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南海蕴藏着丰富的水下文化遗产,但大部分海域均存在主权争议,周边各国对于水下文化遗产的立法又不尽相同,在对待水下文化遗产的问题上难免会产生冲突和纠纷。比较研究周边各国水下文化遗产立法,一是使得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尤其是南海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及制度构建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为南海争议海域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的建立创造条件和提供法律基础。  相似文献   

2.
郭娜 《社会主义论坛》2006,(9):50-51,57
在经济、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十分关注的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旨在扩大世界各国人民和社会团体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加强立法,建立相关制度法规,进一步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欧洲人权公约》①所倡导的保护和发展人权与基本自由的理念对世界各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对于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规定的四项儿童基本权利的保护甚详。《欧洲人权公约》作为世界上第一部区域性的人权公约意义非凡,虽然其仅仅只是一部区域性的人权公约,但是其所倡导的保护和发展人权和基本自由的理念却对世界各国产生了深远影响。《欧洲人权公约》虽未设置专门的章节保护儿童权利,但儿童权利在公约的执行和遵守中得到了全面、充分的保护。  相似文献   

4.
福建是海洋大省,海洋文化遗产十分丰富,福建历史以来也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出发点,沿海水下文化遗产尤甚。它是福建先民开发海洋,进行海防、海战,拓殖海上商贸,从事涉海生产生活等保存下来的具有重要文化与历史价值的遗迹,是我国人民较早参与海洋发展的历史依据和文化支撑,更是今天发展海洋事业、维护海洋权益的重要例证。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面向海洋发展已成为人类共识。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用海项目急剧增多,以及长期困扰的海上盗捞、走私等破坏行为,与全国其它海域一样,福建沿海水下文化遗产的存续面临严重威胁。为实现沿海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与海洋经济和谐发展需要,探讨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和存在问题,并对此提出应对之策尤为紧迫。  相似文献   

5.
《伯尔尼公约》是最重要、影响最大的世界性版权保护公约。其在版权保护对象、保护原则、保护内容及保护期限方面的规定非常详尽。我国现行的《著作权法》在上述各方面的规定与《伯尔尼公约》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
2001年是《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对我国正式生效20周年纪念年。鉴于履行《公约》、保护中国和世界的濒危野生动植物种,既是保护世界生物的多样性,同时也是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物质基础,既是我国应尽的义务,同时也对全世界在科学、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应尽一切努力来宣传和研究该《公约》,要让保护世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的神圣事业成为每一位中国人自觉的行动。  相似文献   

7.
《巴塞尔公约》介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为指向的1989年《巴塞尔公约》,为减少国际上触目惊心的危险废物转移事件提供了法律保障,为全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家自然环境保护及人民健康作出了贡献,本文将分析该公约的成就与缺陷并介绍其最新发展。  相似文献   

8.
南海是半闭海,应加强国际合作以保护海洋环境资源。南海低敏感领域合作主要应包括南海渔业资源养护机制、南海油污预防与处理合作机制、南海搜救合作机制、南海海洋保护区合作机制和南海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9.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234条(或被称为北极例外)对于保护冰封区域海洋环境和维护航行自由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但对该条用语的解释尚存诸多分歧,损害了缔约国权利、义务的确定性。加拿大相关国内法规为公约第234条构建了框架,该条是加拿大、前苏联和美国协商的产物。冰封区域沿海国权利要受到如下限制:非歧视性、现有最可靠科学证据、航行安全、适当顾及、重大损害或无可挽救的扰乱。该条空间适用范围不应包括内水、领海和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沿海国制定的国内法规不应适用于冰封区域的无冰期。对第234条仍有一些问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是关于治理腐败犯罪最完整、最全面的国际公约,对我国职务犯罪主体的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产生很大的影响。通过对职务犯罪主体的一般理论研究,揭示我国职务犯罪主体和《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规定的主体两者之间的冲突,对我国职务犯罪主体进行反思和重构,以利于实现和《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11.
"保护还是开发"作为中国申遗实践的热点问题,其实质是中国当代文化中产业与精英两个文化阶层借助官方观念错位而展开的话语竞争。关注遗产持有群体的文化觉醒,标志着"后申遗"时代的到来。遗产公共性是觉醒的遗产持有者,以遗产为公共性实现的符号媒介,借助遗产媒介实现公共参与与群体沟通。在当下申遗实践中,遗产公共性已在"遗产话语"、"遗产表演"、"遗产资源"与"遗产行政"四个维度发生。遗产公共性的社会建构应落脚在遗产的"文化再生产"之上。  相似文献   

12.
走向“后申遗时期”的传统文化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申遗时期"是关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发展的一种阶段性认识的结果。非遗保护的第一个时期是以"申遗"活动为中心的轰轰烈烈的开端。这个时期提高了政府和社会对非遗保护的认识,扩大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影响,但也产生了许多问题。进入"后申遗时期"意味着对前一阶段工作的反思,要求把非遗保护从重申遗转向重保护,重新认识生产性保护和文化生态保护,反思生产性保护中的权益以及非遗衍生品的经营问题,反思文化生态保护观念与措施,从而推进传统文化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西北少数民族拥有丰富而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资源,面对现代化以及现代文明的冲击,西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流失日益加剧,很多流传几千年的少数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面临"人亡歌息"的处境。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尤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存在着专门立法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平衡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保护工作尤其是立法保护工作紧迫而重要。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政府当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是法律滞后、资金和人员不足、重申报、轻保护等,应该全面调动政府、专家学者、企业以及民众等方面的力量,来共同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政府长效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5.
新疆拥有丰富而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资源,针对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的有效制度却相对滞后,在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立法保护中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强化和完善地方立法是新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得到切实保护的关键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6.
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农村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思维方式,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但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许多重要文化遗产正在消亡,民族或区域文化特色消失加快。因此,加强农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创新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7.
文化线路作为一种全新的遗产概念,为“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遗产保护带来了新理念和重要的启示:“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遗产保护应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开发”、树立“整体性”理念、唤醒公众参与意识、建构共生理念等原则.  相似文献   

18.
苗绣浅议     
苗绣起源于古代濮人的雕题纹身,其图案纹锦内容广泛,是苗族传统优秀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尽管甘肃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制定一些保护政策,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活动,但是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从实例出发对存在问题和成因进行了分析,以期对保护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海外华侨华人与其他国家侨民的一个显著区别就是华侨华人有着强烈的家国情怀。不管是“落叶归根”,抑或是“落地生根”,海外华侨华人中华文化传统之根越来越深植于海外华侨华人之心。其中,中华文化的“纽带”作用是最为根本的“根”。海外华文教育以及多种形式的海外文化交流活动,华裔与祖籍地青少年之间双向互动,培育友谊,同时,领略侨乡山水、文化之情。不断提升东南亚华裔新生代文化认同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