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把握气质特征 选择刑事特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选择刑事特情工作中,常常对要选择做刑事特情的人员的客观条件考虑较多,而忽视了对其本身条件--具有的心理素质、气质类型等情况的分析.人的气质类型各有其稳定的心理特征,在选择刑事特情人员的工作中,必须考虑到各种气质类型的优劣利弊,要有一个较长时间和较为细心的观察,尽量分派能充分发挥其气质特长的工作,避免其消极的一面,尽量减少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相似文献   

2.
在心理测试(测谎)中,以案件相关、熟悉、陌生等基本认知属性划分刺激材料,诱发并检测被试的心理生理反应,是提高测谎科学性的有效方法,且具有可操作性。对于认知属性为案件相关的刺激材料,涉案人是具体再认、知情人是虚拟再认、无辜者是陌生识认。反测谎涉案人对刺激材料所进行的认知加工,是被试对真的识别结果做出假的判断选择的过程,该欺骗过程将导致被试心理负荷改变,即心理前和心理后的耗费增加。测谎问句按认知属性分类标注,诱发出具有不同认知意义的反应,有利于检测出涉案人欺骗和实施反测谎时认知过程的冲突控制,可进一步提高测谎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3.
侦查讯问中的说服教育是指侦查人员在讯问过程中通过语言、书面材料、视听材料等形式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政策、法制等内容的教育,使其分清是非界限,转变错误认识和不良态度,如实交代罪行。说服教育在侦查讯问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贯穿于整个讯问过程。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气质类型、不同犯罪经历的犯罪嫌疑人,应根据其不同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说服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4.
探讨俄罗斯的国民认同,就是要理解俄罗斯民众对俄罗斯作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具有什么样的集体认知和内在诉求.其背后是理解俄罗斯社会的价值体系的问题.俄罗斯社会转型后国民认同的失落和再造,与最初脱离本国文化和民族精神气质的基础,以及此后恢复威权主义传统和强国意识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5.
西方学界对非传统职业男性气质的研究已有30多年的历史,文章基于文献梳理,介绍国外这一方面的研究状况和成果。由于"男做女工",非传统职业的男性遭受性别身份的质疑和挑战,这一男性群体需要不断地通过策略手段重建自身男性气质,因而其性别身份具有流动性。正因如此,传统的性别气质理论和性别角色理论无法对这一群体的性别气质进行解释,非传统职业男性气质研究的理论焦点在于解释男性/女性、男性气质/女性气质的差异性与同一性。这一领域的研究受到西方"男性运动"的影响,关注男性气质受到的"创伤"及其背后所涉及的社会性别分工制度。非传统职业男性气质的研究在与女性主义研究的冲突与合作中开创了性别研究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我国逐步调整农民工社会政策的背景下,对政策直接客体——农民工的社会政策认知与行为选择的研究尤为重要。本文基于长沙市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农民工对不同推广程度和执行程度的社会政策的认知状况不尽相同,在各种基本情况上呈现一定的差异性,总体认知水平较低,且对社会政策的合法性缺乏清晰的认识;农民工的社会政策认知能力、对社会政策的关注程度及社会政策认知渠道影响和制约了其对社会政策内容及效果的认知程度;农民工对不同类型社会政策的认知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行为方式,且其行为选择表现出有限理性和模糊理性的逻辑;农民工在不同类型社会政策背景下的生存策略呈现出明显的特点与趋向。  相似文献   

7.
刘志成 《思想战线》2013,(Z1):210-211
语言作为记录文化的符号系统,语言和文化相互影响和制约。颜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对其认知的差异取决于认知的主体,不同的文化环境影响不同的认知主体,这就会导致不同的语言符号系统对颜色的表征不一样,本文通过对比英汉语中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导致对黄色语义的认知差异,来说明语言的社会性,语言的教学和研究必须以研究文化为前提。  相似文献   

8.
贾留战  刘晓庆 《求索》2012,(5):211-213
采用情景模拟实验研究法律程序公正对群体性事件意愿的影响和愤怒情绪的中介作用。通过创设学校餐厅食品价格提高的实验情景,对283名大学生进行了情景实验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法律程序不公正对群体性事件意愿有显著的积极影响,程序不公正情景下被试的群体性事件意愿和愤怒情绪显著高于法律程序公正情景下的被试,中介效应检验发现愤怒情绪在法律程序公正和群体性事件意愿之间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研究发现,法律程序公正的缺失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9.
龚雨玲 《求索》2011,(2):115-117
历史上,人们将情绪和认知视为单独的实体。导致这种分离的原因之一便是研究方法上的不足。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行为是情绪与认知共同作用的结果。情绪与认知的交互作用有着广泛的神经心理基础,在应用方面,认知与情绪的交互作用也已成为各学科广泛关注的话题,具有重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孤独心理的干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 ,探讨了孤独的干预措施。采用社交技能训练、自信训练、认知调节等方式对 12名孤独程度高的大学生进行了为期三周的团体心理咨询 ,结果表明 ,咨询显著减缓了大学生的孤独情绪 ,提高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其效果是令人满意的。本研究与国外的有关研究结论基本一致 ,提示在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 ,应加强对大学生孤独感的科学探讨。  相似文献   

11.
所谓个性化解读,是教师融入个人经验、智慧、价值观和情感的解读。每位教师的成长背景,生活经历、性格、气质、知识结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千差万别,使他们对教材或习题的理解、把握不尽相同,尤其在阐释上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傅小青 《青年论坛》2009,(5):148-149
舞蹈欣赏与分析的关联性在于对舞蹈本体认知的过程。欣赏者既然有专业与大众之分,所产生的欣赏结果自然有所不同。欣赏和分析既对舞蹈有着不同的理解,也存在着对舞蹈感官追求的差异性。舞蹈欣赏和分析的关联性就像孪生兄弟一样,千丝万缕地相互依存。  相似文献   

13.
"一带一路"建设为文化交流和对话提出了新要求,也提供了新契机。在文化交流中,要注重文化的差异性,更要注重文化的包容性。文化的差异性使很多文化都显现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独特的气质,文化的包容性使得世界不同文化以"和合"为本而具有世界性。要以文化交流互鉴,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4.
英汉名+名结构在语言运用中相当普遍.由于其结构精炼,语义凝练,因而给人们的理解和运用产生了一定困难.通过对这种结构的英汉互译,明确了困难产生的原因,即人们一般根据其语言线性排列进行理解和运用.针对这一弊端,本文从英汉语对这种结构的互译过程中在各自的目的语中形成的各种语言形式,并结合认知规律,探索了这种结构形式下潜藏的认知规律,即范畴层次性、认知隐喻性、背景目标认知序列性、路径图式的意象性.通过英汉跨文化互译对这种结构进行了非穷尽性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摆脱其形式的束缚,捕捉其语义的脉搏,因而在跨文化的语境下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种语言组合形式.  相似文献   

15.
成秀梅  陈文婷  余林 《前沿》2015,(1):124-129,148
研究采用Fujita等基于解释水平理论对自我控制的界定,利用内温的整体-局部知觉范式激发被试的不同知觉水平,设计假设事件和实际行为两种情形,评估不同知觉水平对自我控制的影响及潜在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处于整体知觉的被试,表现出更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即表现出对延迟结果的偏好、更强的躯体耐受力。具体表现为:(1)相比局部知觉的条件,整体知觉可以引导被试减少对即时结果的偏好,增加对延迟结果的偏好。(2)相比处于局部知觉的被试,处于整体知觉的被试,拉伸拉力器持续的时间更长,表现出更强的躯体耐受力。  相似文献   

16.
亲密关系作为人际关系发展的最高阶段,在这个阶段情绪管理尤为重要。情绪冲突理论的视角能够对此研究带来新的启发。本研究通过深度访谈法,基于情绪冲突视角对青年亲密关系沟通情境中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试图构建出青年亲密关系沟通的负面情绪管理模式。研究发现,在青年亲密关系语境下,期望落差与行为冲突导致了负面情绪唤起,负面情绪的上升因循着“情绪唤起-认知障碍-非理性沟通(情绪宣泄)-沟通终结”的激发路径,沟通倦怠在其中起到了调节作用。个体会通过认知资源投入、认知资源转移和正性认知引入的方式来管理情绪。由此,接纳对方的情绪宣泄并给予情感抚慰,或是能动地转移注意力资源,成了有效冷却负面情绪的手段。本文揭示了引发青年亲密关系冲突最重要的“情绪冲突”的运行机制,对于改善亲密关系沟通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对宽恕内涵理解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分为两部分,研究一采用开放式问卷调查收集大学生对宽恕内涵理解和认识的第一手资料,研究二在研究一的基础上对宽恕内涵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出大学生对宽恕内涵理解的五个维度.  相似文献   

18.
用生理心理学的情绪认知理论和优势中枢理论,研究大学生过激行为的情绪调整原理和方法,对学校思想教育科学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生过激行为的情绪调整方法主要有:制怒、合理宣泄不良情绪、适宜的心理需求转移、愉快情绪想象技术、辩证的看待挫折和实现理性的升华。  相似文献   

19.
李萍 《理论月刊》2014,(4):89-91
新词是一面镜子,反映了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因此新词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英语新词的形式构建和意义构建进行解构,研究表明,新词的产生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结果,其中隐喻、转喻、类比和概念整合等认知机制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产生出原型效应。认知语言学理论为英语新词的产生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20.
王永收 《求索》2013,(12):159-161
随着文学叙事学的发展,电影叙事学也建立起了语式叙事学式的电影叙事理论模式。在该模式中,叙述者是不可或缺的核心概念,作为话语的发出者,它被界定为一种叙述机制,对故事的讲述负责。大卫·波德维尔的电影叙事理论从认知建构的角度来理解电影叙事,认为故事是电影形式和观众认知交互作用的产物。从观众对故事能动的建构来看,电影叙事学中的叙述者机制是存在问题的。叙述者问题是当前电影叙事研究中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从叙述者问题出发对叙事机制进行考察.可厘清电影叙事研究的产生与发展脉络,并辨析出不同叙事理论模式间的主要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