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文化"走出去"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是中国文化外交战略的一个重点。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基本动因在于三个方面:一是在冷战后与全球化相互叠加的时代,文化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上升;二是中国和平发展的需要;三是中国文化自信心的提升和政府外交观念的更新。当前,尽管中国文化外交与文化"走出去"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但也面临着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我们在文化与软实力关系上存在认识误区,简单化地将文化"走出去"等同于赢得软实力;二是相比于西方,当今中国文化处于结构性弱势地位,"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本身存在多元价值冲突,因而在如何选择中国的文化价值观进行外交上存在困境。化解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应注意两点:一是争取国际话语权,努力改变中国在国际文化价值观中的结构性弱势地位;二是重构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观,在文化现代化、国际化与保持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寻求最佳的平衡。  相似文献   

2.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国际关系理论中"新自由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软实力"理论之父约瑟夫.奈从"软实力"的角度否定了美国国内新一轮"美国霸权衰落"论。奈认为,国家实力的来源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当前美国力量依靠的是包括信息技术优势在内的许多东西。"大国衰落宿命论怪圈"更多地表明人们心理上的担心,而这将导致政策制定出现错误。在中美力量博弈中,奈虽然承认中国经济的发展,但指出中国内部存在不确定性,中国的发展并不一定意味着中国将超越美国。中国时代尚未到来,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3.
美国推行"普世价值"是以硬实力为后盾,以"软实力"为手段,基本战略逻辑就是从全球化到美国化。其实质是美国在意识形态上的话语霸权的表现,是美国推行文化帝国主义的工具,是美国图谋颠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手段。中国应坚持"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和衷共济"的基本原则,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价值体系和发展模式,在对外舆论宣传、对外文化交往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西方“中国观”的变迁与中国软实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8世纪中期以来,西方中国观大体经历了停滞的帝国、沉睡的雄狮、革命的堡垒、崛起的大国四个时期的曲折变迁。西方中国观变迁背后是以文化、制度、民主等观念性要素作为主要变量的软实力话语语境。作为对西方中国观的回应,中国软实力在塑造西方中国观中的功能具体表现为议题导向作用、观念构成作用和价值评判作用。明确中国软实力在西方中国观形成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可以有针对性地建设中国软实力,形成对中国有利的西方中国观。  相似文献   

5.
“软实力”(softpower),是一个国家由文化、政治观念和政策的吸引力在国际社会产生的感染效果,是一个国家通过非强制手段来获得认同与实现目的的能力‘川。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向外推广本国的语言文化不约而同地成为各国以“文化外交”提升软实力的重要举措。美国的和平队、英国的文化委员会、德国的歌德学院、法国的法语联盟、  相似文献   

6.
作为最早确立对外文化政策的西方国家,法国通过持续对外输出其民族文化的代表性成果来巩固和拓展其软实力影响.在以"文化影响力"为核心的目标体系下,法国对其文化外交实践投射了重要的价值导向,比如坚持"文化例外"与保护"文化多样性"并举,强调文化外交与经济外交同构等.法国文化外交秉承"大文化"理念,建立了内容丰富多彩的供给体系,包括对外法语传播、文化艺术交流、文化产品出口、高等教育推广、视听资讯输出等,并搭建了相应的对外文化行动网络.法国在文化外交机制建设及治理方面的突出特点是,强调外交部作为主导的组织机制,鼓励官方主导下的多元主体参与,注意借重商业行动的带动作用以及施行多元互动的统筹运转机制.法国文化外交实践对中国的启示与借鉴 主要体现在对外文化行动中坚持维护本民族文化价值、持续拓展多元化的内容供给、推进文化产业创新、革新行动主体的参与机制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中国与拉美互动关系的深度和广度都在不断提高。介入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是中国总体性"走出去"战略的一部分。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中,都应该将"走出去"战略置于更广阔的全球化背景下加以理解和判断。中国的"走出去"战略,依据地区、国家、部门以及既有参与模式的不同而有所变化,要研究中拉互动,必须考虑到参与者自身的多样性。中拉互动研究领域日渐彰显的独特形式为将来深化全球化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原始素材。  相似文献   

8.
《南风窗》2014,(11)
<正>5月份的《南风窗》以"友国在哪儿"为题探讨中国的外交布局。本期策划特别注意到,除现实主义冷冰冰的利益算计外,中国外交开始注重以软实力构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领导人将其称之为"命运共同体"。这是个富含感情和价值的名称,但问题在于,我们有无这样的能力将其传播并获致认同,这是设想中的共同体成为现实的关键所在。如文中所言,作为"软实力"这一词汇的创始者,约瑟夫·奈对中国的软实力前景并不看好,他认为政治因素是个短板。其他学者如肯尼斯·金等也认为中国目前在非洲的外交还够不上"软实力"的程度,顶多是彼  相似文献   

9.
《南风窗》2014,(8):56-58
3月22日,在荷兰国王威廉,亚历山大的盛大国宴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一身特色鲜明的中式礼服,再一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事实上,这已经不是最高领导人夫妇第一次高调为民族品牌、民族文化代言了。2013年,习近平为北京的老字号"庆丰包子铺"做了一回"代言人"。再往前追溯,其实历任中国领导人,无一不在各种场合极力为民族品牌代言。可以说,对于培育民族品牌极端重要性的认知,近年来,无论是庙堂还是民间,几乎都是越来越强烈。过去的30多年里,依靠为全世界代工发展起来的制造业奠定了中国工业繁  相似文献   

10.
科学技术的发展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领导人将科学发展观写进党章,将其作为全党全国人民发展的总指挥。科学发展观中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观点。这直白的表达将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将全国人民关注的重点都集中到科学技术上来。在近期召开的十八大四中全会上更是进一步强调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表明了科学技术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方面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就是就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文化软实力的关系这一角度出发来研究科技发展和文化软实力提高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以文化为标志的软实力作用日益凸显。传统文化是文化中最具稳定性和影响力的因素,并成为识别一个国家的重要标识。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人几千年来延续至今并不断发展丰富起来的维系整个社会的共同理念、精神状态、思维、生存方式和价值追求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它是各种文化的融合和汇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社会潜文化、经典文化等方面。因此,大力弘扬和培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吐故纳新的传统文化并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内涵,将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华民族的聚合力、中华文明对外的感染力和中国的综合国力,而且也有助于向世界提供具有感召力的"中国制造"的思想、价值观、话语体系,从而在国际社会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层面。除了加紧向亚太地区进行军事部署、力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等军事、经济手段之外,通过软实力外交来影响和塑造亚太各国成为美国从"文化"层面"锁定亚太地区"的关键一环。其间,非政府组织凭借自身优势在美国的亚太软实力外交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非政府组织在亚太地区开展软实力外交主要有三条路径:(1)通过"文教经援"输出美式文化;(2)通过"选举监督"扩展美式"民主";(3)通过"舆论引导"彰显美式"自由"理念。面对美国软实力外交的全面攻势,中国如何保障国家文化安全及文化发展的自主性,成为当前中国亟需认真对待并加以解决的问题。就提升中国非政府组织参与软实力外交事务的能力而言,一方面应加快消除中国非政府组织自身存在的诸多障碍,在此基础上,鼓励境内非政府组织积极成为在国际社会传播中国文化、价值理念的得力助手。另一方面,中国非政府组织有必要对国内研究力量加以整合,在"保持国际关系中的文化自主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等问题领域形成研究网络,进而在国际社会发出自己的声音,也更易于为国外受众所接受。  相似文献   

13.
陶杰 《南风窗》2011,(13):102-102
所谓软实力,不靠硬销,凭其文化顺应人性中美好的追求:人是追求公义的,人是需要尊严的,人是热爱自由的。美国总统奥巴马访问英国,高规格礼遇接待,在国会发表演说,重申美英关系的历史渊源,确认民主、自由、人权,是英美两国共同信守的价值观。美英文化、语言、政治制度同气连枝,虽然60年来,英国衰落了,美国取代成为强权。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国人把这两国称为"英美",  相似文献   

14.
作为历史文化大国,中国发展文化软实力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与快速发展的经济相比,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任重而道远。中国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国,就必须具有一个强大且富有亲和力的文化存在,承担一个世界大国的全球文化责任,为国际社会提供具有引导力的文化形态,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吸引力、影响力和贡献力。在新时期,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如何看待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如何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国际竞争力?为加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本刊记者特约请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研究部主任季正矩研究员及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德定博士就新时期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5.
约瑟夫·奈:从“软实力”到“巧实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约瑟夫·奈(Joseph Nye)是国际上最早提出国家"软实力"(soft power)概念的著名国际关系学者。"软实力"的概念也随着新奥巴马政府成员的频繁使用而变得家喻户晓。约瑟夫·奈曾出任卡特政府时的助理国务卿、克林顿政府时的助理国防部长和国家情报委员会主席、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奈教授有一个中国孙女,广西自治区南宁市一个孤儿不到一岁时被其儿子儿媳收养。日前,约瑟夫·奈教授两次在肯尼迪政府学院办公室接受本刊的特约专访。  相似文献   

16.
严重精神疾病如此集中高发于发达西方的原因在于西方社会的性质。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病毒"根源在于文化:从社会成员的自我定义和个人身份角度讲,这些社会存在选择困难,以至于许多人迷失了方向,只能随波逐流。  相似文献   

17.
《南风窗》2014,(16)
<正>燕京学堂的中国学,不过是要把以西方中心主义为根基的汉学和中国学搬到北大来生产而已。这和富士康代工苹果手机在本质上有什么区别?以"中国主体性"为表的燕京学堂,里子上不正是"中国主体性"碎了一地吗?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世界各国真正进入了一个相互依存的时代。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多方面的优势不断向其他国家和地区扩张、渗透,推行其文化价值和政治模式,谋求新的霸权。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如何整合各种资源,构建自己的文化软实力体系,抵制西方的入侵和渗透就变得紧迫起来。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应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模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大国形象四大要素。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在中国硬实力基础上构成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体系。  相似文献   

19.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个具有原创性的新概念、新范畴,标注了中国现代化的新样态、新高度。“中国式现代化”需从社会性质之维、现代性之维、人类文明之维进行全面考量。在社会性质之维,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属性。中国式现代化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华文明发展历史逻辑有机融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优势和最高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表达样态。在现代性之维,“新发式”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质。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推进和拓展打破了对西方现代化的路径依赖,它对西方现代化发展逻辑的突破规避了西方现代性之殇,对现代化“五位一体”建设的整体推进体现了特殊的实践逻辑。在人类文明之维,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蕴涵和意义旨归。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对西方旧文明逻辑的超越中彰显新文明逻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自觉,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文明发展的最高旨趣,充分彰显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深远性和世界引领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新型大国关系的内在文化逻辑及对“中国梦”的三重意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亮 《国际展望》2014,(1):55-67
面对中国正逐步从全球大国走向全球强国的现状,西方学者惯于用权力转移理论的"大而必霸"逻辑设定来探讨中国崛起可能导致的大国间权力再分配,以及由于国际体系中公共财富的再分配所引起的大国冲突,甚至是霸权争夺战。然而,这一理论假设更多是从系统层次即中国崛起的外部国际格局的分析所得出,缺乏对决定中国国际行为的内在逻辑起点——文化传统进行深入系统的探讨。以"和"为精髓的儒家文明及对其有所扬弃和重塑的"和谐"理念一方面昭示了中国数千年崇尚"以和为贵"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体现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并非权宜之计的逻辑起点。因此,中国在承认大国间存在战略竞争的同时提出了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以实现大国关系的平稳发展与互惠互利。这实际上是中国坚持和平发展一贯立场的体现,更是中国崇尚"以和为贵"文化传统的现代重塑。同时,它还承载着契合中国人内心深处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中国梦"的对外解读,及营造国际环境实现"中国梦"、并向世界推介"中国梦"的时代重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