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考虑日本方面对日中谈判的见解时,有几个棘手的问题仍摆在田中的面前。这些问题是令以前任何一届日本政府都望而却步的障碍。其一,虽然田中承认复交三原则,但是,如何具体对待日台之间已经宣布“结束战争状态”的问题呢?如果说日台条约是非法的、无效的,应予废除,那么就需要再一次与北京重新处理结束战争状态问题。这将关系到日本国的威信,因为日台条约虽然有当时杜勒斯强加的成份,但日本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毕竟是通过了正式手续的。现在宣布前案非法、无效,无异于宣布自己以前说的不对,不作数,国会批准了一个非法的条约,或者说…  相似文献   

2.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超负荷的工作强度和精神压力,严重损害了周恩来的健康。通宵达旦的工作,使周恩来心脏出现了问题,继而他又受到癌症的侵袭,于1974年6月1日住院治疗。住院期间,周恩来一面同疾病"苦斗",一面坚持工作,处理国内外大事,直到生命结束。病中的周恩来受到毛泽东的关怀,毛泽东总是及时就周恩来的病情及治疗检查问题作出指示。在生命最后的时光,周恩来在病床上与相濡以沫半个世纪的妻子邓颖超商讨身后事,叮嘱"一定不要特殊化",表现出一个共产党人的高尚人格和风范。  相似文献   

3.
郭昭昭 《党史纵览》2005,(12):16-20
"觉悟社"成立的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国人强烈要求收回德国在山东攫取的一切特权.不料在巴黎和会上,列强却开始了新一轮分赃,一番讨价还价之后,1919年4月30日英美法意"四国首脑会议"决定将原来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消息于5月3日传到北京,引起群情激愤,翌日爆发了举世瞩目的五四爱国运动.天津高校学生在第一时间感受到了北京袭来的热浪,并立即投入到这场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之中.5月14日,天津"学生联合会"成立,"联合会"领导大家一面高喊"拒签和约,还我山东,打倒亲日派",一边组织"护鲁义勇队",开赴山东驱逐日本军队和发动抵制日货运动.此时的周恩来刚刚从日本回到天津.  相似文献   

4.
正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成立,旗帜鲜明维护南海主权。1950年4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渡琼州海峡登陆海南岛。5月15日,解放军进驻西沙永兴岛,永兴岛上剩余的国民党零散驻军投降。1951年8月15日,在得知旧金山会议召开时,周恩来发表"关于美英对日和约草案及旧金山会议声明",严正指出,包括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均为中国领土,"不论美英对日和约草案有无规定和如何均  相似文献   

5.
在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过程中,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这就是周恩来与高碲达之助在万隆会议期间的秘密会晤.按日本的说法,这次会晤"开辟了日中两国贸易乃至邦交正常化的道路",是日本参加万隆会议"最大的收获".后来的历史也证明,它是战后中日两国官方的第一次正式接触,为半官半民的LT贸易奠定了基础.本文根据日本外务省档案及当事人的回忆,详细记述了这次会晤的背景、内容,分析了它对中日关系的影响和周恩来在这次会晤中表现出来的外交艺术.  相似文献   

6.
为唤醒民众而呐喊的斗士“五四”运动后,日本政府向北洋政府发出直接交涉“山东问题”的最后通牒,企图通过施加压力来获得在山东的权益。为了挫败日本的阴谋,高君宇当即撰文予以揭露和抨击。他指出,日本“要直接交涉的根据丝毫没存在的理由”,因为“中国对德宣战时,已宣言废弃中德间一切条约,山东一切主权租让都收归了”。再者,“不能根据巴黎和会对德和约,因为我们没在这和约上签字”,和约对中国没有约束力。他警告北洋政府说,如果接受了日本这一无理要求,那就必然会招致“各国都要按例,沿海各地的租借地都失去了主权”。最后…  相似文献   

7.
日侨归国问题,是抗日战争以来中日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由于中日之间并没有签订有关协定,且新中国成立后较长时期内,日本政府采取对华敌视政策,日侨归国成为十分棘手的难题。周恩来为此付出了巨大心血。1952年,他把握日本代表来华参加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的契机,与他们就日侨归国问题进行了初步沟通。此后,又促成中日双方关于日侨归国的四次正式会谈,并对中方在谈判中的原则立场、方式方法等进行了具体指导。由于周恩来的直接参与,在处理日侨归国问题过程中,决策快、谈判快、落实快。通过解决日侨归国问题,周恩来实践了"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方针,推动了中日民间外交的开展。  相似文献   

8.
20世纪70年代初,毛泽东、周恩来以指点江山的外交大手笔打开中日关系大门,实现了中日关系正常化。后经两国政府多次磋商谈判,1978年8月12日中日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并在北京签订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同年10月22日至29日,邓小平应邀访问日本,出席《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互换批准书仪式。这也是新中国领导人对日本的首次正式友好访问,此举引起了世界的普遍关注,也被舆论视作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之旅。  相似文献   

9.
尹虹 《党史纵横》2002,(12):36-37
安奉铁路(今沈丹铁路),原系日俄战争期间,日本为了从朝鲜调运物资、部队的迅捷,于1904年8月由日本临时军用铁道部运工修建的一条从丹东经由凤城、下马塘、本溪桥头至沈阳的单线简易轻便铁路。按约定,日俄战后本应拆除,可是日本依恃强权和武力,于1905年9月5日在美国与俄国签署和约(即《朴茨茅斯条约》),达成了私分中国的肮脏交易。根据该条约的规定,俄国擅自将在中国东北的部分权益转让给日本。1905年12月22日,日本又同清政府签订了《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迫使清政府承允日本继续经营安奉铁路十五年。…  相似文献   

10.
1949年12月16日,毛泽东生平第一次踏出国门,出访苏联。此行的目的不仅仅是为斯大林庆祝70大寿。除了祝寿之外,毛泽东还担负了一项更重要的使命,就是要废除苏联于1945年与蒋介石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然后重新签订一个"既好看又好吃"[1]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然而,此次谈判过程却坎坷异常。就在中苏博弈的过程中,原本是要破坏中苏关系的美国却事与愿违地推动了新条约的签订。  相似文献   

11.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清政府被迫将台湾割让给日本。1945年10月25日,日本台湾总行向中国投降.台湾恢复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蒋介石所谓的“中华民国政府”则退据台湾.从此,台湾海峡两岸再度分离,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中国政府一直在坚持不懈地探求着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途径和方式,在不同历史时期,提出了不同的对台政策,这又与美国对台政策密切相关。本文仅就此问题进行初步探讨.1949年上半年,中国大陆即将全部解放.解放大陆东南沿海岛屿,包…  相似文献   

12.
正1971年1月29日晚,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日本客人时提起了自己当年留学日本时的经历。他说:"我是1917年9月到1919年4月在日本,有一年半时间。我住的地方比较多,换来换去。"据笔者考证,当年周恩来在东京短短一年半,"换来换去"竟达八处之多,这在留日学生中极为罕见。  相似文献   

13.
1972年9月25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一行乘专机到达北京。9月29日,周恩来总理、姬鹏飞外长和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外相大平正芳分别代表本国政府在《中日联合声明》上签了字。《联合声明》宣布,自该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失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1978年8月12日,中国外交部长黄华和日本外相园田直分别代表本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后,两国高级领导人的互访及民间交流日趋频繁,合作领域…  相似文献   

14.
正青年周恩来从东渡日本留学开始,把少年时期立志"为了中华之崛起"读书的"深究而悉讨",升华为运用"哲学的思想,科学的能力"去接受马列著作中的智慧营养。在探索和践行"中华崛起梦"的过程中,周恩来做出了许多对革命和建设具有前瞻性、创造性的重要理论建树。自我修养新境界——"哲学的思想,科学的能力"青年周恩来在1917年9月留学日本后,在思想认识上有了新的改变。他在1918年2  相似文献   

15.
有一次看央视"艺术人生"节目,看到对周恩来的扮演者王铁成的现场采访。王铁成扮演的周恩来与生活中的周恩来一样逼真,人们都感到神奇,王铁成现场揭示了这个秘密。他首先谈到了周恩来的"修养",王铁成就是掌握了这一点,才出神入化。人们常说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走有走相,一个人走路,慢了就显琐碎,快了就显得忙迫,周恩来从小就深得家传,步子是有节拍标准的,王铁成现场给观众演示了一  相似文献   

16.
1977年初,在周恩来总理逝世一周年之际,人们以各种方式悼念周恩来总理,各类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诗篇见诸于报端。1月7日,《北京日报》首发作家、诗人柯岩的抒情诗《周总理,你在哪里》;1月8日,《人民日报》又全文发表此诗,在全国读者中引起了共鸣。柯岩是一位风格显著、成就突出的儿童剧作家和诗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因受到错误批判而被关进"牛棚",创作被迫中断。  相似文献   

17.
周恩来研究若干问题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在少数著作中出现了一种非实事求是的倾向,对周恩来提出一些非议,比如所谓"愚忠"、"表里不一"以及在"文革"中的处境和作用等问题。对此有必要进行深入的辨析。周恩来一生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这正是"精忠",是"周恩来精神"的真谛:"愚忠"之说完全将领袖人物的关系封建化了;周恩来在"文化大革命"中代表的是"治乱"力量,他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量做工作减少损失,绝非"起了延长历史灾难的作用"。从周恩来的出身环境和所受的教育、他的革命操守和党性修养、他所从事各种斗争和领导的各项工作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周恩来的高尚品德堪称全党楷模,那种诬称周恩来"表里不一"的说法,是毫无根据的。  相似文献   

18.
1919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会上,中国代表提出的取消列强某些特权的主张及废除"二十一条"的要求均被无理拒绝,最后和会竟将原德国在山东攫取的一切权益转由日本接管。而北京政府却屈服于列强的压力,竟准备在和约上签字。消息传出,举国愤怒。5月4日下午,北京大学等13所学校  相似文献   

19.
正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长期担任共和国总理。他先后对苏联进行了十二次正式访问和非正式工作访问,开展国务活动和党际交流。可以说,周恩来既是中苏友好关系的亲历者,也是两党两国关系破裂的见证人。1950年1月至2月:商谈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50年1月10日,周恩来离开北京赴莫斯科,去商谈签订中苏新条约事宜。这是他在  相似文献   

20.
正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是中共领袖人物中与蒋介石打交道最多的人,并因此为人们所熟知。除多次与蒋介石见面外,周恩来与蒋介石的书信往来也颇为频繁。从1936年9月至1941年1月,为建立合作抗日的民族统一战线,周恩来曾八次致信蒋介石。笔者通过阅读有关这八封信以及蒋介石以不同方式回复的史料,深感这是周恩来运用书信方式进行的一种特殊的"劝蒋""逼蒋"团结抗日的"笔战",从中也能感受到蒋介石被劝被逼而"应战"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