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西部大开发是当前的热门话题,西部开发主要是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而如何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又是资源开发与合理利用的关键,本文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含义入手,分析了西部土地资源的特点,提出了相关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2.
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今人类面临的人口。粮仓、能源、资源和环境五大问题均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地与土地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有关。所谓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是指土地在利用过程中,要求土地面积、土地物质生产力水平以及良好的土地环境能适应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中对不断增长的产品数量和质量的需要,使土地利用表现出“土地利用承续性”。本文所关注的是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存在的种种问题,在此基础上去探讨解决的途径与对策。一、我国土地资活可持续利用存在的问题问)土地供需矛盾尖锐,人均耕地面积不断下降。由于土地资源紧缺,各类用地均不能满…  相似文献   

3.
李连祺 《前沿》2012,(9):65-67
土地使用权物权化对土地资源效率的激励作用不大,土地租赁权债权化成为影响土地资源效率的重要因素,治理机制缺陷的农业经济组织制约了新农地制度的公平性。应摒弃土地租赁权非物权即债权的传统思维,将其作为一个完全独立的土地使用权予以规范,改善我国农业组织的治理机制,提高土地经营收益。  相似文献   

4.
建立土地资源生态补偿制度是贯彻落实生态文明的重要措施,是实现不同区域环境公平的内在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对土地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因此,需要完善土地资源生态补偿法律制度,以实现土地资源的生态治理和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5.
土地既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发展经济的重要载体。在我国发展经济的大潮中,受传统的价值观念、土地制度等因素的影响,武汉土地的使用没有得到有效的约束,土地的利用效率大大降低。因此,如何可持续利用有限的土地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从价值观念、制度和土地市场等方面对土地管理中的可持续发展进行论述,提出一些可持续利用土地的建议,以期能够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世界上受土地盐碱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土地盐碱化也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类型之一。我国盐碱地面积至少在5亿亩以上,呈现出面积大、分布广、类型多的突出特点,盐碱地作为我国重要后备土地资源的一部分,同样也属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范畴,具有很大的利用潜力。为进一步加强我国盐碱地资源可持续利用。2014年3月30日至4月4日,全国人大常委、人大华侨委副主任,致公党中央副主席杨邦杰率调研组赴江苏盐城、泰州,安徽马鞍山等地进行了实地调研。  相似文献   

7.
土地闲置问题的严重性、成因及其处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闲置是当前土地资源利用和管理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危害严重并直接威胁子孙后代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它本质上是二元土地制度的必然产物,也是投机因素作祟的结果。强化闲置地的处置须从改革土地制度、规范地方政府行为、依法收回闲置地、健全政策法规等多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8.
张艳 《青年论坛》2005,2(3):85-87
我国尚未形成一套具有财产属性和动态流转性的自然资源物权法律体系,导致自然资源破坏和浪费严重、资源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我们应逐步完善我国自然资源物权法律制度,使资源物权具有动态流转性,真正实现资源使用权的物权化,尽快为建立一个高效率的自然资源利用机制打下良好的法律基础。  相似文献   

9.
汪军民 《理论月刊》2006,(12):135-138
在古代社会,无论土地是私有还是公有,追求土地合理有效利用是土地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和动力。离开了对土地的利用,就失去了土地存在的意义。因此,土地所有权的本质,不在于抽象之“所有,”而在于具体的“利用”。如何发挥物的效用,充分利用物的价值是任何国家权利设置的基本原则,也是构建土地制度的价值标准。在土地利用问题上,罗马法中的土地用益物权制度与日耳曼法强调以利用为中心的土地制度达到了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0.
在物权法律制度中 ,用益物权制度居于重要地位。它作为调整人们在对物的使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 ,促进了社会资源的有效、有序利用。要重塑我国用益物权的体系 ,须完备用益物权的具体形态 ,宜将使用权、地役权、典权纳入用益物权体系。  相似文献   

11.
梁季阳 《中国发展》2008,8(4):110-114
该文分析了现行土地管理制度存在的弊端,如“公权”过度运用,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缺乏法律保护等,也析了因为现行的土地管理体制,加剧了城乡二元结构社会的分化。提出应该严格限制公权的运用,明确土地权属,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遵循市场价值规律,规范土地流转市场等土地资源管理体制的改革措施,以保证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保证国家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地役权制度在整个物权体系中是不可或缺的,但作为我国物权法上的新制度,以不动产解释地役权,导致了人们对其理解的歧义。我们认为无论从历史、现实的多维视角,还是从法律概念的自身的逻辑解释以及《物权法》的整体,地役权的适用范围只能是土地。在我国土地为国家所有的情况,要想发挥地役权的作用,就应当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借鉴国外的经验,适当放宽土地使用权等用益物权的边界,以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实现物尽其用。  相似文献   

13.
由建勋 《中国发展》2007,7(3):70-73
计划经济时代沿用至今的模糊的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使得土地一级市场征地与二级市场供地之间形成巨大利差,诱导地方政府乐此不彼地过度行使征地权。在国家作为土地权形式上的管理者缺位,农民又无权维护自身土地权益的制度安排下,造成了耕地资源流失的难以遏制。对此,及时进行土地产权制度创新,让农民能真正维护自己的土地权益,成为从源头上保护我国有限的耕地资源的最佳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由于产权界定不合理和农民土地产权的缺失,导致违法征地现象严重.土地交易成本昂贵,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文章引入产权理论,特别是从农地的使用权和处置权方面,论述了农地问题造成的原因,提出合理界定农地产权,建立允许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机制,让农民分享产权增值的成果.  相似文献   

15.
论农村妇女土地产权的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全地权由相对权利强度、权利持有持续时间和权利保证性几方面所决定。农民地权常常是不安全的,与农村男性相比,妇女地权更不安全。妇女的土地产权不安全体现在家庭继承、村集体分配和市场交易等三种获得土地途径中。妇女土地产权的安全性一般意义上取决于,在土地产权交易不发达的情况下土地资源位置的固定性和妇女的婚姻流动性、集体土地产权拥挤性与妇女群体的弱势地位、以及影响村社土地制度安排的宏观因素及村社集体特征。  相似文献   

16.
我国矿产资源利益分配制度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在"增长的奇迹"背后却是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从宏观层面而论,这是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负面结果,但同时需要认识到,它与我国矿产资源利益分配制度的缺陷有直接关系。现行矿产资源利益分配制度导致了一种不合理的利益格局,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着"权责不一致、分配不合理、成本外部化"等问题。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立"产权清晰、税费明确、分配合理、补偿到位"的矿产资源利益分配制度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农村宅基地产权制度建设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产权问题是土地制度的核心问题。该文剖析了我国农村宅基地产权制度的基本特点:集体所有,村民使用;依法拥有,集约利用;保障安居,限制流转。揭示了我国农村宅基地产权制度的局限性:与促进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的意愿相冲突,与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取向相冲突,与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相冲突。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完善农村宅基地产权制度,推进农村宅基地流转市场化,开放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市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台湾岛西南内海区域在河川、风灾、水灾等因素的影响下,大量泥沙淤积而形成新的海埔地,这些尚未纳入租税体制却有利可图的土地成为各类人群争夺的目标,不同生计模式的人群对这片土地产权归属有着不同的认知,他们各自的权益伸张导致当地官司连年。举凡乾隆二十四年(1759)、五十三年(1788)、五十七年(1792)一连串“海坪”霸占争议案件,皆由此而来;而乾隆三十五年(1770)的禁垦海埔与盐场废地以及乾隆五十六年(1791)的晒丁械斗杀人事件,亦是源于对盐场周遭海埔地的产权纠纷。不同利益群体的权益伸张以及官府的判定原则始终取决于当地复杂的人际网络与利益分配关系,这也决定着海埔地的产权归属。  相似文献   

19.
被征用土地作价入股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我国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张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集体所有土地被国家征用作为新增建设用地.然而,失去了这种生活基础的农民的利益却未得到充分的补偿,从而使失地农民成为社会弱势群体中的弱势.为了保障失地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权益,针对这一群体的特点,我们应该尽早建立起一种长效机制以为他们获得收益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农地流转是保障国家粮食充足、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举措。然而,农地流转存在土地所有权主体虚位、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土地市场中介组织不完善等众多障碍。因此,采取完善农地产权制度、规范农地流转行为等一系列措施将有效健全农地流转制度,推动农地合理、有序流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