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1 毫秒
1.
论犯罪被害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被害因素是指诱发或强化犯罪行为发生的被害人的自身因素和社会因素以及被害条件的统一体。犯罪被害因素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被害人的自身因素和社会因素 ,统称为被害要因。其中被害人的自身因素体现为与犯罪发生相关的被害人的人口统计学因素、人格特征、生活方式 ;被害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被害人所处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中能对其被害产生促进作用的各种消极因素。二是被害条件 ,指有利于犯罪发生的特定时空环境。被害条件的预防 ,不仅需要我们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下加强治安防范 ,而且要宣传教育社会公众 ,尤其是提高易被害群体的被害防范意识。  相似文献   

2.
金融诈骗犯罪的被害人具有较大的被害性,这是由金融行业特点、特殊的被害社会环境、金融机构内部违法犯罪严重及金融诈骗犯罪的特点所决定的。金融诈骗犯罪得逞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犯罪人多么狡诈,其骗术多么高明,而是被害人自身的一些弱点和不良状况为被害提供了契机。因此,治理和预防金融诈骗犯罪的根本的有效措施是被害预防,即先前地消除或者减少被害要因和被害情境,加强被害人的抗御能力。对金融机构而言,加强内控,消除和减少内外牵连的被害因素是安全保障的最有效措施。金融诈骗犯罪典型的被害模式和被害结构中主要的被害环节是被害预防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3.
暴力犯罪被害人问题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暴力犯罪是以人身加害或心理强制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犯罪。在暴力犯罪中,加害人对被害人的选择既受其加害目的的支配,也为被害人的自身状况和特有的被害情境所影响。从暴力犯罪加害人的加害目的以及被害人自身状况角度分析,加害人对被害对象的选择与被害人的生理与心理特征、社会角色与社会活动特征、被害人的过错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至于被害情境的出现,更多的则与加害人能否获得犯罪收益和能否逃避惩罚具有较大的相关性,从这个角度讲,被害人所处的客观情境对加害人具有诱导作用。所以,从被害人方面预防暴力犯罪,必须要树立加害人与被害人一体化的观点,着眼于在加害人与被害人的互动中降低易被害因素在行为人中出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伴随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发展,网络犯罪问题也日益突出。网络犯罪是一种新型的高科技犯罪,具有强隐蔽性、高智能性、跨时空性等特点。遭受网络犯罪行为侵害的被害人涉及国家、单位和自然人,具有与传统犯罪被害人不同的特征。科学分析网络犯罪的原因,全面实施网络犯罪的被害预防,积极构建网络犯罪被害人救济制度,有利于社会的安定有序和协凋发展。  相似文献   

5.
老年诈骗犯罪被害案件随着老龄化的发展而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犯罪的发生并不是犯罪人单方面意志作用的结果,而是犯罪人与被害人双方互动的产物。这种互动从老年诈骗犯罪被害人的角度看,则表现为其生理上、心理上和经济上的被害性。仔细分析老年诈骗犯罪被害人的被害性,不仅有助于全面准确地把握老年诈骗犯罪被害的原因,而且有助于提出有针对性地预防和处理老年诈骗犯罪被害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当前,电信诈骗犯罪治理模式呈现破案率低、追赃困难、治理成本高等现实问题。疏解这一难题,需要从根本上扭转工作思路,改变以犯罪人为中心的刑事司法观念。鉴于电信诈骗犯罪的独特性,在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互动关系研究中,应充分认识到,只有给予不同类型被害人差异化警示,才能达到最佳被害预防效果。应当依据被害人学理论,以加强事前预防阶段对潜在被害人的宣传教育为核心治理手段,结合不同年龄人群的特点,分别制定针对性宣传方案,实现被害预防性宣传前、中、后三阶段全覆盖,构建反电信诈骗差异化宣传体系。  相似文献   

7.
扈晓芹 《人民论坛》2014,(3):174-175
高校对学生的普法工作应以预防大学生犯罪被害作为切入点,强调大学生被害预防,使大学生充分认识被害人对犯罪的发生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以提高大学生被害预防意识.开展大学生被害预防的基本途径是消除大学生自身被害性因素,高校普法应通过加强对大学生被害预防的教育与管理以增强普法的实效.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网络犯罪已引起社会的重视,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青少年在网络犯罪中的被害更应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中的焦点。由于青少年生理上心理上的特殊成长期,在网络犯罪中属于易被害群体,针对其被害现状、原因及特征,应积极建立青少年网络被害预防系统,它包括社会预防、群体被害预防和个体被害预防。  相似文献   

9.
诈骗犯罪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引起了普遍关注,政府、企业与社区在协同治理诈骗犯罪时经验不足,民众防范被骗意识缺失致被骗风险上升。从疫情期间"两高"公布的典型案例来看,诈骗犯罪呈现出诈骗虚构内容类型化、诈骗手段网络化和被害群体普遍化等特点。在突发公共事件的背景下,被害预防理论基于其强调预防被害措施的灵活性和充分调动被害人预防被害的主动性,不仅能对预防网络诈骗起到关键作用,同时可以有效缓解政府的治理压力。降低被害人的被害性与互动性是预防网络诈骗的主要思路,政府、企业和社区应当围绕引导公众情绪和阻断犯罪互动来制定预防网络诈骗的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10.
论网络诈骗犯罪的被害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网络诈骗犯罪猖獗,可从被害人的视角探究网络诈骗犯罪的犯罪人和被害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从增强网民安全意识、提高网络技术水平、完善互联网平台审查制度、建立专门网络诈骗举报平台、建设联动防控机制等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被害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11.
当前,留守儿童被害案件频发,深入探寻其被害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形成预防策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需要对被害与加害互动模式进行类别化构建以分析留守儿童被害因素。根据被害人对加害的介入程度与原因力大小,可将被害与加害互动模式大致分为被害人推动模式、加害人与被害人冲突模式、可利用的被害人模式和被害人同意模式。被害与加害的交互作用呈现一定的阶段性特征,应当在互动模式的指引下,按照留守儿童被害发生前、发生时、发生后等阶段,对不同阶段的具体原因进行分析,并从被害留守儿童与外部力量等两个角度分别提出预防首次被害、防止被害程度加深与被害结果发生以及防止再次被害与角色逆变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2.
在刑事犯罪案件中,未成年被害人占有一定比例。如何积极、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被害,这是每一个家庭、学校乃至全社会共同关心的话题。深入探讨刑事犯罪案件中未成年被害人自身的致害因素,尤其是幼儿、小学生、中学生自身的致害因素,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它不仅能较为直观地解读被害人自身致害因素的性质、特点、类型与机能等理论问题,而且也有助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积极地预防犯罪、预防被害。  相似文献   

13.
电信诈骗犯罪被害人预测分析内在逻辑是,通过洞察被害因素,识别被害模式,而后进行数学建模预测电信诈骗犯罪高风险的被害人,精确制导,促进电信诈骗犯罪被害预防体系的进化。A市大数据犯罪被害预测分析经过构建样本、提取特征、搭建模型、模型测试、系统开发、模型迭代6个步骤,引入犯罪被害人调查数据对预测模型进行优化,研发了集“被害调查+风险预测+防范治理”于一体的电信诈骗犯罪被害预测App,实现了“洞察犯罪被害因素、犯罪被害预防体系进化”一体化、自动化运行的质的飞跃。A市电信诈骗犯罪被害人预测分析的实践,拓展了犯罪被害人理论研究的应用领域,展示了警务数字化转型的业务路径,指明了电信诈骗犯罪被害预防体系进化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国家具有政治统治与社会管理双重职能 ,政治统治职能只能以社会管理职能为基础才能实施。被害人学的研究范畴应当是直接遭受犯罪侵害的自然人、法人(单位 )、国家。国家被害客观存在 ,国家是犯罪侵害的基本主体。当前我国的国家被害现象十分严重 ,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偏弱 ,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统治职能的实现。法学界必须强化保护国家利益的意识 ,重视对国家被害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被害情感是被害人在经历犯罪行为后各种社会性需要满足与否的主观体验,是一种具有情景性、稳定性和深刻性的高层次精神现象,最常见的被害情感有愤恨、抚慰和宽恕三类。刑事政策场域中的被害情感在非理性和情绪化标签之外,本质是一种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它在个体层面决定被害人的行为和策略,更在一定社会层面上奠定刑事政策的合法性基础。借助被害人教义学的辅助性和自我答责原则,可从事实和法律两个层面限制被害情感非理性的成分,实现刑事政策场域中被害情感的规范化"出场"。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犯罪的被害人中 ,男性是被害主体 ,其所占比例较之女性被害人高达三倍多 ;犯罪被害人的年龄分布相对稳定 ,以青年为多。青少年犯罪被害人因性别特征、年龄特征的不同 ,其受到犯罪侵害的类型差异明显。被害人的过错责任因被害人主观认识错误以及不规范行为引起的 ,可分为有过错的被害人、过错较小的被害人和无过错的被害人。被害人的过错程度对犯罪人的犯罪目的有一定的影响 ,并导致不同的犯罪类型。  相似文献   

17.
中国被形象地称为"自行车王国".当前的研究大多揭示了自行车盗窃被害的社会和法律方面因素.从生活方式暴露理论和日常活动理论视角来看,当前的研究从家庭层面及社区层面反映了影响当代中国自行车盗窃被害风险的一系列重要变量,包括被害目标吸引力,被害人的防御力,暴露于犯罪的风险.从天津搜集到的数据表明,住房类型、成年家庭成员数量、社区贫困程度以及社区违法犯罪情况都与当代中国城市自行车被盗风险存在着显著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无被害人犯罪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如建 《理论月刊》2007,(5):115-117
传统刑法理论认为存在无被害人犯罪,这是由于该类型犯罪隐蔽性和形态的特殊性而产生的误读。从犯罪本质看,任何犯罪都是危害社会的行为,从危害国家、社会组织和个人的角度看就应称为被害,无危害则无犯罪,同理,无被害则无犯罪;从犯罪客体看,国家、社会组织和个人是犯罪客体的承受者,无国家、社会组织和个人的被害则无犯罪客体。该类型犯罪中的被害人具有被害性、实体性和直接性等特征,其主要类型是自然人,其次是社会组织(单位)和国家。  相似文献   

19.
抢劫犯罪常见多发的严重暴力犯罪之一,遏制抢劫犯罪需重视被害问题。当前的抢劫犯罪被害有女性被害比例高、被害人步行多、青壮年务工多、单件金银饰品被抢多等特点。减少抢劫被害需改变被害人无辜的认识,公开预警信息,提高群众防范意识,加强案件多发区域、时段的巡控,并加大打击力度。  相似文献   

20.
明确杀人犯罪动机能够为侦查工作指明方向。杀人犯罪动机不明,一般是受到杀人犯罪行为、被害人情况、现场勘查情况以及非常见杀人动机存在的影响。要准确判明杀人动机,需要侦查人员在深入调查、细致勘验现场的基础上,牢牢把握反映事物本质的痕迹物证和线索,去伪存真,排除干扰,见微知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