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个人作为国际法主体问题的重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伯军 《河北法学》2004,22(5):119-122
对于个人作为国际法主体的问题在现代国际法上是一个颇有争议的国际法基本理论问题。目前国际法学界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主要有 4种 :( 1)个人是国际法的主体 ,而且是唯一的主体 ;( 2 )个人是国际法的主体 ,但不是唯一的主体 ;( 3 )个人是国际法的部分主体 ,但不是唯一的主体 ;( 4 )个人不是国际法的主体。实际上 ,这个问题涉及到国际法的定义、国际法主体的概念、国家主权、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和国际法的普遍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个人国际法主体地位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凛 《政法论丛》2010,(1):12-18
随着现代国际法的发展,国际人权保护领域、国际海洋法领域等出现了个人参与国际活动的现象。但是,无论是从国际法的定义、国际法主体的构成要素、还是从法律的最终目的、国际法的调整对象等方面分析,个人不能取得国际法主体地位,而只能是国际法的保护和惩治对象。不适当地扩大国际法主体的范围,把个人与国家相提并论,超越了当代国际关系的现实。  相似文献   

3.
国际法离我们到底有多远?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分析国际法是不是"法"的问题,其次还必须解决国际法的实效性问题,最后,从参与国际法律关系的主体来看,国际法离我们到底有多远,问题的关键在于,国际法在国家的隔离下离我们个人的距离有多远,或者说,国际法透过国家这个中介对于个人有何意义。结论为:国际法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国际法就在我们的身边。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个人是否具有国际法主体地位问题众说纷纭."否定说"未能适当地界定国际法主体的构成要件,忽略了造法主体与权利义务主体之间的区别、权利义务的来源与权利义务状态之间的区别,也忽略了权利的存在、权利的实现与权利救济之间的区别,并且未能适当地解释义务的存在与追究法律责任的程序之间的关系,等等.国际法没有明确规定个人的国际法律人格,但个人在特定范围内具有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可反证个人在此范围内的国际人格.国内有学者担心承认个人的国际法主体地位会削弱国家主权,这种顾虑没有充分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法日益关注个人,涉及对个人权利的保护和对个人国际罪行的惩治两个方面,个人必将在更大范围内成为国际法的主体.  相似文献   

5.
关于个人的国际法主体地位始终是国际法学界存在争议的理论问题,现在的学者们公认,国家并非国际法的唯一主体,争取独立的民族、国际组织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国际法主体的资格。可见国际法主体的概念在不断延伸,个人是否有权作为国际法的主体呢?  相似文献   

6.
关于个人的国际法主体地位的问题一直是很具有争议性的。传统的观点认为个人不具备国际法的主体资格,但是随着国际关系的发展以及越来越多的国际公约明确规定个人的权利和义务,个人成为国际法主体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人的回归:个人国际法上地位之审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志鹏 《法学评论》2006,24(3):56-63
近代国际法的发展是一个民族国家崛起而个人消隐的过程。但20世纪以后,个人的地位在国际法的体系内上升,体现在国际法赋予个人权利、施加给个人义务和责任,并使其有机会参与争端解决程序。对于个人是否可以成为国际法的主体,学界仍然存在争论。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此,而在于国际法是否真正关心个人、关注个人,以个人的生存、发展为主要宗旨,以个人的幸福作为其订立法律的基础、执行法律的标准。虽然国家及其主权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之内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其目的应当是实现个人的权益。未来的国际法应当更加具有人本主义的精神,在更多考虑普通个人的前提下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分析了流行的几种国际法主体理论,指出传统的以国际关系参加者为要件的国际法主体理论已经难以全面解释所有国际法律现象,应该主要从国际法律关系角度来分析国际法主体问题。既然国家可以协议创造政府间国际组织这种派生的国际法主体,我们就没有理由否认国家可以通过条约形式直接赋予个人以权利义务从而使个人在此范围内成为部分国际法主体。本文最后结合中国的条约实践得出中国倾向于在某些特定范围内赋予个人以直接条约权利义务承认个人为此范围内的国际法主体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关于个人在国际法主体中的地位有三种观点:一、国家是国际法的唯一主体;二、个人是国际法的唯一主体;三、个人可以成为国际法的部分主体。本文主要论述第三种观点的合理性及怎样确保其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科技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个人在国际范围内各领域参与活动日益频繁,使个人不仅在国内法上享受权利、承担义务,而更多地在国际法上直接享受权利、承担义务。此变化直接导致了对个人是否是国际法主体的问题的争论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张爽 《法制与社会》2011,(36):12-13
国际法是一门内涵丰富、内容繁杂的法律学科,深入学习、准确理解什么是国际法,首先就要掌握国际法主体的内容.随着国际关系的发展、变化,传统国际法主体也发生了变革.本文将在传统国际法基础上,深刻诠释个人在现代国际法体系中的主体资格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个人在国际法上的地位,是学术界一直争议不断的问题,各派学者都提出了相应的观点和依据。随着国际社会的发展,个人在国际法上的地位也随之发生变化。个人在国际法上是否具有主体地位的学术交锋愈加激烈。本文从国际法界的三大主要观点说起,落脚在个人在国际的有限主体地位上,认为个人在有限范围内享有国际法上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3.
个人作为国际法主体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华 《法学杂志》2005,26(1):89-91
国家作为国际法的主体是国际法的主要特征之一,但决非是唯一特征。关于个人是否是国际法的主体问题,一直是在争论中的话题。传统的国际法学者认为个人不是国际法的主体,但现代国际法已经承认个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国际法的主体。当前,在一些国际性法律中,个人已经成为享有国际法上的权利和承担国际法上的义务的主体。  相似文献   

14.
国际法最深层的根是古罗马法中的万民法,但真正被确认为渊源的国际法始于格劳修斯,但自诞生时起至今,在国际法的主体范围与资格问题上,却一直争议不断。尤其是个人在国际法中的主体资格问题,各派学者一直都存在较强烈的抵牾,本文将对历史上曾经产生过的主要主要观点学说进行总结及浅析,通过对各方观点产生的原因及差异原因进行分析,并且通过一个重要判例进行解析,从而得出国际法主体范围较为合理的界定标准,推动国际法理论的完善,进而为进一步发挥国际法在保护个人权益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要有条件地赋予个人以国际法主体地位,首先要界定国际法主体具有两个要素,即能够独立参加国际关系、直接享有国际权利承担国际义务;而个人主要有自然人和法人两大类.其次,可以发现现有的国际实践中规定个人拥有国际法主体地位的情形有授权性和惩戒性两种.  相似文献   

16.
<正> 一、"个人主体"说的提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方国际法学界中,除了继续承认国家是国际法主体外,广泛地流传着个人是国际法主体的理论。法国的卢梭(Rousseau)认为,有许多规则,如交换居民、避难权等,直接或间接适用于个人。①瑞士的古根海(Guggenheim)则声称,连习惯国际法也承认个人是国际义务的主体。②意大利的巴列里(Balladore pallieri)力图论证个人的  相似文献   

17.
个人是不是国际法的主体,是一个复杂的争议问题。我国主流看法是否定个人是国际法的主体,但在国际法学界有一部分学者对此持肯定态度。从广泛和务实的观点来审视,国际法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决策过程,若将国际法简单地界定为"国家间法",则可能限制其自身的发展。我们不应排斥个人成为国际法的主体,也不能消极地予以认可和接受,而应以"合法、合理"为原则,适时、适度地接纳个人成为国际法的主体。  相似文献   

18.
<正> 关于"国际法主体"的定义有多种解释,不过现在一般认为系指国际法上的权利、义务的主体,即国际法上的权利、义务所直接归属的主体。简言之,即必须具有可在国际法上追求权利,并被赋予义务的属性。一般  相似文献   

19.
赵金金 《法制与社会》2013,(18):286-287
传统国际法认为国际法主要是调整国家之间的法律,因而国家是国际法的唯一主体,个人只是其调整对象。我国的主流观点也认为个人不具有国际法上的主体资格,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对战犯的处断、人权理论的发展,个人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当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承认个人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可以成为国际法上的主体。  相似文献   

20.
李微 《法制与社会》2013,(30):7-7,9
法学界大部分学者认为个人成为国际法的主体有很多限制,个人在国际法中到底有没有主体地位讨论不断,争论不休。本文认为,法律的宗旨是为社会活动服务,随着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法律也在与时俱进,在个人权利日趋受到重视的情况下,个人在国际法律关系中越来越重要,地位从原来的客体发展到目前的主体,虽然不是完全主体,但其主体地位不容小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