,而主体主动性预设尚处于边缘地位。研究预设的不足反映了社会融入研究的主体预设依附于客体解释类型的体系失衡,这形成了对整个社会融入理论解释力的冲击。为此,需要完善主体被动性的内涵、重视主体主动性的预设,在改变体系失衡的过程中加强主体被动性与主动性之间理论对话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3.
赵力 《理论月刊》2002,3(9):29-31
对主体和客体相互关系的正确认识,标志着主体约束意识的觉醒,也标志着主体意识的成熟。人类社会在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上,当今最迫切的问题是纠正主体活动在无约束的情况下继续运行。强化主体约束意识,它是一个关系到整个当代文明乃至人类命运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一、治安社会控制的涵义治安社会控制的涵义是,施控主体为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治安问题,根据预定的治安目标而对受控客体实施的一种能动的作用,并最终达到这一目标。社会治安控制作为一种能动的治安作用,至少应有作用者(施控主体)、被作用者(受控客体)以及将作用由作用者传递供给被作用者的传递者这三种元素。而这三种元素又组成了相对于客观的社会环境(介质)  相似文献   

15.
曹智 《前沿》2011,(19):54-57
人类主体身份的获得是历史、社会、人、自然等合力共生的必然结果,人类主体和动物客体之间的分野亦是历史的必然结果,二者之间存在既相互肯定又相互否定的对立统一关系。因而,尽管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兴起引发了在法律界域之内动物是主体抑或客体的激烈论争,但相对于人类主体而言,动物依然只能是客体。  相似文献   

16.
主体和客体是认识论中的一对极其重要的范畴,我国哲学界对主客体问题的研究尚处在开拓阶段,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对许多问题的理解还没有取得一致性的意见。现将研究中的一些主要问题和观点简要综述如下。一、关于主体范畴的规定对于主体范畴的理解和规定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意见认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讲的主体是指能够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人,是具有自我意识和社会性的人。主体不等于意识,它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体,是客观物质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体。主体是多层次的。就普遍性说,它是作为认识者、实践者的整个人类,包括过去的人,现在的人和将来的人;就特殊性说,它是指作为认识者、实践者的社会集团,包括种族、民族、阶级、社会团体,  相似文献   

17.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一个基本功能,及时准确的监督,可以起到扶正祛邪、弘扬正气、凝聚人心的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是民主建设、政治文明的催化剂。新闻媒体的监督有利于改进和完善司法机制。新闻舆论监督是公众了解、参与和监督公共事务管理活动的重要媒介,是防止和纠正司法腐败,推进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实现司法公正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在我国法律正趋于不断完善、公民的法纪意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的今天,舆论监督有助于制约权力的滥用。1998年10月,朱镕基同志在视察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时亲笔题词“:舆论…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网络集群行为已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网络集群行为无论是在集群主体、集群环境、集群客体等构成要素方面,还是在集群行为演化过程方面,都表现出与现实集群行为的不同特点。在处理网络集群行为时,应当遵循网络行为规律,加强对舆论的引导,提高网络集群行为参与者的理性程度。  相似文献   

19.
论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息化时代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凸现了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本文从素质教育、网络舆论的引导以及媒介素养教育本土化战略三个方面,探讨与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关系.提出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定位是:树立一种媒介再现建构现实观念,培养一种主体独立批判意识,形成一种创造创新能力,强化一种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舆论监督是社会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调节社会生活中人际关系的一种手段。它不仅要运用新闻批判党和政府的工作及其工作人员,还要反应人民群众的利益与愿望、意志与情绪、意见和建议,为人民群众参政议政提供有效的平台。为此,我们必须要完善我国的舆论监督,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为舆论监督提供根本保证,二是加强舆论监督的法制化建设,三是扩大群众的知情权与参与权,四是促进监督主体职业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